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社区互助模块落地与科技科普的创新实践
社区互助模块的筹备会议刚结束,林溪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居民留言——住在3栋的周奶奶想捐赠一台闲置的智能音箱,“孩子们买的,我不会用,放家里落灰,不如给需要的人”。这条留言像是一剂催化剂,让团队加快了模块开发的脚步。
周三上午,江熠带着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访,收集“闲置科技设备”信息。在5栋的张爷爷家,他们看到一台崭新的电子阅读器,“儿子从外地寄来的,说能看报纸,可我眼神不好,字再大也看不清”;7栋的刘阿姨则拿出一台儿童点读笔,“孩子上小学了不用了,功能都好,就是没怎么用过”。短短三天,志愿者就登记了23件闲置设备,涵盖智能音箱、电子阅读器、儿童点读笔、旧款平板电脑等。
“这些设备得先‘体检’,确保能用才能捐出去。”陈明宇带来了学校电子社团的学生,在活动中心搭起“设备检修台”。学生们拆开旧平板,清理内部灰尘,重新安装系统;测试智能音箱的语音识别功能,调整音量大小;检查点读笔的点读准确性,补充缺失的音频文件。有台平板电脑因为长期不用无法开机,学生们折腾了两个小时,终于让它恢复了正常,“这样就能给需要用平板上网课的孩子用了”。
设备检修完成后,王婷开始设计“互助模块”的页面。她在小程序里加了“捐赠区”和“需求区”:捐赠者上传设备照片、型号、功能描述,标注“是否需要上门取件”;需求者则发布“想要的设备类型”和“用途”,比如“需要一台平板给孩子上网课”“想要一个智能音箱听戏曲”。为了避免纠纷,王婷还特意加了“设备交接确认”功能——双方线下交接时,在小程序里点击“确认交接”,生成电子凭证,明确“设备捐赠后无保修,仅保证基本功能正常”。
互助模块上线当天,周奶奶的智能音箱就被2栋的李爷爷申领了。李爷爷喜欢听京剧,却不会用手机下载,志愿者上门送音箱时,还手把手教他“说‘播放京剧’就能听”。李爷爷试着说了一句,音箱里立刻传出熟悉的唱腔,他笑得合不拢嘴:“这下不用麻烦孩子了,想听就听,太方便了!”
可没过几天,问题就来了。有位家长申领了儿童点读笔,却反馈“点读笔的部分功能用不了”。志愿者上门检查,发现是家长“没装对应的点读包”。林溪立刻在互助模块里加了“设备使用指南”板块,每个捐赠设备都附带“操作视频”和“常见问题解答”,还标注了“志愿者联系方式”,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就在互助模块逐渐成熟时,科技科普板块的创新也提上了日程。之前发的“防诈骗指南”多是文字,不少老人反馈“看不懂”“记不住”。周阿姨提议:“不如做成‘情景剧’,让志愿者演出来,老人们看得明白,记得也牢。”
团队立刻行动,编写剧本。第一期情景剧的主题是“识别假健康App”,志愿者扮演“骗子”和“老人”:“骗子”给“老人”推荐一款“能治百病的健康App”,让“老人”输入身份证号和银行卡信息;另一位志愿者扮演“社区志愿者”,及时出现,指出“App没有官方备案,是诈骗软件”,还教“老人”怎么在手机上查“App备案信息”。
情景剧在活动中心拍摄时,不少老人来围观。78岁的赵奶奶看得格外认真,拍摄结束后,她拉着志愿者的手说:“以前总有人给我推荐各种健康App,我都不敢装,现在知道怎么查备案了,以后就不怕被骗了!”团队把情景剧剪成3分钟的短视频,上传到小程序的科普板块,还配上了“重点知识点字幕”,比如“查App备案,打开手机‘应用商店’,看‘开发者信息’是否正规”。
除了情景剧,团队还推出了“科技科普小课堂”线下活动。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在活动中心举办,邀请社区医院的医生、学校的老师、数码店的技术员当“讲师”。第一期小课堂的主题是“手机拍照技巧”,技术员教老人们“怎么调亮度”“怎么拍全景”“怎么把照片传给子女”;医生则教大家“怎么用手机记录血压、血糖数据”,还推荐了几款“正规的健康管理App”。
小课堂上,老人们积极提问。张奶奶问:“怎么把照片传到子女的微信上?”技术员手把手教她“打开微信,找到子女,点击‘ ’,选‘照片’,再点‘发送’”;李爷爷问:“手机内存满了怎么办?”技术员教他“删除没用的App和照片”“把照片备份到云端”。活动结束后,老人们纷纷说:“这样的小课堂太实用了,下次还要来!”
十月中旬,社区举办“科技服务成果展”,展示小程序上线以来的成果:健康数据模块累计上传数据5800条,处理异常提醒27次;互助模块成功匹配18件闲置设备;科普板块的情景剧累计播放量3200次,线下小课堂举办4期,参与老人200余人次。
成果展上,居委会主任为林溪团队颁发了“社区服务之星”奖状。孙爷爷的儿子特意从外地赶来,握着林溪的手说:“以前总担心父亲的健康,现在随时能看血压数据,还有志愿者帮忙,我在外地上班也放心了。”一位申领了平板的家长也说:“孩子用平板上网课很方便,谢谢你们让闲置设备发挥了作用。”
成果展结束后,团队坐在活动中心的长桌前,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满是成就感。陈明宇拿出新的计划:“接下来我们可以加‘科技培训营’,教老人们用手机做短视频、拍家庭相册;还可以在互助模块里加‘技能互助’,比如老人教孩子做手工,孩子教老人用科技设备。”
林溪点点头,接过计划:“只要居民有需求,我们就继续做下去。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能连接人心的温暖工具。”
此时,活动中心的门口,几位老人正围着志愿者,询问“下次科普小课堂什么时候举办”;不远处,两个孩子拿着刚申领的点读笔,开心地互相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暖的画面——这就是林溪团队一直追求的“科技包容”:让每一个人,无论年龄、无论熟悉度,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幸福,让社区变成一个充满温暖与连接的大家庭。
而在小程序的后台,新的需求还在不断涌现,团队的工作也远未结束。但他们知道,只要始终把“居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就一定能让“社区科技服务小程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科技的光芒照亮社区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