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的手指停在半空,屏幕上的备注栏刚输入完“允许超支一百万”,指尖还未收回,主屏再次刷新。
林娜的消息下方,自动弹出了报告附件。他点开,事故调查的第十七页提到一个代号:“Project Lighthouse”——该国三年前启动的智能电网试点项目,目标是实现区域级电力与安防系统的联动响应。项目中途被叫停,原因未公开。
他把这份摘要推送到五人组通讯频道,同时调出马亮截获的德国评审会音频文件。音频只有三十七秒,其中两次出现“电压骤降恢复时间”,一次提及“非计划性离网”。语速很快,但关键词清晰。
赵宇五分钟后接入视频窗口。“这两个参数在微电网系统里极为敏感。”他说,“如果恢复时间超过两百毫秒,精密设备就会自动断电保护;而一旦判定为非计划性离网,调度中心必须立刻切断外部连接,防止反向输电造成事故。”
“也就是说,”陆轩接话,“我们不能只做反应式控制,得让系统提前预判。”
“理论上可行。”赵宇打开一张拓扑图,“但需要三个条件:实时气象数据接入、本地负荷动态模型、以及安防信号的可信度评估机制。”
“气象数据可以从公开渠道获取。”林娜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另一份打印件,“我查了,这个国家的气象局每天发布七次区域预报,精度到县级。但负荷模型……没有实际运行数据支撑,建出来也是空壳。”
孙明此时从财务终端抬头。“如果我们无法掌握真实用电曲线,那算法验证的成本会成倍增加。模拟环境和现实偏差太大,可能导致后期反复调整。”
陆轩没回应,而是切换到全球学术数据库界面。他用多语言组合关键词检索近三年相关论文,筛选出十二篇核心文献。其中三篇来自东南亚某高校能源实验室,主题均为“边缘计算在分布式电网中的应用”。
他把这三篇论文标记为优先级,转发给赵宇。“你能看懂里面的建模逻辑吗?”
“大部分能。”赵宇快速翻阅,“但他们用了本地工厂的实际生产周期作为负载样本,这类数据不会公开发表。”
“那就找人要。”陆轩拨通马亮的线路。
马亮已经在线。“我已经通过郑华联系上那位退休教授。”他说,“对方愿意提供技术咨询,但强调所有交流必须以‘学术探讨’形式进行,不能涉及具体项目方案。”
“可以。”陆轩说,“让他讲原理,不提应用。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当年在Lighthouse项目中,是怎么处理雷击误判问题的。”
“费用方面,对方要求五万美元,走正规转账。”
“批。”陆轩直接回复,“备注写‘研究资助’,由海外文化合作基金账户支出。”
通话结束十分钟后,第一份资料传回。是一份研讨会纪要,内容围绕“多系统协同决策延迟优化”展开。文中提到,团队曾尝试在安防触发警报时,引入电网状态二次确认流程——即当监控系统检测到异常震动或电磁干扰时,不立即执行断电动作,而是先查询变电站的实时电压波动情况,若无对应变化,则判定为误报。
陆轩盯着这一段看了许久。
“这就是突破口。”他说。
赵宇点头。“我们可以做一个轻量级协同模块,不替代原有系统,只做交叉验证。它不需要接管控制权,只需在关键节点发出预警或延迟指令。”
“技术上能压缩到多少体积?”陆轩问。
“最小能做到烟盒大小。”赵宇回答,“功耗低,适合嵌入现有安防主机。”
孙明插话:“但如果只是附加功能,客户会不会觉得价值不足?毕竟他们招标是要整套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不止卖硬件。”陆轩转向林娜,“你们之前整理的合作方名单里,有没有在当地做过工业运维服务的企业?”
“有两家。”林娜调出文件,“一家专做纺织厂设备保养,另一家承接电子产业园的电力巡检。”
“联系他们。”陆轩说,“我们要推出‘运维 安保’一体化服务包。协同模块作为增值服务嵌入他们的常规巡检流程,故障排查、风险预警、应急响应全包。”
赵宇皱眉。“可我们的强项是安防,不是电力维护。”
“没人规定我们必须亲自做。”陆轩说,“我们提供智能调度中枢,他们负责线下执行。客户看到的是统一接口,背后是我们掌控数据流和决策逻辑。”
孙明迅速估算成本。“这种模式前期投入能压到六百万以内。只要签下一个中型园区,两年内就能回本。”
“政策呢?”陆轩看向林娜。
“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留存。”她说,“我们必须在本地部署服务器,而且不能远程调取原始日志。但我们可以在本地做分析,只上传加密后的风险评分和处置建议。”
“够了。”陆轩说,“我们不卖数据,卖判断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