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66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66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六十六章研学交换架桥梁,海外展陈传匠心

联盟小院的桂花刚飘出第一缕香气时,二十名山里孩子的行李箱就整齐地码在了院门口——阿木的箱子里装着给上海小伙伴的竹编小篮子和野核桃,丫丫的背包里塞着刻好薰衣草纹样的陶片,青山小学的小雨则把奶奶织的土布手帕叠得方方正正,每一块手帕上都绣着小小的竹节纹。这是“非遗研学交换计划”的首批出行队伍,孩子们要先去上海体验城市研学,再转机前往日本,在“深山非遗跨界展”上当小小讲解员。

“到了上海要听老师的话,记得每天给我发你们编竹编的照片。”李爷爷挨个摸了摸孩子们的头,手里还攥着刚编好的竹编小蚂蚱,塞进每个孩子的口袋,“遇到困难就看看它,像编竹篾一样,慢慢来总能做好。”张师傅也提着一篮刚烧好的迷你陶碗赶来,碗底刻着孩子们的名字:“这是‘平安碗’,你们用它吃饭,就像师傅在身边陪着你们。”

坐上去上海的高铁时,孩子们的眼睛都贴在车窗上——阿木第一次看到成片的高楼,惊叹得嘴巴都合不拢;丫丫指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大桥,兴奋地和小雨说:“原来城市里的桥这么大,比我们村口的石板桥好看多啦!”高铁上,带队的林溪给孩子们分发了“研学任务卡”:去上海科技馆记录三种有趣的科技发明,在国际学校和小伙伴合作完成一件“城乡融合”手工作品,还要学会用英语介绍自己的非遗手艺。

抵达上海国际学校时,校门口早已站满了迎接的师生。意大利男孩卢卡一眼就认出了阿木,举着上次阿木教他编的竹编蚂蚱跑过来:“阿木!我把你教我的手艺教给了班里的同学,大家都觉得中国竹编太神奇了!”韩国女孩金敏雅则拉着丫丫的手,把自己画的“中韩陶艺合辑”送给她,画册里既有韩国的太极纹陶片,也有中国的缠枝纹青瓷。

城市研学的第一站是上海科技馆。在“自然科学展厅”,孩子们被会动的恐龙模型吓得连连后退,又被机器人跳舞的场景逗得哈哈大笑。阿木最感兴趣的是“材料科学区”,当看到工作人员用特殊材料做出像竹篾一样柔软却比钢铁还坚固的薄片时,他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要是能用这种材料编竹篮,肯定又轻又结实!”小雨则在“非遗与科技融合展柜”前驻足——那里展示着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竹编纹样,旁边的屏幕播放着传统竹编的制作过程,“原来老手艺也能和高科技做朋友”,她小声嘀咕着,在任务卡上认真写下这句话。

下午的手工课上,山里孩子和国际学校的小伙伴分成小组,合作创作“城乡融合”手工艺品。阿木和卢卡一组,他们决定用竹篾和金属丝编一个“山野城堡”——阿木负责用传统十字编做城堡的底座,卢卡用意大利螺旋纹编城堡的尖顶,两人手指翻飞,竹篾的柔韧与金属丝的硬朗完美结合。丫丫则和金敏雅一起做陶艺,她们把云雾村的陶土和韩国的釉料混合,在陶坯上刻下中国的缠枝纹和韩国的忍冬纹,金敏雅笑着说:“这是我们两个国家的花,长在同一个陶碗上,就像我们的友谊。”

研学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在国际学校的礼堂举办了一场“小小非遗展”。阿木站在展台前,手里举着自己编的竹编小篮子,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这是用我们山里的竹子编的,春天可以装野笋,秋天能装野果子,每一根竹篾都要泡三天,编的时候要拉紧,就像团结的小伙伴。”台下的师生们听得认真,纷纷举手提问,卢卡还主动当起了“翻译官”,帮阿木解答大家的问题。丫丫则拿着自己做的“缠枝薰衣草”陶盘,讲述露西老师教她刻薰衣草纹样的故事,当说到“两种花纹在一起,就像中国和法国的小朋友手拉手”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离开上海前往日本时,孩子们的行李箱里多了许多“新朋友”——卢卡送的金属丝编织书签,金敏雅画的中韩陶艺画册,国际学校老师送的科技类书籍。阿木把这些礼物小心翼翼地放进李爷爷编的竹编小篮子里:“这些都是珍贵的回忆,我要带回山里,给没出来的小伙伴们看。”

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孩子们抵达日本大阪,“深山非遗跨界展”的主办方早已在机场等候。展厅位于大阪的一家文创中心,门口挂着醒目的中文和日文海报,上面印着孩子们在联盟小院做手工的照片。走进展厅,孩子们立刻被熟悉的作品吸引——阿木编的“山野几何”竹编包放在c位,旁边是丫丫刻的“缠枝薰衣草”陶盘,小雨奶奶织的土布包装上,贴着山田设计的和纸小陶兔贴纸,每一件作品旁边都有中日双语的介绍牌,写着作品背后的故事。

开展前的培训会上,日本讲解员耐心地教孩子们用日语说展品介绍词。丫丫学得最认真,她把“陶盘上的缠枝纹代表吉祥,薰衣草代表友谊”这句话写在小纸条上,反复背诵;阿木则对着镜子练习鞠躬礼仪,生怕自己的动作不标准。林溪看着孩子们努力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你们不用紧张,只要把自己做手工时的真心讲出来,大家就会喜欢。”

开展当天,展厅里挤满了参观者。一位日本老奶奶走到阿木的竹编包展台前,仔细地看着编织纹路:“这个包的编法很特别,既有中国传统的扎实,又有我们日本喜欢的简约。”阿木深吸一口气,用刚学会的日语说:“这是我和意大利马可叔叔一起编的,竹篾是我们山里的,编的时候要先泡软,每一根都要拉紧,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要用心维护。”老奶奶听得眼睛发亮,立刻买下了这个竹编包:“我要把它送给我的孙女,让她知道,遥远的中国有个和她一样喜欢手工的小朋友。”

丫丫的陶盘展台前也围满了人。一位年轻的日本妈妈指着陶盘上的纹样问:“这些花纹是什么意思呀?”丫丫笑着回答:“蓝色的是中国的缠枝纹,代表永远不分开;紫色的是法国的薰衣草,代表快乐。我希望用这个陶盘吃饭的人,都能和家人朋友永远在一起,每天都快乐。”妈妈听完,立刻给女儿买下陶盘:“以后我们用这个盘子吃饭,妈妈就给你讲中国小朋友的故事。”

展览期间,孩子们还参加了日本的“传统工艺体验日”。在京都的一家陶艺工坊,孩子们跟着日本陶艺家学习“乐烧”技术——这种技法不需要长时间烧制,能快速看到成品。丫丫试着用乐烧技法做了一个小陶杯,杯身上刻着中国的“福”字和日本的樱花纹,陶艺家称赞道:“你的手艺很扎实,两种文化的花纹结合得很好,这就是手工艺的魅力,能让不同国家的人成为朋友。”在奈良的竹编店,阿木则跟着日本竹编大师学习“细竹编”,大师惊讶地说:“你的基础比很多日本孩子都好,中国传统竹编的技法太了不起了,我们要互相学习。”

研学交换计划结束,孩子们回到联盟小院时,行李箱里装满了满满的收获——日本老奶奶送的和纸笔记本,陶艺家签名的乐烧陶片,竹编大师教的细竹编技法口诀。在小院的分享会上,阿木拿着竹编包,兴奋地说:“我在日本遇到了很多喜欢竹编的人,他们说要向我们学习传统技法,以后我要编出更多好看的竹编,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竹编!”丫丫则展示着自己做的乐烧陶杯:“我学会了新的陶艺技术,以后可以把它教给村里的小伙伴,让我们的陶艺既有中国传统,又有新的花样。”

李爷爷和张师傅坐在台下,听得热泪盈眶。李爷爷摸着阿木的头说:“爷爷年轻时,从来没想过竹编能走出大山,更没想过能让外国人喜欢。你们这些孩子,就是非遗的小传承人,比爷爷厉害多啦!”张师傅也笑着说:“以后咱们要多和外国的手艺人交流,互相学习,让咱们的老手艺越来越有活力。”

沈星辞则在分享会后,把孩子们的研学日记整理成了一本“非遗交流手记”,里面既有孩子们拍的照片、写的感悟,还有外国友人的留言。她把手记发布在国内外的社交平台上,很快引发了热烈反响——上海的国际学校希望长期开展研学交换,日本的文创店邀请联盟小院明年再办展览,甚至有美国的非遗机构主动联系,想邀请孩子们去美国参加“国际传统工艺展”。

夕阳下,孩子们又围在竹编工坊和陶艺工作室里,忙着把在海外学到的新技法融入自己的作品——阿木尝试用细竹编技法编小蚂蚱,丫丫用乐烧技术做迷你陶碗,小雨则在土布上绣上了日本的樱花纹。李爷爷和张师傅在一旁指导,偶尔也会向孩子们请教海外学到的新方法,竹篾的轻响、陶轮的转动、孩子们的笑声,交织成联盟小院最动听的声音。

林溪站在葡萄架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期待。从城乡研学的搭桥,到中外文化的碰撞,联盟小院的非遗传承之路,正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延伸。她知道,未来会有更多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把中国非遗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会有更多的外国友人走进深山,感受传统手艺的温度;会有更多的跨界合作、文化交流,让非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跨越国界、连接人心的光芒。而这场关于传承与交流的旅程,才刚刚翻开最精彩的一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