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36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36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魂器通天

第三十六章工坊焕新传技艺,数字赋能活非遗

飞机降落在本市机场时,暮色正浓。林溪推着行李箱走出航站楼,远远就看到文化馆的李馆长举着“欢迎非遗团队凯旋”的牌子,身后还跟着几位举着相机的本地媒体记者。闪光灯瞬间亮起,三位老匠人有些拘谨地整理着衣角,脸上却难掩笑意——这次巴黎之行的成功,让他们从“巷子里的手艺人”变成了小有名气的“非遗传承人”。

“林溪啊,你们可算回来了!”李馆长快步迎上来,握住林溪的手,“巴黎的展览我都从新闻上看到了,王师傅的‘法国面包师’面塑、张爷爷的竹编书签,在国外火得很!现在市里正想打造‘非遗文化街区’,你们团队可是立了大功。”

记者们立刻围上来,话筒递到三位老匠人面前。张爷爷摩挲着口袋里的竹篾,笑着说:“以前编竹器,就想着能换点生活费,没想到现在还能代表中国去国外展示,这都是托了非遗申报的福,托了小林团队的福。”王师傅则拿出在巴黎捏的“埃菲尔铁塔”面塑,对着镜头说:“以后我想多捏点中外结合的面塑,让更多外国人喜欢咱们的手艺。”

回到文化馆后,李馆长把一份《非遗文化街区建设方案》放在桌上:“市里计划把老城区的三条老街改造成非遗文化街区,不仅要设非遗展示馆,还要给各位匠人建‘大师工坊’,让游客能亲眼看到手艺制作过程,还能体验学习。你们团队经验丰富,想请你们负责工坊的规划和运营。”

林溪拿起方案,翻到“大师工坊”部分,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但工坊不能只做展示,还要承担传承的功能。比如张爷爷的竹编工坊,可以分‘展示区’‘体验区’‘教学区’,既能让游客看到竹编的完整流程,也能招徒弟系统教学,解决手艺传承断代的问题。”

王师傅听到“招徒弟”,眼睛立刻亮了:“我早就想收徒弟了!之前有人来学面塑,学了两天嫌麻烦就走了,要是有固定的工坊,有系统的教学计划,说不定能留住真心想学的年轻人。”李奶奶也点头:“剪纸需要耐心,要是能在工坊里设个‘剪纸课堂’,教孩子们剪简单的图案,说不定能让更多孩子喜欢上剪纸。”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溪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大师工坊的规划中。陈明宇负责工坊的空间设计,他根据三位老匠人的手艺特点,给竹编工坊留了宽敞的室外区域——方便晾晒竹篾;给面塑工坊设计了恒温恒湿的操作间——防止面团受潮;给剪纸工坊装了柔和的自然光照明——避免剪纸时伤眼。萌萌则负责制定体验课程,她把竹编体验分成“入门级”(编杯垫)、“进阶级”(编小篮子)、“专业级”(编竹编画),让不同基础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江熠则提出了一个新想法:“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线上互动,我们可以给工坊做个线上预约系统,游客能提前预约体验课程,还能在线上看到老匠人的手艺教学短视频。另外,我们还可以开发‘非遗数字藏品’,把三位老匠人的代表作做成3d模型,让更多人通过手机就能欣赏非遗作品。”

林溪觉得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数字赋能确实能让非遗更‘活’。比如我们可以给张爷爷的竹编蝴蝶拍360度视频,游客扫码就能看到蝴蝶翅膀编织的每一个细节;还可以做个‘非遗知识问答’小程序,答对题目能兑换工坊的体验券,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

两个月后,三家大师工坊正式开业。开业当天,老城区的三条老街挤满了人。竹编工坊外,张爷爷带着两个年轻徒弟正在劈竹篾,徒弟们动作虽然生疏,但眼神专注。游客们围在旁边,有的举着手机拍摄,有的询问体验课程的预约方式。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体验编杯垫,孩子笨拙地拿着竹篾,张爷爷耐心地指导:“左手扶着竹篾,右手慢慢绕,别着急,编坏了没关系,爷爷教你改。”孩子最后编出一个歪歪扭扭的杯垫,却开心地举着给妈妈看:“妈妈,我会编竹编了!”

面塑工坊里,王师傅正在教几位大学生捏“十二生肖”面塑。他先演示如何揉出均匀的面团,再用小竹刀划出动物的轮廓,最后用彩色面团做装饰。一位大学生捏了个小兔子,耳朵歪了,王师傅笑着拿起面团:“来,咱们把耳朵调整一下,你看,这样轻轻捏一下,耳朵就立起来了。”大学生调整后,小兔子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他兴奋地说:“原来面塑这么有趣!我想报长期班,系统学习面塑技艺。”

剪纸工坊里,李奶奶正在教一群小朋友剪“福”字。她把红纸对折,用剪刀轻轻一转,一个漂亮的“福”字就剪好了。小朋友们跟着学,有的剪得歪歪扭扭,有的把“福”字剪破了,但李奶奶都笑着鼓励:“剪得很好!每个‘福’字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一样。”小朋友们听了,更有干劲了,纷纷举着自己剪的“福”字拍照留念。

线上平台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江熠开发的“非遗预约系统”上线一周,就收到了上千个体验预约订单;“非遗数字藏品”上线当天,三位老匠人的代表作3d模型就被抢空;“非遗知识问答”小程序的参与人数突破了五万人,很多年轻人通过小程序了解到竹编、剪纸、面塑的历史文化,纷纷留言说“想去工坊体验”。

这天,林溪正在工坊里整理体验课程的反馈,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找上门来,自我介绍说:“我是一家文创公司的负责人,叫周明。这次来,是想和你们合作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比如把张爷爷的竹编和现代家居结合,做竹编台灯、竹编收纳盒;把李奶奶的剪纸印在笔记本、帆布袋上;把王师傅的面塑做成钥匙扣、冰箱贴,让非遗手艺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林溪觉得这个想法很好,立刻召集三位老匠人一起商量。张爷爷担心竹编做家居用品会不耐用,周明笑着说:“我们可以用现代工艺处理竹篾,比如做防水、防蛀处理,让竹编家居用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耐用实用。”王师傅则担心面塑做钥匙扣会容易坏,周明说:“我们可以用树脂封装面塑,既能保护面塑,又能让它保持鲜艳的颜色。”

经过多次讨论,双方确定了合作方案。文创公司负责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林溪团队和三位老匠人负责提供手艺支持和质量把控。第一个合作产品是“竹编台灯”,张爷爷亲自挑选竹材,指导工人编织台灯灯罩,确保每一个灯罩都保留传统竹编的纹路和质感。台灯上市后,很快就卖出了上千台,很多消费者留言说:“竹编台灯既好看又实用,放在家里特别有格调,还能让孩子了解竹编手艺。”

接下来,剪纸笔记本、面塑钥匙扣等文创产品陆续上市,都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王师傅看着自己捏的面塑变成钥匙扣,感慨地说:“以前觉得面塑只能看,没想到还能做成钥匙扣,挂在身上,走到哪儿都能看到,这也是一种传承啊。”李奶奶则收到了一位小学生的来信,信里说:“我用您设计的剪纸笔记本写作业,每次看到笔记本上的剪纸图案,就想起您教我剪‘福’字的场景,我以后也要学剪纸,做非遗传承人。”

随着大师工坊和文创产品的成功,越来越多的非遗手艺人和企业找上门来,希望能和林溪团队合作。有做传统刺绣的匠人想建刺绣工坊,有做陶瓷的企业想开发非遗陶瓷文创产品,还有学校想邀请三位老匠人去给学生上非遗课。林溪团队也从最初的四人小组,扩展到了十几人的专业团队,专门负责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这天,林溪带着团队成员去参观新建成的“非遗展示馆”。展示馆里,不仅有竹编、剪纸、面塑的展品,还有其他非遗手艺的展示,比如传统刺绣、陶瓷、木雕等。展示馆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老匠人们制作手艺的视频,游客们可以通过触摸屏了解每一项非遗手艺的历史和传承故事。

三位老匠人站在自己的展品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脸上满是自豪。张爷爷指着一个竹编花瓶说:“这是我去年编的,现在放在展示馆里,能让更多人看到竹编的美。”王师傅则给游客们讲解面塑的制作过程,时不时拿起面团演示一下,周围围满了好奇的游客。李奶奶则在剪纸展示区,教游客们剪简单的剪纸图案,欢声笑语不断。

林溪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的非遗申报,到海外文化交流,再到大师工坊和文创产品,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收获。她知道,非遗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

晚上,林溪团队和三位老匠人一起在工坊里吃饭。桌上摆着简单的家常菜,大家却吃得很开心。陈明宇说:“接下来,我们可以把工坊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城市,让更多的非遗手艺得到保护和传承。”萌萌则说:“我们还可以组织非遗夏令营,让孩子们在暑假体验不同的非遗手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江熠则计划开发“非遗元宇宙”,让游客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非遗手艺的制作过程。

三位老匠人听着年轻人的想法,连连点头。张爷爷说:“我这辈子就做竹编,现在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竹编,愿意传承竹编,我就放心了。”王师傅说:“只要有人想学面塑,我就愿意教,把‘面人刘’的手艺传下去,传得更远。”李奶奶则说:“剪纸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要让它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夜色渐深,工坊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窗外,老城区的街道上,偶尔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屋内,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着非遗传承的未来。林溪知道,传统手艺的传承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用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拥抱未来,非遗文化就一定能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走出一条属于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