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灯光没有调暗,终端屏幕上的数据流依旧平稳滚动。陆轩仍坐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轻敲,调出人事档案系统。页面左侧是樊星阁近三年人员晋升记录,右侧则是各业务线项目执行偏差率统计表。他逐项比对,目光停在技术响应组的平均处置时长上——比行业标准快百分之十二,但在本次危机中,首次响应延迟了整整六分钟。
林娜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稿。“培训材料初版整理好了。”她把纸放在桌角,“按您说的,分应急流程、媒体应对、协作机制三块。”
陆轩点头,没抬头。“赵宇那边有反馈吗?”
“刚通完话。”林娜靠在桌边,“他说演示系统能支持实时模拟,但需要抽调两名工程师全程配合。”
“批。”陆轩敲下回车,保存当前分析结果,“能力不是临时拼出来的。这次我们靠反应快扳回局面,下次对手换节奏,光快没用。”
林娜沉默两秒。“孙明刚才问我,这笔人力成本会不会挤占东南亚新节点的预算。”
“那就让他算一笔账。”陆轩切换窗口,打开财务模块,“去年因客户质疑导致合同延期的损失是多少?前年呢?把这些数字加进去再看。”
林娜记下要点,转身要走。
“等等。”陆轩叫住她,“通知马亮、赵宇、孙明,十分钟后小会议室。这件事不能只靠一个部门推。”
四人陆续到场。赵宇进门时还在低头看平板,眉头微皱。马亮坐下后习惯性摸了下手腕内侧,那里空着,表早在三年前一次行动中摔坏了。孙明把笔记本平放在桌面上,封面压着一支金属笔,笔帽没拧开。
陆轩最后一个进来,关灯,拉上门。
“今天的事,表面是舆论战。”他站在投影幕前,没开画面,“根子在人。”
没人说话。
“马亮发现攻击源头用了十九分钟。”陆轩说,“为什么不是九分钟?因为监测规则设得太死,非得等转发量破千才报警。可对手知道这个阈值,故意卡在九百八十七条就停一轮。”
马亮点头。“他们用多个账号轮替发布,单个热度不冲顶,但整体声量持续爬升。”
“这就是断层。”陆轩转向赵宇,“你的快速响应小组十分钟打包证据,很高效。可从接到指令到启动提取,中间空窗四分钟。谁在等确认?为什么不敢先动手?”
赵宇抬起头。“流程没授权。”
“问题就在这儿。”陆轩走到桌前,手掌按在桌面,“我们建制度,是为了让人敢做事,不是为了找人背锅。”
孙明开口:“可资源有限。如果每个潜在风险都要提前布防,预算撑不住。”
“那你说,多少钱才算够?”陆轩问。
“至少增加一成运营支出。”孙明说,“还得配专职岗位。”
“行。”陆轩说,“那你告诉我,丢一个大客户,值多少?”
“按续约周期算,最少两千五百万。”
“那就是半个小团队的年成本。”陆轩说,“现在花一百万预防,和以后赔两千五百万,哪个划算?”
孙明没再反驳。
陆轩打开投影,第一张图是本次危机的时间轴。红点标记所有滞后节点:舆情识别晚6分钟,声明发布晚4分钟,客户安抚延迟23分钟。
“这些不是数字。”他说,“是漏洞。每一个,都能被撕开口子。”
赵宇盯着图看了一会儿。“如果我们平时就有演练机制,反应速度能提上来。”
“所以从明天起,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陆轩说,“不是走过场,是真练。每月两次实战推演,内容包括突发响应、跨组协作、对外沟通。考核不过的,降级使用。”
马亮问:“情报部分怎么训?”
“用真实案例。”陆轩说,“你手里的未公开线索,挑三个脱敏后做模拟题。让新人判断攻击模式、追踪资金路径、预判下一步动作。”
“这需要权限开放。”马亮提醒。
“我批。”陆轩说,“能力必须匹配责任。不能一边要求人冲锋,一边不给弹药。”
林娜提出疑问:“培训由谁牵头?”
“你们五个一起。”陆轩说,“赵宇负责技术模块,马亮做情报预警,林娜管公关协同,孙明核算投入产出比,我来定考核标准。每周交一份进展报告,直接进我的审批流。”
孙明翻动笔记。“如果全员参训,会影响日常任务进度。”
“那就调整排班。”陆轩说,“把培训当成核心任务。今后晋升,必须通过三项基础测试:应急处置、团队协作、决策逻辑。不合格的,一律缓升。”
会议室安静下来。
赵宇忽然说:“上次泰国客户接入中断,其实是服务端配置错误。但现场没人敢上报,拖了四十分钟才解决。”
“就是因为没有试错空间。”陆轩接道,“以后设立‘容错窗口’——演练中出现失误不追责,但同类错误重复犯,严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