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21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21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辩论风云与成长路上的价值坚守

第二十一章意外质疑声中的初心回望与行动破局

秋意渐浓的周一清晨,教学楼前的梧桐树落下第一片金黄叶子时,林溪团队筹备的“科技与人”主题展览前,却突然围起了一圈低声议论的同学。王婷抱着刚打印好的“AI伦理案例”补充资料跑过来时,正好听见有人说:“这些案例是不是太刻意了?只说科技好的地方,根本没提那些真正的风险,比如AI监控侵犯**,基因编辑可能导致的伦理灾难。”

说话的是高二(3)班的陈明宇,他手里拿着一本《科技伦理争议案例集》,书页上画满了红色批注。周围几个同学纷纷点头,有人指着展板上“AI救灾找到12名被困者”的案例说:“我在网上看到过,那次救灾里AI也误判了3个位置,导致救援人员白跑了一趟,怎么没写上去?”

王婷的脸色瞬间白了,她攥着资料的手指微微发颤,下意识地看向不远处正在整理广播设备的林溪和江熠。林溪刚把上午要播放的“新能源技术访谈”音频导入播放器,抬头就看见王婷求助的目光,以及展览前围拢的人群,心里咯噔一下,立刻和江熠跑了过去。

“大家有疑问可以直接说,我们做这个展览,就是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科技的两面性,不是只展示‘好’的部分。”林溪挤到人群中间,目光落在陈明宇手里的书上,“你说的AI监控**、基因编辑伦理问题,还有AI救灾的误判案例,其实我们之前也收集过相关资料,只是还没来得及整理成展板——因为想先让大家看到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讨论它带来的挑战,没想到让大家觉得我们‘刻意回避’,是我们考虑不周。”

陈明宇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溪会这么直接地承认疏漏。他合上书,语气缓和了些:“我不是故意挑刺,只是觉得做科普不能‘报喜不报忧’。我表哥是做AI研发的,他说他们团队每天都在纠结‘技术边界’的问题——比如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到底该用于安保,还是该避免进入私人生活领域。这些真实的困境,比单纯的‘成功案例’更有讨论价值。”

周围的同学纷纷附和,有个戴眼镜的男生举着手说:“我之前看新闻,有个国家用AI筛选求职者,结果因为训练数据有偏见,导致女性求职者的通过率比男性低30%。这种‘科技歧视’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聊聊。”另一个女生补充道:“还有可降解塑料,我听说有些可降解材料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降解,在普通环境里和普通塑料没区别,这算不算‘伪创新’?”

问题像雨点一样抛过来,江熠下意识地想辩解“这些都是个别案例”,却被林溪悄悄拉了一把。林溪深吸一口气,对着大家说:“谢谢大家提出这些问题,其实你们说的这些,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补充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把展板的空白区域腾出来,大家如果有相关案例、资料,或者自己的想法,都可以写下来、贴上去,让这个展览变成‘大家的讨论板’,而不是我们单方面的展示。”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响应。陈明宇率先打开书包,拿出几张打印好的“AI伦理争议案例”,递给林溪:“这些是我整理的资料,里面有AI歧视、监控**的具体事件,还有专家的分析,现在就能贴上去。”刚才举手的男生跑回教室,拿来了关于“可降解塑料真实降解条件”的研究报告;女生们则找来彩笔,在空白纸上写下自己的疑问:“科技发展该由谁来制定规则?”“普通人能如何参与科技伦理的讨论?”

王婷原本紧绷的情绪渐渐放松,她和赵雨桐一起,把大家带来的资料分类整理,用胶带贴在展板的空白处。江熠则跑回广播室,临时调整了当天的广播内容,加了一段“征集科技争议案例”的通知:“如果你身边有科技带来的便利或困扰,如果你对科技发展有疑问或建议,都可以把你的故事、想法写下来,送到学生会办公室,我们会把它们整理成‘普通人的科技视角’,在后续的广播和展览中分享。”

中午的时候,展览前的氛围已经完全变了——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而是热闹的“讨论”。有同学拿着笔,在“AI歧视”的资料旁写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问题不在AI本身,而在开发AI的人,应该让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参与技术研发,减少偏见。”还有同学围绕“科技规则制定”展开了小辩论,有人说“应该由专家制定”,有人反驳“普通人也有话语权,比如**保护,我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李明宇和周凯路过时,正好看到这一幕。周凯笑着拍了拍张弛的肩膀:“你们这招‘化质疑为参与’太厉害了,比我们之前硬着头皮辩解管用多了。”李明宇则盯着展板上密密麻麻的手写留言,若有所思地说:“其实我们之前备赛时,教练也不让我们提‘争议案例’,说‘会让论点不坚定’,现在才发现,承认问题、讨论问题,反而能让观点更有深度。”

张弛点了点头,指着一张写着“我奶奶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连医院挂号都要排队两小时”的留言说:“你看,这就是普通人最真实的困扰。我们之前总在说‘科技如何突破’,却忽略了‘科技如何包容’——那些跟不上科技发展的人,他们的需求也应该被看见。”

林溪恰好听到这段对话,她心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不如我们搞一场‘科技包容’主题的分享会,邀请那些‘被科技落下的人’来聊聊他们的经历,再邀请科技从业者,听听他们怎么看待‘科技普惠’的问题。比如陈明宇的表哥,还有之前我们采访过的核电站工程师、可降解塑料研发人员,都可以请过来。”

张弛和李明宇眼睛一亮,立刻开始分工:李明宇负责联系他认识的科技伦理专家,周凯去邀请学校里的后勤阿姨、保安叔叔——他们经常因为不会用智能打卡机、线上报修系统遇到麻烦;张弛则和陈明宇一起,整理大家在展览上提出的问题,归纳成“科技歧视”“老年数字鸿沟”“环保科技的真实效果”三个讨论主题。

分享会定在周五下午的阶梯教室,消息一公布,就有很多同学报名参加。让林溪没想到的是,陈铭教授也主动提出要来参加:“我之前听你们说在做科普活动,就很感兴趣,这次的‘科技包容’主题很好,正好可以和同学们聊聊‘辩论之外的真实世界’——辩论里我们需要明确观点,但现实中,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一起探索。”

周五下午,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讲台两侧的屏幕上,一边播放着“老年人大雪天排队挂号”的照片,一边展示着“AI帮助视障人士识别物体”的视频。分享会一开始,后勤的刘阿姨就红着眼眶说:“我女儿在外地工作,想让我视频聊天,可我每次都找不到视频按钮,有时候按错了,还会把电话挂掉。有一次我想给她发张我种的月季花照片,琢磨了一下午都没发出去,最后还是让保安小王帮忙弄的。我知道科技好,可它好像不‘喜欢’我们这些老糊涂。”

刘阿姨的话让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接着,陈明宇的表哥——AI研发工程师周明上台,他手里拿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现场演示了“简化版视频通话软件”:“这是我们团队最近开发的,把复杂的功能都去掉了,只保留‘打电话’‘发照片’两个大按钮,字体也放大了三倍,老年人一学就会。其实不是科技不‘喜欢’老人,而是我们之前做研发时,没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辩论里,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找论据,做科技也一样,不能只站在开发者的角度,要多听听用户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沉默的用户’。”

接下来,可降解塑料研发人员李姐带来了不同环境下的可降解塑料样本:“大家看,这个样本在普通土壤里,三个月只降解了20%,但在专门的降解设施里,一个月就能完全降解。之前我们宣传时,只说了‘可降解’,没说‘需要特定条件’,这是我们的失误。现在我们正在和政府合作,建设更多降解设施,同时也在研发‘更易降解’的材料——科技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分享会的讨论环节,同学们的提问比之前更深入了。有同学问周明:“做‘简化版软件’会增加研发成本,你们为什么还要做?”周明笑着回答:“因为我们意识到,科技的价值不是‘走得多快’,而是‘走得多远’——如果一项技术只能让一部分人受益,那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就像辩论里,我们不能只追求‘赢’,还要追求‘有意义’。”

还有同学问李姐:“如果最后发现,可降解塑料始终无法在普通环境下降解,你们会放弃吗?”李姐摇了摇头:“不会。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换一条路——比如研发可重复使用的替代材料,或者推动‘减少塑料使用’的宣传。科技发展就像辩论,有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论点,但核心目标不变——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好。”

陈铭教授在最后总结时,指着屏幕上的照片和视频说:“今天我看到的,比任何一场辩论都更有力量。因为辩论里,我们讨论的是‘观点’,而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人’——是刘阿姨的无奈,是视障人士的需求,是研发人员的坚持。真正的思辨,不是在辩论场上战胜对手,而是在生活里,面对问题时不回避、不放弃,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愿意为了更好的结果而努力。”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同学还留在阶梯教室里,围着周明、李姐和刘阿姨提问。陈明宇走到林溪身边,递过来一张纸条:“这是我整理的‘老年数字鸿沟’解决方案,有社区培训、志愿者帮扶,还有简化App的建议,你们后续如果要做相关活动,可以用得上。”他笑着补充道:“之前我总觉得你们‘太理想’,现在才发现,理想不是‘无视问题’,而是‘面对问题时,依然愿意去做些什么’。”

林溪接过纸条,心里暖暖的。她看着教室里热闹的场景——江熠正在帮刘阿姨下载“简化版视频软件”,王婷和赵雨桐在整理同学们的提问,张弛和李明宇在讨论“后续如何推动社区老年科技培训”,忽然明白:之前的质疑声,不是“麻烦”,而是“提醒”——提醒他们,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质疑中反思,在行动中坚定”。

夕阳透过阶梯教室的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林溪想起展览前那些质疑的声音,想起大家一起补充资料、讨论问题的场景,想起分享会上刘阿姨的眼泪、周明的演示、同学们的提问,忽然觉得,这些比赢下辩论比赛更有意义——因为辩论比赛的结束,是一个结果;而这场关于“科技与人”的讨论,却是一个开始,一个让更多人关注真实问题、参与真实改变的开始。

江熠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同学写下的留言:“我以后想做一名‘关注普通人需求’的科技工作者,让科技不再有‘偏见’。”他笑着说:“你看,我们做的这些事,真的在影响别人。”

林溪点了点头,目光看向窗外——梧桐树的叶子又落下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打着转,像在跳一支缓慢而坚定的舞。她知道,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质疑、更多的问题,但只要他们记得“以人为本”的初心,愿意倾听、愿意行动,就一定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路。而那些曾经的对手、现在的伙伴,那些提出质疑的同学、分享经历的普通人,都会成为这条路上,最珍贵的同行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