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37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37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魂器通天

第三十七章非遗夏令营启新程,跨界联动谱新篇

初夏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非遗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溪站在竹编工坊前,看着工人将“非遗夏令营”的红色横幅挂在门楣上,嘴角忍不住上扬——经过三个月的筹备,面向青少年的非遗夏令营终于要开营了。

“林姐,报名的三十个孩子都到齐了,正在剪纸工坊集合呢!”萌萌抱着厚厚的营员手册跑过来,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张爷爷、王师傅和李奶奶都已经在里面等着了,就等你过去开营仪式。”

林溪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浅蓝色旗袍,跟着萌萌朝着剪纸工坊走去。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夹杂着李奶奶温和的笑声。推开门,只见三十个穿着统一白色营服的孩子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整齐摆放着红色的剪纸、小剪刀和铅笔,李奶奶正拿着一张剪好的“蝴蝶”剪纸,给孩子们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

看到林溪进来,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齐刷刷地看向她。林溪笑着走上前,拿起桌上的营员手册:“欢迎大家来到非遗夏令营!接下来的七天里,我们会一起跟着张爷爷学竹编、跟着王师傅学面塑、跟着李奶奶学剪纸,还会去非遗展示馆参观,了解更多非遗手艺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收获快乐,爱上非遗文化。”

开营仪式结束后,夏令营正式开始。第一天的课程是剪纸,李奶奶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正方形的红纸,然后手把手地教他们折纸、画图案、剪轮廓。刚开始,孩子们的动作还很生疏,有的把纸折错了方向,有的不小心把图案剪破了,但李奶奶总是耐心地指导,从不责备。

“别急,慢慢来。”李奶奶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帮她调整剪刀的角度,“剪纸最重要的是耐心,只要多练习,你一定能剪得很好。”小女孩叫苏晓雅,今年十岁,是第一次接触剪纸。在李奶奶的指导下,她终于剪好了一只小兔子,虽然兔子的耳朵有些歪,但她还是开心地举起来给林溪看:“林老师,你看我剪的小兔子!”

林溪接过小兔子剪纸,笑着说:“剪得真好看!晓雅很有天赋,继续加油哦。”苏晓雅得到表扬,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立刻拿起另一张红纸,开始尝试剪新的图案。

第二天的课程是竹编,张爷爷带着孩子们来到竹编工坊的室外区域。那里摆放着许多已经劈好的竹篾,颜色从浅黄到深棕不等。张爷爷先给孩子们讲解了竹编的历史,从古代的竹篮、竹筐,到现代的竹编家居用品,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张爷爷,竹篾是怎么劈出来的呀?”一个小男孩举手问道。张爷爷笑着拿起一根竹子,展示给孩子们看:“首先要选三年生的毛竹,这种竹子质地坚韧,适合做竹编。然后用特制的劈刀把竹子劈成竹片,再把竹片劈成细细的竹篾,最后还要用砂纸把竹篾打磨光滑,防止划伤手。”

讲解完后,张爷爷开始教孩子们编最简单的“杯垫”。他先在桌上摆好几根横向的竹篾,然后拿起一根纵向的竹篾,演示如何“一上一下”地编织。孩子们学着张爷爷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编织着,有的孩子编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一个杯垫;有的孩子则编得比较慢,但也坚持不懈。

苏晓雅编到一半时,发现竹篾总是错位,急得快要哭了。林溪看到后,走过去坐在她身边,耐心地帮她调整竹篾的位置:“晓雅,别着急,我们先把横向的竹篾固定好,再慢慢编纵向的竹篾。你看,这样是不是就不会错位了?”在林溪的帮助下,苏晓雅终于编好了杯垫,她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第三天的课程是面塑,王师傅早就准备好了五颜六色的面团,放在面塑工坊的操作台上。他先给孩子们展示了自己捏的“十二生肖”面塑,一个个栩栩如生,孩子们看得眼睛都直了,纷纷赞叹:“王师傅,您捏得真好!”

王师傅笑着说:“只要你们认真学,也能捏得这么好。今天我们就来捏一个简单的‘小老虎’面塑。”他先拿起一团黄色的面团,揉成圆形,作为老虎的头;然后用黑色的面团捏出老虎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最后用橙色的面团捏出老虎的耳朵和胡须。不一会儿,一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就捏好了。

孩子们立刻拿起面团,开始尝试捏小老虎。有的孩子把老虎的眼睛捏得太大,有的把老虎的耳朵捏成了圆形,但王师傅都笑着鼓励他们:“每个人捏的老虎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面塑的魅力。”苏晓雅捏的小老虎虽然看起来有些可爱,但也有模有样,王师傅还特意表扬了她:“晓雅很有想象力,这个小老虎很有灵气。”

除了学习非遗手艺,夏令营还安排了非遗展示馆参观活动。在展示馆里,孩子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非遗展品,有精美的刺绣、古朴的陶瓷、精致的木雕等。讲解员给孩子们介绍了每一件展品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时不时发出惊叹声。

“原来非遗手艺有这么多呀!”苏晓雅看着一件刺绣作品,忍不住说道,“这个刺绣上的花好像真的一样,太神奇了。”林溪笑着说:“这些非遗手艺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它们不仅好看,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希望你们以后能多了解非遗文化,做非遗文化的小传承人。”

夏令营的最后一天,举办了一场“非遗成果展”。孩子们把自己在夏令营期间制作的剪纸、竹编、面塑作品都拿了出来,摆放在非遗文化街区的展示架上。家长们也来到现场,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脸上满是骄傲和欣慰。

苏晓雅的妈妈看着女儿剪的小兔子、编的杯垫和捏的小老虎,激动地说:“没想到晓雅在短短七天里能学到这么多东西,还做得这么好。谢谢林老师和几位老匠人,让孩子爱上了非遗文化。”

成果展结束后,林溪给每个孩子颁发了“非遗小传承人”证书。苏晓雅接过证书,紧紧抱在怀里,对林溪说:“林老师,我以后还想参加非遗夏令营,还要学更多的非遗手艺。”林溪笑着说:“好啊,我们欢迎你随时来。”

非遗夏令营的成功举办,让林溪团队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不久后,一家知名的儿童绘本出版社找上门来,希望能和林溪团队合作,出版一套“非遗儿童绘本”。出版社的编辑王莉说:“我们看到非遗夏令营的报道后,觉得非遗文化很适合融入儿童绘本中。通过绘本的形式,能让更多孩子了解非遗手艺,爱上传统文化。”

林溪觉得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立刻召集三位老匠人一起商量。张爷爷说:“我可以把竹编的故事写成绘本,比如一只小竹篮的制作过程,让孩子们了解竹编的乐趣。”王师傅说:“我可以设计一些面塑形象,比如面塑小动物的冒险故事,让绘本更生动有趣。”李奶奶则说:“我可以把剪纸的图案融入绘本的插图中,让绘本更有中国特色。”

经过多次讨论,双方确定了绘本的主题和内容。第一套绘本共三本,分别以竹编、面塑、剪纸为主题,每本书都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融入了非遗手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知识。林溪团队负责提供故事素材和手艺指导,出版社负责绘本的绘画和出版。

在绘本的创作过程中,林溪团队和出版社的编辑、画师密切合作。张爷爷亲自演示竹编的制作过程,画师们则根据他的演示,画出了生动的插图;王师傅捏了许多面塑形象,作为绘本中角色的原型;李奶奶则剪了许多剪纸图案,装饰在绘本的页面上。

半年后,“非遗儿童绘本”正式出版。绘本一上市,就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短短一个月就卖出了上万册。很多家长在网上留言说:“这套绘本很有意义,不仅让孩子喜欢上了阅读,还让他们了解了非遗文化,真是一举两得。”

随着“非遗儿童绘本”的热销,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找上门来。一家知名的动画公司希望能将绘本改编成动画短片,让更多孩子通过动画了解非遗文化;一家童装品牌希望能将非遗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推出“非遗童装系列”;还有一家旅游公司希望能和林溪团队合作,推出“非遗文化旅游专线”,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体验非遗手艺。

林溪团队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动画短片上线后,在各大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突破了千万;“非遗童装系列”上市后,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非遗元素的童装;“非遗文化旅游专线”开通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非遗文化街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这天,林溪正在办公室整理跨界合作的资料,陈明宇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林姐,市里打算推荐我们团队参加‘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评选,这是申报材料,你看一下。”

林溪接过文件,仔细看了起来。文件中详细介绍了林溪团队在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从非遗申报、海外文化交流,到大师工坊、非遗夏令营、非遗儿童绘本,再到各种跨界合作,每一项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没想到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林溪感慨地说,“这些成果离不开三位老匠人的付出,也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努力。”陈明宇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如果能评上‘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种肯定,也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关注非遗传承。”

几天后,林溪团队带着申报材料,前往bJ参加“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的评选。在评选现场,林溪向评委们介绍了团队的工作成果,展示了大师工坊的照片、非遗夏令营的视频、非遗儿童绘本和各种跨界合作的产品。评委们对林溪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了创新和突破,为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两个月后,评选结果公布,林溪团队成功当选“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消息传来,非遗文化街区一片欢腾,三位老匠人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张爷爷说:“这辈子能参与非遗保护工作,还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值了!”王师傅说:“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教徒弟,把面塑手艺传下去,不辜负这个荣誉。”李奶奶则说:“剪纸是我的命根子,我会一直剪下去,让更多人喜欢剪纸,爱上非遗文化。”

林溪站在非遗文化街区的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专业团队;从最初的非遗申报,到现在的各种创新和跨界合作;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全国知名,林溪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非遗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文化。

未来,林溪团队还有很多计划:他们要建立非遗手艺培训基地,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要开发更多的非遗文创产品,让非遗手艺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要开展更多的非遗交流活动,让中国的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夕阳西下,非遗文化街区的灯光逐渐亮起,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青石板路,也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未来。林溪知道,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他们坚持不懈,用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拥抱未来,就一定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谱写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