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 > 第980章 宗教改造

大明以儒释道为三教,而现在被朱祁钰买断的几个教徒,通过三教的洗礼,就算有信仰,那也已经动摇得不成样子了。

就算如此,在格致院,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需要受到监视,朱祁钰虽然明面上没有禁止他们传教,但也不会让未来的科学院在莫名其妙下变成宗教学院。

王直所挑选的儒生,本就不是顽固迂腐之辈,更何况就算是迂腐,在经过陶有道飞行的冲击,以及蒸汽机这样复杂的机械运作,可没有谁会开口就是什么奇淫巧技。

但也因为如此,他们十分乐于接受新事物,不管是学识还是宗教,只要他们好奇,便会探究。

从罗马送过来的书籍,很大程度填补了华夏一些空白,特别是几何和物理。

其中,阿基米德的方法论,与华夏的格物致知很自然会产生合流,从而让儒生产生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在格致院对于新书籍开展讨论研究时,朱祁钰那边也得到了基本的反馈。

兴安回来之后,朱祁钰也没有将暂给舒良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兴安,这事他也早就跟兴安说过,而舒良本就是兴安推荐的接班人,惩罚兴安不过是一个契机而已。

当然,缉事厂的厂督必然是回到了兴安的手中。

像是监视邓南兆以及从罗马而来的众人,任务就是缉事厂的番子来执行。

从格致院发回来的消息,由兴安呈递到朱祁钰手里。

看完纸条上的信息,朱祁钰满意点头,道:“也该让他们来一些小小的科学震撼了。”

兴安站在一旁,应和道:“陛下英明,如那邓南兆,也被佛道两教传教得有些动摇,近来连府邸都很少出。”

闻言,朱祁钰摇了摇头,笑道:“相比狂信徒,做到了主教这一层级的人,信仰可没有那么单纯,他们更重视的是利益,宗教,不过是他们敛财和控制的手段而已。”

说着,朱祁钰玩味看向兴安,道:“这方面,你应该很有体会。”

兴安苦笑,他就知道,圣人一定会拿这事来调侃他。

没办法,谁叫他以前崇佛,而接手缉事厂之后,配合清查田亩,自然也就查到了佛教的头上。

朱祁钰当然不会怀疑有什么品德高尚的高僧,可要想要运营起一座恢弘的寺庙,那可不是什么品德高尚的高僧就能办到的事情。

“回陛下,臣自是深有体会,这不,日三省吾身。”

兴安回答,让舒良都忍不住抽动嘴角。

“所以,那邓南兆越是看寺庙道观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心中必然越是不甘,如此大的蛋糕,他肯定是想分上一份。”

朱祁钰点了点桌上的纸条,道:“不过,佛教入中原都经过改造,没理由他自己悟不出这些来。”

要是不作出改变,天天想着君权神授这种事情,那朱祁钰肯定留他不得。

“陛下说得是。”

兴安垂首,这让他想到了远在西方的佛教,那可是佛的源头,但却不是什么大慈大悲的佛。

以人皮人骨做法器,身为僧人,肆意玩弄信徒的妻女。

不管是锦衣卫还是缉事厂,所查到的资料,光是看文字,就能让兴安红温。

因而,对于宗教,兴安的态度转变也和朱祁钰一样,变得越来越谨慎。

一切宗教,都需要在朝廷的监管下进行活动。

兴安也想过用极端的方式,好比历史上的灭佛,但他不是皇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再者,兴安也见过一些僧人道士,他们确实心怀慈悲,和天下人一样,有好有坏,不能一竿子打死。

百姓需要宗教,朱祁钰允许城中寺庙的存在,也是为了让一些压抑的百姓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在他看来,无论是僧人还是道士,都是大明的心理医生,花的那些香火钱,就当是心理治疗的费用,也好过一个想不开干出什么危害社会的事情。

从某些方面来说,宗教徒可比心理咨询师要厉害太多,不过,这些都是对于走正道的宗教徒而言。

本来,基督教也是如此,鼓励百姓真善美,但当了那么久国教,统治了那么多公国,基督教对于朱祁钰来说,野心太大了。

再者,光是忏悔就能洗清罪恶,那可还远远不够。

朱祁钰必须让邓南兆主动去修改自己的教义,比如添加一些让信徒不仅忏悔,还要多做好事,这一类的。

和兴安的交流很短暂,一个邓南兆,还不至于让朱祁钰太过重视,从而耗费朱祁钰太多的时间。

过完年,理顺年后的各种政务,朱祁钰就要查看京城各工厂的复工情况。

京城如今有两大钢铁厂,一是王恭厂,另外一处便是西山军工厂。

王恭厂现在主要便是出产铁制农具,供应着整个京畿地区的农户,极大提升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质量。

蒸汽机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局限于手艺上的改变,更是让工匠们展开了对机械的各种设想。

和学院派的不同,工匠比起原理,更多的是来自经验,比如把多个犁头组装在一起,成圆筒状,如此在畜力的带动下,耕地的宽度就增加了。

这些东西也不是说造出来就行,还需要各种试验,若是经过了考验,发明的工匠将享有该项专利,参与销售分红。

不过,前提是要完成自己手中的工作,否则工匠都去造奇奇怪怪的东西了,那谁愿意埋头苦干搞生产。

京城的第一波招工已经进入尾声,放在朱祁钰桌面的,就是各工厂的员工数量,同比去年皆上涨了不少。

工人增加,配给工厂的各种物资也要增加,这些都是连串反应,朱祁钰需要结合京畿黄册做出调整,而这调整便是未来的政策。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是工人也是农户,但是,也不能直接判断工人多了,农户就少了。

大明可没有限制生育,因而百姓还是保持着养儿防老,多子多孙的心态,在耕地不足的时候,让孩子学一门手艺,也是诸多百姓的选择。

如今京城大多接收的也是百姓家中的次子,缓解了不少家庭和官府的土里压力。

但是,人口上涨需要更多的粮食是肯定的,当前从外邦运输而来的粮食,尚且填补了大明的粮食空缺,可怎么说也是外力。

看着工厂报告,朱祁钰的手指点在桌案上,他早就让司农寺的人走访各地,主要就是尝试杂交水稻,除此外,还有其他各种粮食的生产改进。

去年在扬州沿海一带,就有司员在江南海边发现了渔民拥有紫菜种植技术,当前也在研究验证之中。

这些事可不是朱祁钰急就能成事的,他只能确保在人口大规模增长的时候,百姓的口粮能够更加丰富,避免出现全国性的粮荒发生。

以大明当前的规模,只要合理开荒种粮,避免商贾借机垄断粮食和官员贪腐,就算是部分地区的粮荒,也能用其他地方的粮食救济,因而全国性的粮荒还是能够避免的。

朱祁钰这边在理政的时候,京城西外城的郊区工地已经搭起了各种木架和竹架。

除了铺设铁路外,外城还要搭建出一处站点。

这站点是由蒯祥设计,大面积利用了水泥和钢筋,这可不仅仅是一处站点,还是向广大京城百姓展示大明新的建筑方式和风格。

因为工人足够,光是基坑就直接挖了一丈深,而后便是用各种木板和竹子隔成方块,再用细钢筋搭出网格。

坑是容易挖,可是钢筋铁条的网格搭建,就需要蒯祥这些工程师去指导工人工作了。

水泥和钢筋的搭配,是经过了爆破试验,在景仁宫的建设时,蒯祥就从朱祁钰那边偷学了过来,那时的他就惊为天人,所以现在在他心里,圣人可以说是他自认的老师。

景仁宫因为是圣人居所,建造自然可以稍微不计成本一些,多余的耗费,朱祁钰完全能够承受,可站点就不行了。

在设计的时候,不管是圣人还是户部尚书,也或是工部尚书,对于用工用料,都要求细致,必须给出合理的预算,一旦预算超出,那就需要蒯祥给予解释。

也就是说,当前这版设计,是经过了多方探讨的结果,对于蒯祥而言,不仅要保质量,还要精打细算,一旦大额超出预算,那他就要面对问责。

不过,朱祁钰十分支持蒯祥的想法,所以,本来由户部承担的支出,他也给予了财政上的支持,这才让蒯祥得以能够完成心中所想。

李强这些工人,还是第一次见识如此方便的建造方式。

把整个工地当成模具,用水泥、砂石灌注,凝结之后,就有了一个框架,最后在框架之间,用砖石垒砌成墙,一座站点就完成了。

过程他们已经听过蒯祥的讲解,麻烦就在于钢筋之间的连接绑定,需要工人做得十分细致,会有人时不时来检查,一旦不符合,就要拆解重绑。

为了这站点,蒯祥和工人一起住在工地,每天都拿着图纸,站在工地边上盯着。

“李工,你说这些铁拿去卖,能卖多少钱?”

工人在工作的同时,也会闲聊来打发枯燥的时间,对此,监工并不会干预,只要能按期完工,就算工人想要唱歌跳舞也没事。

这就是工人和徭役的差别。

李强听后,瞪了那年轻工人一眼,道:“你偷去卖试试,到时候离我远点,我怕你的血溅到我身上。”

稍微用脑子想想也知道,现在百姓虽然不至于消费不起铁器,可偷工地的铁去卖,那可是偷官家的东西,还是在天子脚下,人家官吏每天都站在边上看着,可见对工地的重视。

若是出了什么差池,官吏自己出事,那些小偷小摸的人,也别想好了。

“说笑,说笑而已。”

年轻工人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铁,和铺铁轨不同,钢筋铁丝本身并不大,单人就能带走,免不了有些想法。

闻言,李强轻哼,道:“哼,说笑就代表你有想法,我有眼在前,看到那些大人了吗?”

用眼神示意站在工地边上的官吏,李强继续道:“就算到时候官府放过你,他们也不会放过。”

小偷小摸或许罪不至死,可若是影响到了官员的仕途,那就和挡人财路一样,之后牵连到家人,那可不会跟你讲什么律法。

年轻人听后,浑身打了个冷颤。

“更何况,你想卖,那也得有人敢买,在京城,你说哪个商贾富贵敢收你的东西?”

李强看这年轻人就跟看傻子一样。

京城可没有收废品这个行业,而能收废铁的,那就只有铁匠,但京城铁匠,若是认不出这些钢筋的出处,那可以说这铁匠就白当了。

“机灵,就你机灵。”

一旁的工人斜了年轻人一眼,真就以为自己最聪明,好像财路就他自己能想到一样。

“我错了,别说,别说了。”

年轻人连忙打了自己的嘴几下,他也反应过来,自己就算有想法,可说出来后,就知道自己是有多蠢了。

现在,他更害怕交谈被官吏们知道,到时候自己怎么也说不清了。

“都做事。”

李强也看出了年轻人的害怕,于是就对着其他工人说道:“都绑稳了,要是谁做得不好,到时候就自己返工。”

站点的建设和铁路的铺设是同时进行,数里的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经过一开始的好奇,外城的百姓现在也习惯了,生活恢复了往常。

只有那些还未到上学的孩子,会站在工地边上,好奇看着工人们干活,这一看就能看半天,最后被不知从哪里出来的妇人揪着耳朵带回去。

春天正在接近,百姓们也需要在农闲时准备开春的耕作。

冬天的冰雪逐渐消融,冰消成水,汇入河流之中,在夕阳的余晖下,波光粼粼。

行船荡开了水波,艄公摇动着船桨,赶着上码头靠岸,想着回家后吃上一口热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