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让你做短视频,你科普黑暗森林 > 第146章 彭罗斯过程

让你做短视频,你科普黑暗森林 第146章 彭罗斯过程

作者:佚名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25 20:45:53

“下面我要说的,是:“接近枯竭。””

““渐近枯竭” 是一个较新的这个悖论解决方案,试图解释 “指数增长” 和 “技术奇点” 的问题。在数学中,“渐近线” 指的是一条曲线在接近某个最大值时,斜率变得越来越陡 —— 比如,要將物体加速到光速,所需的能量会趋近於无穷大,因此物体永远无法真正达到光速。”

“这一解决方案认为,文明会意识到 “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並认为无限增长必然会导致崩溃(如马尔萨斯灾难),因此会努力寻找一个 “稳定点” 或 “稳態”,比如维持人口数量不变。”

“这种观点本身並不新鲜,它一直是人们对 “哈特 - 蒂普勒猜想”(hart-tipler conjecture)或 “卡尔达肖夫等级文明存在” 提出的主要质疑之一。”

“然而,提出並命名这一观点的论文,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討,尤其是在 “大型城市增长” 的背景下。”

“有一种推理认为:管理一个文明或保护其免受毁灭所需的 “复杂性”,可能会以 “超线性” 的速度增长 —— 这意味著,如果人口翻倍,所需的管理或保护成本会超过翻倍。”

“因此,存在一个 “最大值”,超过这个值后,进一步增长就无法持续;文明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採取措施停止增长。”

“但这一观点存在 “非排他性” 问题:它没有解释为何文明不进行银河系殖民 。”

“如果我们假设星际殖民是切实可行的,那么就必须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何文明会阻止任何人离开母星,甚至不惜击落试图前往新星球殖民的飞船,以及为何文明愿意在天文尺度的漫长时间里,自我施加这种 “隔离”。”

“当然,理论上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很难解释:为何一些 “脱离者” 在数千光年外建立殖民地,会被视为 “不可持续的增长”,並对母星系统造成威胁。”

“这就好比地球上有人离开纽约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去蒙大拿州牧场生活,並不会对大都市造成影响。”

“而且,很难想像任何城市会对试图离开的人採取 “发现即射击” 的政策,更不用说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城市都这样做了 —— 这正是 “非排他性” 给所有 “自愿限制增长” 类解决方案带来的核心问题。”

“下面我要说的,是“极光理论”。”

““极光效应” 基於 “人口理论”,探討了以下问题:传统意义上適合殖民的行星数量极少;前往这些行星的旅程极为艰难;在这些行星上实现人口增长、进行殖民和地球化改造,同样困难重重。”

“这一效应的核心观点是:星际殖民难度极高,因此文明只会对极少数 “看起来最理想” 的目標进行殖民尝试;而且,即便抵达目的地,许多殖民者也可能选择折返或放弃殖民目標。”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名称的灵感来源於一个故事:殖民者抵达某颗行星后,发现当地存在简单的外星生命 —— 这些生命会感染並杀死部分登陆人员。”

“於是,一些人选择折返,一些人选择留下,但这次殖民行动受到了严重影响,人员减少,殖民成功的概率也隨之降低。”

“不难想像,殖民任务中可能会出现无数意想不到的小问题,导致任务难度远超预期,且在一百年的旅程范围內,殖民者无法获得任何援助。”

“此外,这一百年的旅程意味著,许多最初的殖民者会因年老去世,由他们的后代接替 —— 而这些后代中,有些人可能会对殖民任务產生不满,要求在愿意登陆的人完成登陆、飞船补充燃料並完成检修后,立即驾驶飞船返回母星。”

“即使使用不老飞船,(假设船上人员不会因年老死亡),一百年的旅程也足以让人们改变主意;在旅途中出生的殖民者,以及那些通过冷冻休眠完成旅程的人,可能在新恆星系统中待上几周,就会意识到这次殖民是个错误。”

“但 “极光效应” 与 “渗透理论”存在同样的缺陷:它假设太空殖民 “极为罕见”,且文明只会选择 “类地行星” 所在的恆星系统(即具备地球类似条件和阳光的系统)进行殖民。”

“这也是我倾向於假设这些 “园舰队”会配备 “返程飞船” 的原因 ——“园舰队” 设计的目的是在每个恆星系统停靠,放下部分殖民者,同时收集原材料,为剩余殖民者製造前往下一个系统所需的装备。”

“在旅程中,殖民者会繁衍后代,以维持人口规模。按照设计,在每个停靠点,有些人会选择留在新系统殖民,有些人会继续留在舰队中生活,但也有些人可能想要返回母星。”

“他们可以使用在当地製造的 “停留推进系统”,让返程旅程更快。”

“同时,这种系统也能让殖民链中 “更靠后的殖民地” 向前面的殖民地派遣增援人员。”

“我们之前,讲过了许多大过滤器。”

“行星的自转轴倾斜是构成 “稀有地球”这一 “大过滤器” 的眾多 “次要或微小过滤器” 之一。”

“地球的自转轴相对於太阳和公转平面存在倾斜,这意味著地球上任意一点接收到的太阳光强度会隨季节变化;倾斜角度的大小,则决定了这种强度变化的幅度。因此,自转轴倾斜是影响行星季节 “剧烈程度” 的重要因素。”

“地球的卫星 —— 月球,被认为是稳定自转轴倾斜的关键因素,它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保持在约 23° 左右。而一些模型显示,如果没有月球,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可能会在 0° 到 85° 之间大幅波动。”

“地球的极圈位於纬度 23° 附近,在极圈內,会出现长时间太阳不升起(极夜)或不落下(极昼)的现象,且纬度越高,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越长。”

“如果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达到 85°,那么极圈將几乎延伸到赤道 —— 这並不意味著极圈地区会一直寒冷,而是意味著现在人类主要居住的地区,会在每年的一段时间內经歷数周的 “永恆白昼与酷暑”,而在半年后,又会经歷数周的 “永恆黑夜与严寒”。”

“这种剧烈的季节变化並不一定会阻止生命出现,也不一定会阻碍生命向复杂形態演化,但它无疑会给生命的生存带来额外挑战。”

“此外,自转轴倾斜角度还会隨时间变化。”

“我们认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会因 “米兰科维奇循环”以及其他相关变化(如自转轴倾角变化、岁差、偏心率变化)而发生约 2° 的波动,木星等大型行星的引力也会对其產生影响。”

“除此之外,这个悖论也有著一些,十分有趣的解释。”

“一个用流行文化解释这个悖论的方式是:银河系中遍布著 “沉睡的机器或怪物”,它们会突然甦醒,吞噬具备技术能力的文明。”

“这些 “沉睡的威胁” 可能是失控的冯?诺依曼探测器或改造行星的机器,也可能是战爭遗留下来的超级武器。”

“这些武器在消灭敌人后,转而攻击了自己的创造者。它们大多出现在科幻作品中,是 “黑暗中的掠夺者”,动机模糊不清,常见於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宇宙恐怖题材,以及许多前科幻时代的恐怖故事中。”

“在流行文化中,很多电影导演都用过这样的设定。”

“而当创作者试图为它们补充背景故事、解释动机时,这些角色往往会变得不那么有趣 —— 因为它们的策略缺陷会暴露出来,让人们不禁质疑:它们为何要消灭智慧生命?为何会遗漏地球?”

“为何要等到文明发展出太空飞船后才发动攻击?为何在等待期间一直处於蛰伏状態、无所作为?”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