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公告刚弹出三分钟,陆轩就拨通了赵宇的线路。
“十点的会,所有人必须在线。”他说,“技术标准可能会在会上透露风向。”
赵宇的声音从终端传来:“测试环境已经切到备用通道,就等你的指令。”
陆轩没再说话,手指划过主屏,将“协同模块”设为优先监控项。倒计时显示44:57:12。他调出五人组通讯状态栏,确认林娜、孙明、马亮均已上线。
视频会议准时接入。对方发言人穿着深色西装,背景是官方徽标。讲解持续四十七分钟,重点提到三项新增要求:系统响应延迟不得超过一百毫秒;所有决策逻辑需本地化部署;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须具备至少两个海外成功案例。
会议室里没人出声。
赵宇第一个反应过来:“一百毫秒比我们预估的极限还低二十毫秒。”
“但不是做不到。”陆轩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列表,“FPGA芯片如果优化信号路径,压缩时序逻辑,应该能压下去。”
“问题是验证。”赵宇补充,“我们现在用的是模拟负荷数据,和真实工厂运行节奏对不上。”
“那就换。”陆轩转向林娜,“联系那两家运维企业,现在就要他们最近三个月的巡检排班表和故障记录摘要。”
林娜点头:“我用学术合作名义申请资料,不提项目。”
“同时启动压力测试。”陆轩下令,“七十二小时不间断,接入实时气象流和模拟负荷曲线。我要看到模块在峰值波动下的稳定性数据。”
赵宇退出会议窗口,直接进入调试界面。代码框迅速滚动,他在底层逻辑中加入动态补偿算法,重新绑定传感器输入权重。两小时后,第一轮测试开始。
信号延迟从最初的九十三毫秒波动下降至八十六毫秒,但第十一次触发警报时,电网数据流出现短暂中断,模块误判为离网事件,提前发出断电动作预警。
赵宇暂停测试,调出日志。“问题出在数据同步机制。”他说,“安防端时间戳比电力端快0.7秒,累积误差导致校验失效。”
陆轩翻出上一章获取的研讨会纪要,找到“二次确认流程”的具体参数设置。“教授团队当年用了时间滑窗校正法。”他说,“把前后五秒内的数据包做交叉比对,剔除异常帧。”
“可以试。”赵宇修改缓冲区策略,设定双通道时间对齐规则。
第三次测试在下午三点启动。这一次,系统连续运行十八小时未出现误判。延迟稳定在八十二毫秒以内,最低一次达到七十九毫秒。
赵宇发来截图:“如果客户允许我们加装边缘计算节点,还能再降十毫秒。”
陆轩回复:“写进方案备注里,作为可选升级项。”
与此同时,马亮收到境外观察员的加密报告。
电子产业园的巡检团队使用封闭工单系统,所有任务录入依赖纸质派发后再手动上传。风险评分无法自动推送。
“接口打不开。”马亮汇报,“但他们每天收工前会集中提交当日记录。”
陆轩问:“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的技术人员跟队?”
“理论上可行。”马亮说,“对方接受外部协作培训,只要身份合规,能以‘技术支援’名义派驻。”
“那就派。”陆轩说,“选两名懂电力基础的兄弟,先去熟悉流程。”
“合规怎么办?”林娜插话,“当地规定外籍人员不得参与核心设施维护。”
“不碰设备。”陆轩答,“只看流程,记漏洞。回来后我们调整服务包执行细节。”
林娜起草临时协议,明确派驻人员职责限定为“操作观摩与应急响应建议”,不涉及任何现场处置。文件经陆轩审核后加密发送。
另一边,孙明完成了服务包的成本测算。
原定三级阶梯报价下,首单合同利润率为16.3%,低于战略投资底线。硬件成本占比较大,而技术服务费难以一次性收回。
他在模型中新增一项“长期数据优化服务”,客户按年支付费用,用于持续更新风险数据库和算法迭代。
“这样能把综合利润率拉到23%。”孙明说,“前提是客户愿意签三年以上合约。”
“拆分版本。”陆轩决定,“基础版只提供常规巡检对接,价格低;智能增强版捆绑协同模块销售,包含三年数据服务。”
“硬件售价需要提高。”孙明提醒,“否则覆盖不了研发摊销。”
“提百分之四十。”陆轩说,“强调这是唯一通过国际微电网项目验证的技术方案。”
“可我们没有公开案例。”赵宇指出。
“没关系。”陆轩说,“客户只需要知道,这套系统曾在Lighthouse项目中被评审团讨论过。真实性不必夸大,但价值要讲透。”
内部评审会议在次日上午召开。
五人组通过线上会签确认服务包框架。基础版涵盖巡检联动与风险提示,智能增强版增加协同模块部署、远程诊断支持和年度系统健康报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