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土木堡之变后,我发动夺门之变 > 第190章 把两个负面教材放进去?

朱祁钰制定出来的历代帝王庙新增名单,现代人看了之后,大都会觉得。

“不是哥们,最后两个怎么回事?他们也配?”

然而,放在明朝,这群大臣就会想。

“皇帝你想干嘛?最前面两个怎么回事?他们也配?”

你看,这就是古今思维的差异了。

搞清楚问题之前,先来看看朱元璋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里面都供奉祭祀着哪些帝王?

首先是【三皇五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三皇五帝是从古至今,公认的华夏始祖。

其次是【夏商周三代圣王】:夏禹(夏朝开国之君)、商汤(商朝建立者)、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周成王姬诵(巩固周制)。

这时候就会有人在想了,夏商都是开国之君,那周文王姬昌怎么不见了呢?

真相是,周武王才是周朝的开国之君。

周文王直到临死时,他还是商朝的诸侯(西伯侯),虽然奠定了周朝基业,但终其一生并未推翻商纣王,也未正式称王。

同时,周文王诸侯的身份又略显尴尬。(隋文帝躺枪)

朱元璋在确立祭祀名单时,特别强调“得国之正”,即必须是正统的开国皇帝或功业显着的守成之君。

接着是【汉唐明君】: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汉文帝刘恒(文景之治)、汉光武帝刘秀(东汉中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以上四个帝皇,应该毫无争议吧?

最后是【宋元君主】: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开国)、元世祖忽必烈(元朝建立者)。

忽必烈能够进入历代帝王庙,最重要的是政治需求。

朱元璋希望后世也承认明朝的正统,因此承认前朝(元朝)的正统性,以形成“天命传承”的链条。

还有,明朝初期有大量蒙古人归附,朱元璋为了笼络蒙古旧部,还有稳定边疆,无论如何,他都得承认忽必烈的伟大。

不过,嘉靖皇帝后来又移除了忽必烈,原因是北方蒙古(鞑靼)威胁加剧,以示对蒙古的否定。

至于辽金夏三朝君主为何没能被朱元璋放进去呢?

能进历代帝王庙的评判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一统王朝”,辽金夏只是占据北方,还不够资格。

此时,就会有人问起,那宋太祖为啥又能进?

呃,这个问题问得好呀。

所以,嘉靖皇帝一视同仁,将辽太祖、金太祖和金世宗也加了进去。

......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秦皇汉武,没有进入这份名单呢?

朱元璋的评选标准:得国之正、创业之主、守成之君。

他选出来的十六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开国君主(因为他自己也是)。

而汉武帝的名声,放在古代说实话不太好,非常具有争议性。

好的评价就不看了,无非是“击匈奴、通西域、尊儒术”等开拓性成就。

哪怕司马迁被宫刑,他依旧肯定汉武帝的功业。

我们看负面评价,精选几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汉武骄奢,国祚几绝。”“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宋神宗赵顼:“汉武帝至不仁,以一马之欲劳师万里,侯者七十余人,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岂可如此!”

宋高宗赵构:“武帝以雄心,内慕神仙,外攘夷狄,穷边黩武,天下骚然矣,非用损以持盈也。”

明太祖朱元璋:“(汉武帝)乃不能谦抑自损,抚辑民庶,以安区宇,好功生事,卒使国内空虚,民力困竭。后虽追悔,已无及矣!”

明太宗朱棣:“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夷狄,汉家全盛之力,遂至凋耗。当时虽得善马,岂足偿中国万一之费?”

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民生凋敝......反正,从李世民开始,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肯定他的军事贡献,又否定他的劳民伤财,已然成为一种皇帝口口相传的政治基调。

陈循、于谦等大臣之所以强烈反对汉武帝入庙,就是担心朱祁钰会成为那样子。

细细一想,坏了,景泰帝和汉武帝,在某些行为举措上,还真的挺相似的。

他们是真心为了朱祁钰好,不想看到,景泰帝好不容易通过十年奋斗,让大明蒸蒸日上。

到最后,却因为穷兵黩武,亲手将盛世毁掉。

......

如果说,汉武帝还有被夸的成就,那秦始皇放在古代,就是纯纯的反面教材。

事实上,在2000年以前的影视作品,秦始皇一直都是负面形象,通常被塑造成暴虐、多疑、冷酷的封建**君主。

1986年电视剧《秦始皇》,结局展现其众叛亲离、孤独病死,符合“暴君不得善终”的公式化演绎。

1996年电影《秦颂》,秦始皇被塑造成冷酷无情的征服者,为统一不惜逼死挚友(高渐离)、压迫百姓。

1999年电视剧《荆轲刺秦王》,演员通过癫狂的表现,将秦始皇刻画为癫狂多疑的野心家,刻意美化“刺秦”的正义性。

你再看看,以前的历史教科书又是怎么写秦始皇的?

直到2001年后,秦始皇的风评,突然就扭转过来了。

根本原因就是,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如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然后大家震惊的发现,原来传言两千多年的秦朝暴政,也没有那么不堪呀?

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秦始皇的功绩,再加上以前过得太惨,现在终于支棱起来,民众渴望大国复兴,“依法治国”的理念,才有了如今的“千古一帝”,祖龙终得翻身。

在古代,始皇帝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与夏桀、商纣齐名。

再有“二世而亡”太过晦气,若是有哪个皇帝祭祀秦始皇,就会被下面大臣拿来说事。(隋文帝再次躺枪)

“怎么?陛下也想二世而亡?”

后世朝代的皇帝,都要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帝王观,该虚心学习哪些明君?又该对哪些暴君引以为戒。

也许有人会说了,秦始皇的名声那么臭,就是那帮儒生故意黑的!他们对“焚书坑儒”怀恨在心!

这种说法就片面了呀,汉武帝独尊儒术,让儒生从此凌驾于百家之上,可是他被后世儒生骂得少了吗?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儒生都是无差别开炮的,一个“焚书坑儒”(坑的是不是儒生还另说),不至于让他们记恨两千多年吧?

真正将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刻板化的,恰好就是那一群帝王。

虽然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尊号”、“大一统思想”、“三公九卿制”、“文书行政”,被历朝历代延续了两千多年。

传国玉玺更是成为了人人争抢,自证正统的天下第一宝物。

可是,我用你的东西,不代表我认可你呀,只能说明,你的东西真好用。

古代帝王对秦始皇的态度,堪称“政治pUA”的经典案例。

否定前朝,自证正统。汉朝帝王必须通过批判秦始皇的“暴虐”,来强调自身政权“得国之正”。汉朝因自身强大而成为民族文化标签,后人必须跟着他们一起否定秦朝。

秦朝的“二世而亡”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心理阴影。否定秦始皇,相当于划清界限,暗示“我朝不会重蹈覆辙”。

将社会问题(如徭役、苛税)归咎于秦始皇的“历史原罪”,可缓解民众对当代统治的不满。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强征民力的行为,他们却避而不谈。后来上位者为了体现正义,就会以此为罪定义前朝失败,顺便把秦始皇拿出来再骂一顿。

秦始皇创立的制度(如郡县制、中央集权)本质上是一种“去道德化的政治技术”,后世帝王心照不宣地使用,但必须通过否定其人格,维持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总之,无论如何,秦始皇只能是坏人,他们就是好人。

这就是秦始皇一直不能进入历代帝王庙的根本原因。

而朱祁钰,今天就要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为秦始皇正名!

当然,这也是他为了“一统天下”,必须走的一步。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