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 > 第169章 四川军情

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 第169章 四川军情

作者:太白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0 22:10:51

至于王永吉那边,天津商户群集,

朱由哲下诏让王永吉自行募银,必要时可采取一些非常手段。

而对于黄蜚,朱由哲直接两个字,没钱。

只是让沈廷扬率五艘海船从天津前往蓬莱,准许其出海前往朝鲜及日本国进行货物贸易。

得来之银子,再补充到水师上。

大明现在处处窟窿,银子只能用在紧要的地方。至于其他地方,爱咋咋地,真管不上。

但对于最后一本奏疏如何处置,朱由哲犹豫了。

张献忠攻破夔州,到达万县,没做任何停留,渡河而过。接着长江水暴涨,经月才停,追兵被阻在长江之东。

但张献忠这段时间却没有停歇,接连攻克梁山、忠州、涪州。更在佛图关前击败曾英所率的官军主力。

秦良玉率部增援,但因为自军兵少,而又不能号召各地守军齐心应敌,也同样被击败。

崇祯皇帝任命高斗枢为巡抚,秦良玉为总督的诏书姗姗来迟。

看着它,秦良玉只能默默叹息。

因为来的太迟了。

此刻的张献忠已经攻破泸州,拿下川北重镇重庆,端王朱常浩、巡抚陈士奇及上百名宗室和官僚被处死。

奏疏为高斗枢和秦良玉共同书写,写了战事的主要经过,同时也为自己请罪。

按正常的历史,张献忠应该在六月份才能拿下重庆,但现在可能是自己任命了堵胤锡的缘故,提前了好多。

而且,张献忠的兵力似乎比之前更多,战力也更强。

奏疏从四川泸州传回湖广,再由湖广转回京师,再由京师转来这里,耗了近二十日。

这时,张献忠恐怕已经在向成都进军。

看着朱由哲眉头紧皱的样子,朱由检问道:“朱小友,成都是如何被张献忠拿下的?”

朱由哲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张献忠分三路进军成都,沿途州县望风瓦解,烽火数百里不绝。”

“巡抚龙文光率部从顺庆增援,并召集各地土兵协助守城,张献忠让其部众扮作援兵混入城中。四面攻城,里应外合,三日后城破。”

说完,朱由哲长长的叹息了一声,“我的错,本以为还未到那之时,没提前对成都发出警告。”

“但实际想想,成都无兵,若不召集四方之兵守城,同样也守不住。所有人都没料到张献忠会进军那么快。”

朱由检脸色难看,“那成都定然是守不住了?”

朱由哲点了点头,表情严肃道:“守不住的。”

拿出地图,朱由哲说道:“在成都之外,都是险峻的高山和关隘,这样都挡不住张献忠。现在他很大可能已经进入成都平原了,靠什么挡?成都失陷已经是时间问题,关键是怎么失陷,什么时候失陷?”

突然想起一事,朱由哲抬头看向朱由检,“崇祯老哥,秦良玉手中到底有多少人马?按说,她手中的白杆兵天下闻名,擅长山地作战,又占据地势,不应该打不过张献忠啊!”

朱由检听后眉头顿时蹙了起来,过了半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崇祯十三年,竹菌坪之战。”

朱由哲顿时愣住了。

想着,怎么忘记了这茬?

崇祯十三年,同样是张献忠入川。

秦良玉和老将张令迎击兵势正旺的张献忠,挫败其前锋,对峙于竹菌坪。秦良玉和张令各率一支人马,成掎角之势安营。

张令战功卓着,威震川陕,擅射箭,有神弩将之称,是川中仅次于秦良玉的第二名将。

竹菌坪之战中,和他对峙的正是初出茅庐,尚不到二十岁的李定国。

这一战,张令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看李定国年纪小,心生轻视,贸然出阵。被李定国抓住机会,一箭射中咽喉毙命。

这一战,神弩将张令死在弓箭之下,成就了李定国的威名。自那之后,再无人敢轻视李定国这个小将。

张令死后,秦良玉救援失利。之后军心散乱,辗转作战再次失败。

这一战,史书中记载。

秦良玉手下三万士卒几乎全部战死,秦良玉仅以身逃。

之后,秦良玉求见当时的四川巡抚劭捷春,提出愿意以自己的两万溪峒士卒击破贼军。

自己愿出一半粮饷,其余一半需要官府支持。

但劭捷春和杨嗣昌不合,再加上仓库里没有现有的粮食,竟然拒绝了,最终导致整场战事的失利。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为何之前,秦良玉的三万白杆兵不需要官府粮饷,等到两万溪峒士卒就需要粮饷了?

问题很可能是,那三万白杆兵是秦良玉的私兵,完全听从秦良玉的命令,而不在乎什么粮饷。

但溪峒士卒则不是她的亲信,只能用粮饷来调用他们的积极性。

在竹菌坪之战后,白杆兵损失殆尽,秦良玉只能用她手下的那些溪峒士卒。

而溪峒士卒和白杆兵名字的差别,很有可能是白杆兵多数是汉人,而溪峒士卒则不是。

第二个问题是劭捷春。

史书中记载,他为官勤廉,严谨,治理四川实施了惠民政策。

在他被杨嗣昌弹劾逮捕时,为他求情的队伍阻塞了街道,蜀王更是多次上书为他求情。

这样看来,他劭捷春应该算是个好官。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却导致府库里面没有一点粮食,为此还驱散了最后一支可能救援的军队。

而那个蜀王,一家就占了成都平原七成的土地,剩下的两成为军屯,民田仅占一成。

若在其他地方,还能说的过去,毕竟成都只是一府。但四川多山,最多的,最好的土地都在成都周边。

当蜀府富甲天下的时候,当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自愿的,或被迫的成为王府的佃户。

而这些佃户还算是幸运的,而最不幸的是那些连佃户都当不成的。他们逃进深山,或者直接为贼,成为四川地方动荡混乱的根源。

但史书中从始至终,都没写过蜀王拿出钱财周济百姓的记录。即使在张献忠逼近成都的时候,也没有这个记录。

可谓,吝啬到了极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