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龙率部急行军的消息,通过斥候迅速传遍周围各据点。然而,对杞店方面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事情。杞店现由盘踞福建已久的海盗头目陈思盼控制。陈思盼原是普通渔民,但由于明国严厉的海禁政策,他的生计受到了严重影响,最终失去了生活来源。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思盼与周围渔民一起,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队伍逐渐壮大,不断吸收来自闽浙的流民以及日本的浪人,势力范围也逐渐扩大,成为闽粤一带的霸主。
这次,当阿苏惟将以王滶的名义发出号召时,陈思盼的反应最为积极。他毫不犹豫带领整整六千手下前来相助,显示出他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汪直仍在世的时候,陈思盼和他之间曾产生诸多冲突。陈思盼气焰嚣张,竟然胆敢公然与加盟汪直的海商王丹展开激烈火拼。种种行为甚至让当时的明国海道副使李文进感到震惊,使得他不得不采取行动。
为解决陈思盼这一棘手问题,李文进甚至私下派遣宁波府通判唐时雍和把总张四维前往与汪直商议,期望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消灭陈思盼的海盗集团。此时风头正劲的陈思盼完全没有预料到,他的肆意妄为已经让他成为了官匪两方共同的敌人。
汪直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手段,巧妙买通了王丹被吞并的手下陈部,使得海道官兵在得到消息后里应外合,给予陈思盼部沉重打击。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汪直在关键时刻却暗中指使手下放走了陈思盼。这样一来,汪直好借此向明国敲诈默许贸易的便利,最后还将陈思盼余部全部纳入自己麾下,可谓一箭双雕。
。。。 。。。 。。。 。。。 。。。 。。。 。。。
由于阿苏惟将先前坚壁清野的决策,王如龙部在进抵杞店范围内后便放慢了脚步。这并非杞店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动作,而是他们不得不如此行事。毕竟,在这片空无人烟的土地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敌人的伏兵,稍不留意就会陷入被动。
因此王如龙选择就地扎营,以应对随时可能从各方袭来的进攻。时间推移,暮色如同被打翻的墨汁,逐渐浸透了整个杞店。王如龙端坐营中,他那粗糙的手指不停摩挲着腰间的短刃,仿佛这样能给他带来一些安慰。
他的目光透过帐帘紧盯着远处的杞店方向,那里的火把在夜幕中摇曳,映照着不断晃动的黑影。再看那墙垛口,一面面乱七八糟的旗帜就那么杵着,忽然他眼光一凛计上心头。夜风呼啸而过,卷起一股腥味,混杂着篝火堆燃烧时的焦糊味。
“头儿!城里那群狗娘养的在外面挂了三十颗人头!”一名亲兵气喘吁吁冲进营帐,满脸惊恐的喊道,一边还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污。王如龙闻言,脸色变得阴沉至极,霍地起身快步走出营帐。
营帐外,三十颗血淋淋的人头被收拾好,摆在了数百人的视野正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王如龙定睛一看,这些人头显然都是今早才被挂出来的,上面的血迹还未干涸。看样子,应该是城中听闻他率军前来的消息,所给出的下马威。
“这陈思盼,简直欺人太甚!”王如龙怒不可遏的啐了一口浓痰在地上,心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深知,城中之人必定是陈思盼无疑了。以前这陈思盼便是被俞大猷领兵,像撵狗一样打得落荒而逃。如今,这只恶狗竟然还敢回来,简直是对他们的挑衅和侮辱。
王如龙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冷静思考着应对之策。营中现在加上陈大成和楼楠临走时塞给他的各二百人,总共也只有一千九百人。而陈思盼如今的势力究竟有多大,他并不清楚。但他决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否则士气在还未接战时便先垮一半,如何是好。
“都听好了!”王如龙猛地扯开嗓子,声如洪钟,震得周围的人耳膜嗡嗡作响。他的声音在营帐外回荡,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陈思盼那厮靠抢咱老百姓发家,从前就被咱俞军门和撵狗似的打跑了。今天他狗日的敢回来,那咱们就拆了他的狗窝!取了他的狗命!”
“二百盾牌手,给我打前至距离杞店三百步处扎阵!”王如龙下达了第一道命令,“三百弓手随我压阵,听我号令,随时放箭!”士卒齐声应诺,迅速行动起来。盾牌手向前推进,在距离杞店三百步的地方停下,弓手则紧随其后严阵以待。
王如龙站在阵中,死死盯着杞店方向。他倒要看看,这只老狗有没有胆量出来迎战。
王如龙领队于杞店外三百步扎阵,随着一阵尖锐而连绵不绝的哨声响起。陈思盼的声音悠悠飘了下来,仿佛还带着些许酒气:“王如龙!带这点人也想啃杞店?知道为啥把寨墙砌三丈高吗?”
在火光的映照下,一个精瘦的老汉探出半截身子,带着三分笑意的声音让墙头顿时哄笑开来。王如龙见状,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猛地抽出腰间佩刀,高高举起,然后用力地朝着空中一挥,怒吼道:“放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