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第172章 太武灭佛?

拓跋焘知道佛教如今很是流行,尤其所倡导的理念特别适合乱世的百姓,这也是他当初推崇佛教的原因。

如今佛教却阻碍了魏国的发展,拓跋焘想知道刘义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崔卿,宋国的佛教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并没有,宋国虽然对待佛教并没有有特意打压,但是宋国对于户籍管理十分严格,不允许随便出家为僧,并且对于寺庙也有相应的律法,寺庙虽然可以拥有土地,但是却有定数,不准许随便将土地捐给寺庙,但是宋国的寺庙却是香火鼎盛。”

“这是为何?”

“刘义隆虽然对寺庙有很多规定,但是并不干预其发展,只要在朝廷规定的框架内就没问题。”

“那宋国的僧人会同意吗?”

“当然,宋国的僧人也不用服兵役和缴纳赋税,虽然寺庙的土地不多,但是是有余粮的,朝廷缺粮还会向寺庙卖粮,并且登记在册的寺庙和僧人是受保护的。”

拓跋焘有些难以置信,宋国对于佛教也很推崇,但是并未放任其肆意发展,而是将其划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在宋国,佛教不仅发展很快,而且没有像魏国一样野蛮生长,从而威胁国家安全。

这也是刘义隆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历史中多次发生灭佛事件,究其原因就是放任其发展导致不可控。

刘义隆就提前定下规矩,不会让其肆意发展,但是也不会抑制其发展。

而且宋国国内的寺庙都被登记在册,受朝廷保护,但是不论收纳僧人还是扩建都受朝廷监管。

不同于魏国,宋国的寺庙虽然土地不多,但是寺庙依然富足,这也让宋国境内的寺庙跟宋国朝廷关系很好。

而且不少官员包括刘义隆和皇室成员也都经常去寺庙。

尤其建康的定林寺,被刘义隆定为皇家寺院,虽然迁都洛阳,定林寺的皇家寺院身份依旧。

这些事情让拓跋焘触动很深,这个时候的拓跋焘对于佛教还抱有一丝幻想。

“崔卿,如果我们按照宋国的策略会不会能够挽回局面。”

“很难,陛下,魏国的寺庙已然成势,而且土地按照魏律已经算寺院的财产,让他们拿出来恐怕不行,而且很多寺院僧人众多,如果土地减少恐怕难以为继。”

拓跋焘又道:“如果让部分僧人还俗不就可以了吗?”

“陛下,这也不容易,大部分寺院的僧人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好不容易不用纳税不用服兵役,他们不可能还俗的。”

“那按照卿的意思该怎么办?”

“灭佛。”

历史上就是崔浩主导的灭佛,并且多次劝谏拓跋焘疏远佛教信奉道教。

拓跋焘最终从信奉佛教转而信奉道教,而且发动了大规模灭佛,并且为了解决兵员,下令五十岁以下僧人还俗。

这一点刘义隆做的就很不错,不论佛教还是道教,刘义隆都不干涉其发展,但是却规定了框架,只要不违反,朝廷并不会干涉。

刘义隆本人虽然是后世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依然对于佛教和道教十分重视,这是可以利用稳固统治的工具。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刘义隆当然不希望道教被佛教压一头,所以刘义隆会扶持弱势的一方,让佛道平衡。

如今崔浩已经开始诱导拓跋焘信奉道教,并且利用局势打压佛教。

不过北魏时期北方的寺庙确实是有些过分,不仅吸收大量青壮,还兼并了大量土地。

寇谦之作为北朝时期道教的代表人物和领袖,于公元424年到北魏都城向刚刚即位不久的拓跋焘讲授自己的道义思想,并得到拓跋焘身边重要的大臣崔浩的支持。

面对佛教在北朝迅猛发展,进一步压缩中原本土宗教的发展,所以寇谦之和崔浩的联合,可以看做是儒家与道家等本土宗教对外来宗教佛教的反击。

但是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不论佛教还是道教,用好了依然可以成为很好的工具。

杀戮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这也是拓跋焘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工具。

这也说明就算是拓跋焘依然有他不足的一面。

虽然崔浩提出灭佛,但是这个时候的拓跋焘犹豫了,毕竟现在还是信奉佛教的。

“容朕想想。”

崔浩我没有再劝,但是这颗种子已经种下,只要任其生根发芽就可以了。

拓跋焘经过思考,最终没有下定决心灭佛,只是下诏,规定寺院虽然依然不用缴纳赋税和服兵役,但是不允许私自收纳普通百姓为僧,不准侵占百姓土地。

但是这却引起了贵族的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劝拓跋焘不要这样,这样是对佛祖的不敬。

这让拓跋焘十分愤怒,但是他却没有表态,这让崔浩和寇谦之焦急。

他们急于打压佛教发展道教,而且寇谦之对于刘义隆十分不满,太认为刘义隆平衡佛道是不虔诚的做法。

但是他不知道,刘义隆信奉的是唯物主义,佛道只是他控制百姓的工具而已。

但是寇谦之作为道教的领头人依然多次抨击刘义隆,但是对于刘义隆却没有任何影响。

很快,崔浩再一次怂恿拓跋焘打压佛教。

但是拓跋焘并没有下定决心,尤其不少的贵族和朝中官员对于佛教非常笃信。

这时候崔浩却不再劝谏,他决定等待,佛教绝对不可能将到手的利益让出来。

果然,当圣旨下达到各州郡,不少寺院拒绝执行,并且一些高僧还向朝中的贵族和官员送上厚礼,让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果然朝堂上关于佛教的问题被贵族和一些官员提出,并建议拓跋焘撤回圣旨。

这让拓跋焘心中不忿,同时有些倾向崔浩的建议。

圣旨刚刚下达就遭贵族和一些官员的反对,这让拓跋焘感觉崔浩所说的是正确的。

当这些人开始攻击崔浩的时候,拓跋焘暴怒,寺庙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魏国的统治,但是这些贵族和重臣却为寺庙说话。

拓跋焘开始重新思考崔浩的建议了。

这让原本在公元446年发生的灭佛事件即将提前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