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65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65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六十五章跨界共创融中外,研学升级润童心

联盟小院的晨光刚漫过竹篱笆,就被一阵欢快的法语对话打破——法国设计师露西蹲在陶艺工作室的矮凳上,手把手教丫丫用陶刀勾勒薰衣草花瓣,丫丫则握着露西的手腕,带她感受刻刀在陶泥上“走刀”的力度,两人鼻尖沾着陶土,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这是“非遗跨界共创计划”迎来的首批海外设计师,除了露西,还有擅长现代编织设计的意大利设计师马可,以及专注文创包装的日本设计师山田。

“之前在巴黎展览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就想把欧洲的自然元素和中国非遗结合。”露西举起丫丫刚刻好的陶坯,陶坯上,中国传统缠枝纹缠绕着紫色薰衣草,两种纹样在湿润的陶土上浑然一体,“比如这个‘缠枝薰衣草’陶盘,既保留了张师傅教的传统刻花手法,又加入了法国普罗旺斯的符号,海外客户能看懂,也能感受到中国手艺的细腻。”

竹编工坊里,马可正对着一捆竹篾发愁。他习惯了用金属丝编织几何造型,面对柔软易断的竹篾,编好的菱形总是松散变形。阿木蹲在他身边,像个小老师似的递过一根浸过水的竹篾:“马可叔叔,竹篾要先泡软,编的时候每根都要拉紧,就像我们山里捆柴火,松了会散。”说着,阿木手指翻飞,以传统“十字编”为底,很快编出一个带着菱形镂空的竹编底座,马可眼睛一亮,立刻接过竹篾,在底座边缘加入意大利传统的“螺旋纹”,两种编织手法碰撞出新颖的层次感。“这是‘山野几何’竹编包!”马可兴奋地举起来,“用中国竹编的韧性,做欧洲人喜欢的简约包型,肯定受欢迎。”

包装设计则成了山田与周航的“创意战场”。山田带来了日本传统的“和纸”,想用来做竹编杯套的包装;周航却坚持用云雾村自产的土布,“土布上的纹路由村里奶奶们手织,每一块都不一样,能让客户感受到手工的温度”。两人争执不下时,林溪笑着递来一块绣着竹纹的土布,上面用和纸剪出的小陶兔贴纸轻轻贴上:“把和纸做成可拆卸的装饰贴,土布当包装主体,既有日本设计的精致,又保留中国乡村的质朴。”山田和周航相视一笑,立刻动手制作——土布包装上,和纸贴印着孩子们做手工的剪影,打开包装,里面还藏着一张手写的小卡片,上面是青山小学学生用汉字和拼音写的“欢迎你喜欢我们的手艺”。

跨界共创的日子里,设计师们不仅和手艺人、孩子们一起创作,还跟着林溪去山里采风。在青山小学后的竹林,露西为漫山的绿竹着迷,当即决定设计“竹影系列”陶艺;马可在溪边看到孩子们用竹篾编的小篮子装野果,灵感迸发,画出了“野趣竹编餐垫”的草图;山田则被村口老槐树的年轮吸引,用土布和竹片做出了“时光书签”。“这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竹子,都是最好的设计素材。”露西在笔记本上写道,“中国非遗不是陈旧的符号,而是能生长出无限创意的土壤。”

三周后,首批跨界文创产品正式推出——“缠枝薰衣草”陶盘、“山野几何”竹编包、“竹影”青瓷杯、“时光书签”……每一件产品都带着中外融合的巧思,更藏着背后的故事。沈星辞将产品细节和创作故事整理成图文,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很快引发关注,英国一家知名家居品牌主动联系,希望能独家代理这些产品;日本的一家文创店则提出,要举办“深山非遗跨界展”,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融合之作。

就在跨界合作如火如荼时,研学基地也迎来了升级。之前的研学活动多集中在手工体验,沈星辞发现,很多市区孩子对山里的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同样感兴趣。“我们可以把研学分成‘非遗体验’‘自然探索’‘民俗传承’三个模块,让孩子们全方位感受乡村的魅力。”沈星辞拿着新的研学方案,向团队介绍,“比如‘自然探索’模块,让孩子们跟着村里的老猎人认识山里的植物,学习用竹篾编捕虫笼;‘民俗传承’模块,邀请村里的奶奶教孩子们织土布、剪窗花,晚上还能一起跳竹竿舞。”

升级后的首个研学团,是来自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三十名学生中,有一半是外国孩子。开营第一天,意大利男孩卢卡就被李爷爷的竹编手艺吸引,拿着竹篾跟着学编小蚂蚱,虽然手指被竹篾磨红,却不肯停下:“竹篾编的蚂蚱比玩具店买的更有趣,因为是我自己做的。”韩国女孩金敏雅则跟着张师傅做陶坯,她把韩国传统的“太极纹”刻在陶片上,又让丫丫教她刻中国的“福”字,“这样我的陶片上,就有两个国家的祝福”。

自然探索模块的活动中,老猎人王爷爷带着孩子们进山,教他们辨认可食用的野菜,用竹篾编简易的捕鱼笼。“这是苦菜,春天吃能清热;这是竹节草,编笼子时可以当绳子用。”王爷爷一边说,一边示范编笼子,外国孩子们听得认真,手里的竹篾虽然编得歪歪扭扭,却都充满干劲。美国男孩杰克编好笼子后,跟着王爷爷去溪边捕鱼,当一条小鱼钻进笼子时,他兴奋地大喊:“中国的竹子太神奇了,既能编东西,还能捕鱼!”

民俗之夜更是热闹非凡。村里的奶奶们带着孩子们坐在葡萄架下,教他们织土布、剪窗花。卢卡学着剪中国的“喜”字,虽然剪得歪歪扭扭,却郑重地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金敏雅则跟着奶奶织土布,手指笨拙地穿梭在经线和纬线之间,奶奶笑着说:“慢慢来,织布和做事一样,急不得。”晚上,孩子们和村民们一起在院子里跳竹竿舞,竹竿开合的节奏中,中外孩子的笑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月光洒在他们脸上,满是欢乐。

研学结束时,孩子们不仅带走了自己做的手工艺品,还带回了满满的回忆。卢卡把自己编的竹编蚂蚱送给王爷爷:“谢谢您教我认识山里的植物,这个蚂蚱送给您,就像我还在您身边学编笼子。”金敏雅则把刻着“福”字和太极纹的陶片送给丫丫:“我们虽然国家不一样,但我们都是好朋友,以后我还要来中国,和你一起做陶艺。”

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样子,林溪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打造“非遗研学交换计划”,让青山小学和云雾村的孩子,也能去市区、去海外研学。“山里的孩子见过竹林、溪流,却很少见到科技馆、博物馆;外国孩子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却对中国非遗知之甚少。”林溪在团队会议上提出,“我们可以和市区的学校、海外的文创机构合作,让山里的孩子去市区体验科技,去海外看自己的作品展览;让外国孩子来山里感受非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

沈星辞立刻联系之前合作的上海国际学校和日本文创店,对方都欣然同意。上海国际学校愿意接收二十名山里孩子去体验一周的城市研学,日本文创店则邀请孩子们去参加“深山非遗跨界展”,担任小小讲解员。“这不仅是让孩子们走出去,更是让中国非遗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向世界。”沈星辞说,“当山里的孩子用英语向海外参观者介绍自己编的竹编时,那才是最生动的文化传播。”

消息传到青山小学和云雾村,孩子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阿木早早地准备了竹编小篮子,想送给上海国际学校的小伙伴;丫丫则反复练习用英语说“这是我做的陶艺,上面刻着薰衣草和缠枝纹”。李爷爷和张师傅也忙着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李爷爷编了二十个迷你竹编小灯笼,每个灯笼上都刻着孩子的名字;张师傅则烧了二十块“心愿陶片”,陶片上刻着“平安”“快乐”等祝福的词语。

夕阳下,联盟小院的竹篱笆旁,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准备好的礼物,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研学之旅。露西、马可和山田站在一旁,笑着看着他们,露西手里拿着阿木为她编的竹编发簪,马可提着和阿木一起做的“山野几何”竹编包,山田则把丫丫刻的陶片小心地放进钱包里。“我们虽然要离开这里了,但我们和孩子们、和中国非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露西说,“下次再来,我要带更多设计师来,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更多精彩的作品。”

林溪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温暖。从跨界共创到研学升级,从城乡连接到中外交流,联盟小院的非遗传承之路,正越走越宽。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设计师来这里寻找灵感,更多的孩子来这里感受非遗的魅力,更多的文创产品带着中国乡村的温度,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份对手艺的坚守,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期待。

夜色渐浓,联盟小院的灯光亮起,竹编工坊里还传来李爷爷教孩子们编灯笼的声音,陶艺工作室的陶轮仍在缓缓转动,葡萄架下,孩子们的笑声伴着晚风,久久回荡在深山里——这场关于非遗、关于文化、关于成长的旅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