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土木堡之变后,我发动夺门之变 > 第221章 贪得有点严重了呀?

“人数不对!”

两广总督府的将士编制是人,这一看就远远达不到。

陪同南下的锦衣卫和东厂,这时候就发挥出作用了。

肖志行他们不相信当地官吏,直接使用自己人去一一核查。

两日后——

“问题很多。”肖志行神色凝重。

“首先,实到人数缺少人,不知道去哪了。”

两广总督府最近又没有什么大型地方冲突,只有镇压梅坤造反那一次。

在那场斗争活动中,如果士兵因伤不能继续赴任,甚至牺牲,都要如实上报朝廷。

无论是伤是死,会在编制册中做好批注。

兵部侍郎姚夔冷漠道:“没来的人,你们悄悄把他们抓过来!把名单给我。”

这批逃兵,怕是要遭老罪。

《大明律·兵律》规定:“凡临军征讨,有临阵先退者,斩。”

关于这点,朱祁钰并未有所改动。

他修改的是,针对士兵平时逃亡(非战时)的相关条例。

先前,明朝还是军户制,朝廷默认军户有三次当逃兵的机会。

第一次逃亡,被抓回时“杖一百,发回原卫所继续服役。”,如果自首,可减轻处罚(如杖八十)。

第二次逃亡,杖一百,发配边远艰苦的卫所充军。

第三次逃亡,直接处绞刑。

可如今景泰年间,已经取消了军户制,并且士兵的福利待遇提升许多。

于是将三次机会削减成两次,第一次当逃兵杖刑警告,若有再犯,直接枪毙。

军官逃亡的处罚比士兵更重,通常直接处死,严重的甚至会牵连家属或下属。

如果军官疏于管理,管辖队伍内出现逃兵,轻则罚俸、降职,重则革职或杖刑。

因此,身为中军都督府都督同志的肖志行,拥有直接处罚权,在场的军官,大部分被原地革职。

没有按时到场的人,将受到全国各府各县的通缉。

......

“就你这身高,也能入伍?”

肖志行的眼睛是一把尺子,谁的身高没有达标,一看便知。

姚夔和李贤,则是在一一核查资料。

集合通知提到,要求每个士兵携带户帖。

不止于此,还让每个人现场印下指纹,检查是否有冒充者。

肖志行满头大汗的回来,他询问两个文官。

“有没有发现问题?”

“有!”姚夔回答道,“冒名顶替者人,超龄者人。”

“???”

这个数据太离谱了吧?在编制内的将士有名,就有缺席人。

其中,冒充者人,超龄者人?

也就是说,真正符合要求的将士,只有不到人?

“这事严重了。”三人同时心头一紧。

在征兵这件大事中,犯下了那么严重的错误。

君父眼里容不得沙子,怕是要有一大批官员要下马。

不要以为,地方官吏犯了错,与位居朝廷的大臣就没有关系了?

你们应尽的监察审核责任呢?有没有做好?

“兰堔,必死无疑!”李贤仿佛出了口恶气。

姚夔笑道:“说不定,还会被抄家?”

肖志行加了一句:“能不能再大胆一点?”

尽管贪污的证据尚未掌握,但是在征兵事项中虚假上报,以次充好的行为,足以判决兰堔斩首。

......

“总督府每个月给你发放多少俸禄?”

“三十五两。”

“???”

随机抽取的近百名士兵,他们的回答并无差别,让三人同时愣住。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兵部核算的过程非常繁琐,会安排大量官吏走访当地调查,为了避免兵部官吏被收买,通常会上交一百份数据,综合取最多值。

要耗费数年之久,准确率也是高得可怕。

正是因为费人费事,所以,直到最近才发现两广总督府阳奉阴违的行为。

既然兵部声称,两广总督府的在职将士比编制名单多了人,那就是有!

不可能兵部为了你一个地方府衙,故意针对吧?

“好,那你回答我!何时发放?如何发放?是否足额?”

被约谈的将士们沉思一会儿后,回答惊人的一致。

“总督府每天都会发放粮食、鱼肉、布匹、精盐这些生活必需品......”

“等等!”姚夔发现其中问题,“你刚才说的是,以物资的形式,给你们发放?”

“是的。”

原来如此,以物代资啊,这就是关键点了!

大明如今的俸禄发放形式,不管你是九品芝麻官,还是一品大臣,都是直接发放新币。

这样有一个好处,能够给予官吏充分自由的选择权。

有钱了,你想怎么消费都行。

不过也有坏处,容易受通货膨胀而逐渐贬值。

万一薪资水平跟不上外面物价上涨,对于朝廷官吏来说,是亏的。

总会有一些商人唯利是图,朝廷很难实时监督管控市场物价。

为此,朱祁钰在“天市坊”设立了大型超市“天通阁”,里面百货的价格比较稳定。

如此一来,可以让老百姓心中有对比价格。

......

在调查之前,姚夔、李贤和肖志行三人,去过一趟集市,他们发现当地物价高得离谱。

两广总督府的治所是苍梧,这里除了米价之外,啥都贵,是京师的两倍之多。

而当地百姓的收入,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真是没有北上广的工资,物价却比北上广更贵。

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即便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老百姓倒是没有什么怨言,自适应习惯了。

“每天发放的物资,是什么?”

士兵们回答道:“每日物资不同,大概是十斤大米、五斤猪肉、十个鸡蛋、三两精盐、棉布一匹。”

【ps:虽然“猪”和“朱”同音,不过明朝皇帝不在乎这个,并未因避讳皇室姓氏而改变其称呼。】

“每天都发放那么多物资吗?”

“不是的,两两组合,比如说今天是大米和猪肉,明天是大米和鸡蛋。”

在士兵们看起来,并没有问题,反而觉得当兵真是一件美差,吃穿都不愁了。

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百姓很容易满足的。

但是,在姚夔他们看来,这些物资根本不值一两!(士兵月均收入35两,折合一天一两)

景泰年间,一石米0.3两(一石≈153.5斤),十斤大米就是20文。

猪肉约每斤30-50文,按40文算,五斤猪肉只售200文。

采购价肯定没有那么夸张。

这,贪得有点过分了呀?

李贤却摇摇头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物资不是本土生产,而是源自别处的呢?”

“你,你的意思是?”姚夔愣住。

“我刚才派人将士兵家里的大米带了点回来,你们看——”

“市场上卖的是圆短粳米,但是士兵拿到的米,是长粒籼米。”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