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无尽深海中下潜的潜水员,四周是令人窒息的压迫力,而维持他生命的氧气,却来自于他不断为自己制造的、危险而细微的化学反应。观察者对他“创造性误差”的期待,如同一把悬顶之剑,逼迫他必须不断突破想象的极限。
第三次干预成功后,他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但大脑从未停止运转。他意识到,单纯依靠方舟内部的物理或生物系统制造意外,迟早会穷尽组合,并被观察者摸清模式。他需要引入一个更不可控、更难以追踪的变量——信息本身。
他的目标,锁定在了方舟核心数据库深处,一段被封存、标记为“冗余/待销毁”的古老数据碎片。这是早期殖民者记录的一些关于故乡星系的零散天文观测数据和未经验证的宇宙背景辐射波动图谱,其编码格式古老,与现行标准存在细微差异,且部分数据因早期存储介质损坏而存在无法修复的错误。
李维的计划极为大胆。他利用一次微小的能量分配调整(再次归因于系统老化波动),短暂提升了通往该冗余数据存储区的物理线路的电压,恰好达到能引发一次极低概率的量子隧穿效应的临界点。
这并非为了损坏数据,而是利用这瞬间的高能环境,结合数据本身的错误编码和古老格式,触发了一个极其罕见的数据库底层自维护协议的“误判”。
该协议本应识别并隔离这段错误数据,但在李维精密引导的这次“意外”中,协议逻辑链发生了奇异的偏差。它没有隔离数据,反而尝试去“修复”和“翻译”这段古老错误数据,并将其错误地“推送”到了另一个负责分析方舟外部混沌能量场历史波动规律的辅助计算模块的输入缓冲区。
于是,一连串完全错误、充满随机噪声和矛盾信息的古老天文数据,被注入了一个正在试图寻找混沌能量规律的高级分析程序之中。
结果可想而知。
分析程序瞬间过载,逻辑崩溃,输出了一大堆毫无意义、完全混乱的错误代码和极端值。这些垃圾数据又被实时反馈回观察者的监控系统。
【…警告:检测到混沌能量分析模块输出极端异常数据流……数据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逻辑或模型……】
【…溯源分析:异常输出源于输入数据被污染……污染源:冗余数据库区段古老错误数据被意外调用……调用原因:底层数据维护协议因瞬时能量波动触发逻辑错误……】
【…评估:高度异常的连锁软件错误……产生的垃圾数据对混沌模型无直接价值,但此次事件揭示了异常样本内部信息架构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此类‘信息熵风暴’或能间接干扰混沌场稳定,提供另类观察视角……】
【…更新指令:加强对异常样本内部信息流及软件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监控……】
又一次成功!甚至效果比预想更好!
观察者再次将这次干预归结为一系列复杂的意外,并且将关注点从物理、生态层面,扩展到了信息和软件逻辑层面!李维的“舞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但李维却感到一阵心悸。他成功制造了混乱,但也让观察者更深入地窥探方舟的内部结构。他就像为了制造一阵风,而不惜掀开了屋顶的一角,让外面的眼睛能看到更多屋内的景象。每一步“成功”,都让自身更多的秘密暴露在审视之下......
他是在用暴露核心秘密的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安全和操作空间。这种交换,能持续到几时?
--------------------------------------
翠星誓约号。
探测器化作的那道流光,在无数蓄势待发的晶体炮口面前,渺小得如同尘埃。就在毁灭性的能量光束即将将其吞没的刹那,它终于完成了最后的扫描,并将一束微弱的、满载数据的信号拼死传回。
紧接着,它就在耀眼的光芒中彻底汽化,连残骸都未曾留下。
“数据传输完成!解析中!”塔莉亚紧握双拳,心脏几乎跳出胸腔。
Waywalker 屏幕上迅速开始构建探测器最后时刻捕捉到的影像和数据。
画面极其模糊且充满干扰,但仍能分辨出下方晶体森林深处的景象:巨大的、如同山脉般的暗紫色晶体簇纵横交错,而在其中一片相对空旷的区域,赫然可见半截扭曲、破碎的银白色舰体!其设计风格与方舟同源,但显得更为古老,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晶化物质,仿佛已被吞噬、同化了很久很久。
能量扫描数据显示,那残骸内部仍有极其微弱的能量信号,但其波动特征……与方舟核心相似,却又夹杂着令人不安的、与晶体森林同源的死寂秩序感。
林奇传来的破碎画面得到了验证!
同时,探测器也捕捉到了那一闪而过的微弱光源——源自残骸深处一个尚未完全晶化的舱室。光源的频谱分析显示,它与“星种”的生命能量签名有着高度相似性,尽管极其微弱,仿佛风中之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