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既立,赵氏衰微,退出政坛长达十年之久。
前573年,栾、郤之乱,晋厉公被弑,晋悼公立。
悼公以赵武贤,任之为卿,赵氏复兴。
前548年,赵武执政,赵氏崛起。
前541年,年轻的赵武死后,其子赵成继立,是为赵景子。
赵成初立,受其父阴德及正卿韩起相助,为中军佐,怎奈又年轻早亡。
然而,不幸中的大幸,赵成为赵氏家族留下一位优秀的子嗣,他就是春秋后期叱咤风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代雄主——赵鞅。
前525年,赵景子赵成不幸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赵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时晋昭公在位,韩起为正卿,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
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发展,周代的宗法制逐步走向崩塌,从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如今“公室弱而卿族强”。
而晋国也从晋文公时代“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衍化为晋平公时代“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
晋国的沧桑巨变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世人领略到国家卿族政治斗争的血腥与残忍。
年轻的赵鞅就在这样让人几乎窒息的险境下位列六卿,赵鞅的前途命运乃至整个赵氏宗庙的复兴乃至存亡的担子重重的压在小赵鞅的肩上。
韩氏因与赵氏相善,彼此关系和睦。
例如,赵成一出道就获得了中军佐的高位,没有韩起的提携是不可能,如今赵鞅太过年轻,当赵武的诸多优异政绩逐渐被人们遗忘,他的孙子只能从“基层”干起,否则难以服众。
韩赵联合有着上百年的优良传统,范氏与中行氏也早已结为同党,从士会与荀林父的君子之交,到士燮与荀庚的携手,再到士匄与荀偃的生死相托。
到荀吴与士鞅时,两家已经形同一家。
最弱的智氏——荀跞因与中行吴同宗(中行桓子荀林父与智庄子荀首为亲兄弟)而依附于中行氏。
韩、赵同盟与范、荀连枝都有着很明确的历史记载。
六卿当中的魏氏家族在魏绛、魏舒的领导下逐渐崛起,立场不明确。
从不多的史料中窥测:似乎魏舒更愿意接近韩起、赵鞅。
韩、魏、赵在晋国的改革相对彻底,以至于延陵季子、叔向等贤臣都预测到一百年后三家分晋。
至少我们能够从阶级的角度上看,三位奴隶主或者说新兴地主在面对利益时有着更多的共性。
就这样,晋国实际上就已大体形成韩、赵、魏与范、二荀对立的局面。
赵鞅在韩起、魏舒等人的协助之下步入政坛,辅助荀跞,佐下军,始入六卿。
虽然未能为赵鞅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韩起作为国家执政还是对赵鞅多方照顾的,赵鞅在韩起的关怀下,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干,初入政坛的几年还是顺风顺水。
喜欢2024年开始记录都市猫的爱情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2024年开始记录都市猫的爱情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