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社会万象 > 第22章 冬至

社会万象 第22章 冬至

作者:叶枫FiyHqy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2 19:23:24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标志着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关于冬至,有许多有趣的节气故事和民间传说,以下是几个经典的:

1. 冬至夜长,人间烟火却比寻常更暖几分。老人们常说“冬至大如年”,这一日的传说,像饺子锅里翻滚的热气,在岁月里氤氲成温暖的印记。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见乡亲们耳冻溃烂,便在冬至日支起药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熬成“祛寒娇耳汤”。那月牙形的“娇耳”入锅煮熟,分给百姓服食,耳朵竟真的渐渐好了。后来人们便学着包“娇耳”,渐渐演变成今日的饺子,冬至吃饺,也成了“捏冻耳朵”的谐音吉兆,盼着整个冬天耳朵不生冻疮,身体暖融融。

更古老的传说里,冬至是太阳神歇息的日子。古人见此日昼最短、夜最长,便想象太阳行至天之南陲,在“归墟之山”的扶桑树下稍作停留。神鸟金乌负日,在此夜积攒力量,待子时一到,便驮着新的光明转身向北,于是阳气渐生,白昼一日长过一日。孩童们会在冬至夜竖起竹竿,次日清晨看日影偏移,便知太阳神已重新踏上北归的旅程。

这些传说像冬日里的炭火,将寒冷的长夜烘得暖洋洋的。一碗饺子,一段故事,人们在冬至这日,既感念着先贤的仁心,也期盼着光明与温暖的归来。晨雾还未散尽,窗棂上凝着细碎的霜花,厨房的砂锅里已腾起白雾。羊骨在沸水中舒展,将骨髓里的暖香熬进奶白的汤里,咕嘟声里,母亲正往汤里撒红枣与桂圆——红玛瑙似的果肉沉在汤底,与姜片的辛香缠在一起,连空气都染得甜丝丝的。

父亲坐在炉边剥核桃,壳碎的脆响混着蒸汽里的暖意。“冬至补一补,开春打老虎。”他指尖沾着果仁的油光,眼角的笑纹里盛着热气,“你奶奶说的,这天就得吃点实在的,把阳气藏在身子里。”

砂锅盖掀开时,香气猛地涌出来。母亲用木勺搅了搅,羊肉炖得酥烂,轻轻一碰就从骨头上滑落。她盛出一碗,撒把翠绿的葱花,白瓷碗沿凝着水珠。我捧在手里,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漫到四肢百骸——羊汤的醇厚,红枣的清甜,还有核桃的坚果香,在舌尖上层层绽开。

窗外的风还在呼啸,可这一碗汤下肚,连指尖都暖烘烘的。原来冬至的进补,从不是什么复杂的讲究,不过是家人围坐时,一碗热汤里的心意,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智慧:用最朴素的食材,把寒夜的冷,都煮成了心尖上的暖。冬至一阳生

古人认为冬至是“阳气初生”的日子,阴极转阳,万物开始复苏,因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之后,白昼逐渐变长,象征着新的生命和希望的开始。

2. 吃饺子的传说

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了饺子。一次冬至时节,许多人冻得耳朵疼痛,张仲景为了治病发明了“祛寒娇耳汤”(饺子)。从此,冬至吃饺子就成了习俗,用来抵御严寒,保暖防病。

3. 祭祖迎新

冬至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祭祖节日,许多地方有冬至祭祖的习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

4. 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

民间习俗中,南方很多地方冬至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北方多吃饺子,寓意保暖和健康。

5. 冬至大如年

古时候冬至节被看得很重要,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味着冬至的庆祝和仪式与过年同等重要。

这些传说和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让冬至这一节气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冬至日的汴京,寒云低垂,却有一缕微弱的暖阳从云层裂隙中漏下,斜斜落在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街边酒肆飘出羊肉汤的热气,混着糖糕的甜香,与孩童追逐的笑闹声缠在一起,漫过朱红宫墙。王安石披着素色棉袍,立在宣德门的石阶下,指尖捻着半片飘落的梧桐叶——那叶子边缘已泛着浅黄,却在向阳处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嫩青。

“参政,该回衙了。”随从轻声提醒。他却摆摆手,目光掠过街角那卖“冬至馄饨”的小摊:摊主正将包好的馄饨下进滚水,白雾腾起时,鬓角的霜花便化了,露出冻得通红的脸颊。不远处,几个锦衣小儿正围着货郎的糖画担,指着那只刚浇好的糖龙,脆生生地喊:“阿耶,我要这个!”

市井声喧里,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江宁的那个冬至。那时他初任鄞县知县,冒雪巡查乡里,见山民困于积雪,关隘紧闭,商旅绝迹,连最热闹的镇集也只剩几家铺面半掩着门。而今站在这天子脚下,看“都城开博路”,听“欢传市井声”,连幽巷深处的老妇都提着竹篮,篮里盛着新酿的椒酒与染了茜色的花胜,往亲戚家去——“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可不就是眼前的景象?

梧桐叶从指尖滑落,被风卷着飘向街心。他望着那抹在寒日里悄然萌发的阳气,喉间涌上一股暖意,转身对随从道:“取纸笔来。”

宣德门的廊下,他提笔蘸墨,在素笺上写下:“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末了,笔尖一顿,终是添上那句“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原来这“一阳生”的暖意,从来都系着黎元的寒与暖。

冬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却在饮食起居间划出南与北的楚河汉界。北方人家的厨房里,薄面皮裹着白菜猪肉馅,沸水滚煮的饺子浮起来,像一群白胖的元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老辈人念叨着俗语,把醋碟推到孩子面前,咬开时汤汁烫得人直哈气,心里却暖烘烘的。

南方的灶台上,正炖着桂花酒酿汤圆。江南人家讲究“吃了汤圆大一岁”,糯米团子在瓷碗里打转,咬破时流出黑洋酥,甜得人舌尖发颤,心里却糯滋滋的。

北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北方窗棂时,屋里的暖气片烘得人直犯困。老人们坐在炕头纳鞋底,玻璃窗上结着冰花,孩子们趴在暖气片上写作业,铅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南方的湿冷却像浸了水的棉絮,裹得人透不过气。主妇们把竹椅搬到朝南的廊下,抱着汤婆子织毛衣,日头斜斜地照在蓝布棉袄上,倒比屋里还暖和些。墙角的腊梅正打着骨朵,空气里飘着湿冷的梅香。

无论南北,屋檐下都悬着长串的干辣椒与腌肉,只是北方的辣椒晒得更干,南方的腊肉渗着油花,却都在等待一场团圆的年饭。

冬至过后的北方,太阳总在云缝里躲躲闪闪,像个怕冷的孩子。天刚蒙蒙亮,屋檐下的冰棱就又长了一截,前日还歪歪扭扭挂着,今日已直挺挺垂成半尺长的琉璃锥,尖端戳在冻土上,磕出细碎的白碴。风裹着雪沫子扫过街道,把墙根的积雪揉成硬邦邦的冰壳,踩上去咯吱作响,比前日又脆了几分。

老槐树的枝桠早落光了叶,此刻更像生了锈的铁叉,叉住灰扑扑的天。偶有阳光漏下来,也软塌塌的没什么力气,照在结冰的河面上,连反光都带着寒气,摸上去比前日更凉——前日冰层刚能站人,今日用石头砸下去,只闷闷响一声,冰面连道裂纹都不肯现。

村口的炊烟刚冒头就被风扯散,混着煤烟味贴地爬。王婶出门倒泔水,围巾往脸上又掖了掖,鼻尖刚露个尖儿,就冻得她打了个哆嗦:“这天儿,是把刀子磨得更利了。”可不是么,前日戴单层手套还能伸伸手,今日非得套两层棉手套,指尖才勉强不发麻。

墙角的枯草早枯成了灰,此刻蜷得更紧,连最硬的草茎都被冻得发脆,一碰就断。屋檐下的麻雀缩着脖子蹦跳,比前日又瘦了圈,啄食时爪子在冰上打滑,慌忙扇着翅膀稳住,眼里满是慌张——它们该也觉出,风里的冷不是一阵一阵,是绵绵密密的网,正一天比一天收得紧,要把这北方的冬天,勒得更瓷实些。

朔风卷着碎雪掠过檐角时,冬至便踩着霜花来了。作为二十四节气里最早被先民观测到的节气,它像一枚精准的天文坐标,深深嵌在时间的年轮里——这一日,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最南端,北半球迎来全年最短的白昼,长夜里星子仿佛也冻得凝住了光。但正是这“阴极之至”,藏着“阳气始生”的转机:从冬至起,日光一天比一天慷慨,如同天地在寒夜里悄悄拨动了时间的指针,让万物在蛰伏中听见春的胎动。

对农耕文明而言,冬至是自然与农事的默契约定。农人早将它刻进谚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凭着日影长短、气温寒暖,便能预判来年雨水与收成。田野里的麦苗裹着雪被沉睡,果树的枝桠在寒风里练着筋骨,都在等这“一阳生”的信号,好积攒破土而出的力量。

而在人间,冬至是连接传统与日常的绳结。北方人家煮一锅翻滚的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里藏着暖胃的智慧;南方则蒸一笼圆滚滚的汤圆,糯米团子在瓷碗里打转,像把团圆的祈愿揉进了甜香。更有“数九”的习俗从这日开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人们在九九消寒图上每日画一笔,从梅枝的留白画到花开,日子便在墨香与期待里,一天天向春天挪近。

说到底,冬至是节气,是坐标,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命哲学——它让我们懂得,最冷的夜,恰是离温暖最近的时刻;最深的蛰伏,都为了更热烈的新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