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72章 阴山穷途可汗俘 东突厥灭入版图

书接前回。颉利可汗带着义成公主与残部亲卫,如丧家之犬般向西奔逃,马蹄踏碎枯草,惊起寒鸦无数。朔风卷地,吹动他褴褛的狼皮大氅,昔日草原霸主的威仪早已荡然无存。那曾令百族俯首、铁骑纵横万里的身影,如今佝偻在马背上,仿佛被命运抽去了脊梁。

他们一路狂奔,不敢停歇,唯恐唐军追至。然而越是慌乱,越失方向。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一行人一头扎进了阴山腹地——那是一片被群峰环抱、雾气缭绕的幽谷,谷口狭窄如咽喉,两侧峭壁千仞,怪石嶙峋,仿佛天地间一道裂开的伤口,静默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

这阴山连绵千里,沟壑纵横,本是突厥藏匿的好去处。冬日积雪难融,夏日瘴气弥漫,寻常军队不敢深入。山中多有传说:夜半常闻鬼哭,风起时似有冤魂低语;更有老牧民说,此地曾埋葬过数万战死的将士,血浸黄土,怨气不散。因此,即便突厥人世代居于此地,也极少有人敢贸然闯入深谷。

然而此刻,求生的本能压倒了恐惧。颉利只觉身后杀声渐远,以为已脱险境,便命亲卫稍作歇息。义成公主从马上跌下,双足冻得发紫,却仍强撑着为受伤的侍女包扎伤口。她抬头望了一眼丈夫,欲言又止。这些年来,她随他南征北战,亲眼见证了他的崛起与疯狂,也曾劝他休兵养民,与大唐修好。可他总笑她妇人之见:“草原上的雄鹰,岂能低头啄食谷粒?”如今,雄鹰折翼,只能在寒风中瑟缩。

就在此时,山谷深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响动——像是石子滚落,又似树枝断裂。颉利猛然警觉,手按刀柄环顾四周。但四野沉寂,唯有风雪呼啸。他刚松一口气,忽听头顶悬崖之上,一声号角划破长空!

那声音清越激昂,穿透风雪,直刺人心。刹那之间,两侧山坡轰然震动,无数巨石裹挟着冰雪泥沙倾泻而下,如雷霆万钧砸落谷底,激起漫天烟尘。前后通路瞬间被封死,退无可退,进不能行。

“伏兵!”有人嘶吼。

话音未落,鼓声震天,旌旗翻涌。唐军将士披坚执锐,从岩壁后、密林中、雪堆旁纷纷杀出,刀光映日,箭雨蔽空!一支支羽箭破风而来,带着尖锐的哨音,精准地钉入突厥骑兵的咽喉、胸膛。战马嘶鸣,人声鼎沸,乱作一团。有人试图突围,却被滚木砸倒;有人拔刀迎敌,尚未靠近,便被乱箭射成了刺猬。

“放箭!”李道宗立于悬崖之巅,一身银甲在晨曦中熠熠生辉,手中长槊直指敌酋。他年方三十,面容冷峻,眼神如鹰隼般锐利。这一战,是他奉李靖之命精心策划半月的结果。三万精兵潜行于风雪之中,昼伏夜行,断粮七日亦无人退缩。只为今日一击必中,彻底终结东突厥三十年的威胁。

一声令下,万矢齐发。突厥残兵尚未反应过来,已有数十人倒地哀嚎。鲜血染红了白雪,顺着山坡缓缓流淌,宛如一条蜿蜒的赤蛇。

颉利拔刀欲战,却被亲卫死死拦住:“可汗!已无退路!”

他怒目圆睁:“我乃草原共主,宁死不降!”

可当他抬头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皆是唐军旗帜,赤红如血,猎猎作响。四面八方皆有喊杀声逼近,如同潮水将孤舟围困。再看身边,义成公主面色惨白,披发跣足,眼中含泪却强忍不语;仅剩的数十亲卫个个带伤,兵器残缺,士气尽失。

他的目光落在那杆象征可汗权威的狼旗上——此刻正斜插在雪地中,旗面破损,狼头低垂,仿佛也在向命运低头。

风雪渐起,吹动颉利斑白的鬓发。他缓缓跪坐在雪地上,手中的弯刀“当啷”一声落地。那一刻,仿佛整个草原都在崩塌。他知道,大势已去,三十年铁血征伐,终归尘土。

他曾以三千轻骑横扫漠北,也曾率二十万大军陈兵渭水,逼迫大唐天子签订城下之盟。那时的他,何等意气风发?可如今,败在一个汉人将领手中,败在自己轻敌冒进之下。

“颉利!”李道宗的声音再度传来,沉稳有力,“降者不杀!大唐天子仁德广被,愿纳降众,赐你安身之所。若执迷不悟,今日便是你葬身之处!”

山谷回音阵阵,如同天谴。

颉利闭上双眼,良久,终于举起双手,低声说道:“我……愿降。”

与此同时,定襄方向的捷报正以八百里加急疾驰长安。快马扬蹄,昼夜不停,沿途驿站换马不换人,烟尘滚滚直扑皇城。消息传开,北疆各地百姓奔走相告:苏定方夫妻奇袭敌营,夜焚粮草,斩将夺旗;李靖六路大军合围出击,铁骑纵横千里,突厥二十万大军死伤过半,余者尽数投降!

被缴获的牛羊牲畜数以百万计,牧群延绵数十里,望不到尽头;粮草堆积如山,军械满仓盈库,连颉利珍藏多年的金帐、象征可汗权威的狼旗,也都成了唐军的战利品。那一杆狼头大纛被高高悬挂在中军帅帐之前,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仿佛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被软禁多日的唐俭,也在乱军之中被唐军救出。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却目光清明。当他踉跄走入大营,见到李靖时,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正是唐俭冒死深入敌营,以议和为名拖延时间,为李靖调兵遣将争取了最关键的十余日。这场配合天衣无缝的战事,终将东突厥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李靖在中军大帐清点战果,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刚毅的脸庞。他提笔写下奏表,字迹遒劲有力:

> “臣李靖顿首谨奏:

> 臣奉陛下之命,整肃北疆,讨伐叛逆。今已于阴山擒获颉利可汗,并收降其部众十余万,斩获敌军八万余级,缴获辎重不可胜数。突厥故地千里,百姓归心,皆愿归入大唐版图。

> 臣请陛下派员接管,定疆界,设州县,兴教化,修水利,以安民心,固边防。

> 此役得以全胜,实赖陛下英明决策,将士用命,百姓支持。微臣不敢居功,唯愿边陲永宁,四海升平。”

奏表封缄完毕,由飞骑连夜送往长安。当八百里加急文书送入太极殿时,正值早朝。内侍宣读捷报,百官闻言无不振奋,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振臂高呼“万岁”,更有老臣跪地叩首,感念圣明天子扫平边患,重振汉唐雄风。

李世民展开奏表,朗声宣读,声音洪亮,字字铿锵。他起身踱步于丹墀之上,目光炯炯:“朕常思,天下一家,华夷共处,非以力服人,而在德化四方。今东突厥既平,当以仁政抚之,使其知礼义,识王化。”

长孙皇后亦在帘后听闻捷报,嘴角含笑,眼中有光。她命宫人取来早已备好的酒盏,亲自斟满清酒,遥对北方举杯:“愿我将士平安归来,愿边疆从此安宁。”

随即,圣旨颁下:

> “传朕旨意!东突厥既灭,其故地设云中、定襄、朔方、五原、归义、怀远六都督府,皆归大唐版图!废突厥文字,通行华夏文字;选突厥降将中有贤能者,授以官职,协同治理;百姓免除赋税三年,愿归农者分予田宅,愿从军者编入唐军!凡归附之民,一视同仁,不得欺凌苛待。”

旨意一下,户部、吏部即刻忙碌起来。一批批清廉能干的官员奉命北上,他们携带着长孙皇后亲自改良的小麦与粟种、新编的《农桑辑要》农书,还有《贞观律》条文、户籍册簿、度量衡器,将中原先进的治理之法悄然播撒在这片刚归入版图的土地上。

苏定方与高慧英奉命镇守云中。这座曾经战火纷飞的边城,如今渐渐恢复生机。城墙修缮一新,市集重开,商旅往来不绝。最令人欣慰的是,昔日敌我对立的突厥百姓,开始主动学习汉语,孩童们捧着竹简诵读《千字文》,妇人们穿着唐式襦裙缝补衣裳,男人们则领到耕牛与铁犁,在新开垦的田地上挥汗如雨。

有一次,一位曾参与南侵的突厥老兵,双手颤抖地接过官府发放的新谷种。他盯着那金黄的粟粒良久,忽然双膝跪地,对着苏定方深深鞠躬,用生硬却真挚的汉话说道:“大唐……好。我们……也有饭吃了。”

高慧英站在一旁,眼眶微湿,笑着对苏定方道:“你看,百姓要的从不是谁来统治,而是安稳日子,是一碗热饭,是一家人团聚。”

苏定方点头,望向远处正在开垦的农田。春风拂过原野,泥土芬芳,犁铧翻起黑浪。那里,华夏的炊烟正与草原的风交织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彼此。

数月后,颉利与义成公主被押解至长安。一路车马平稳,待遇优渥。抵达京城之日,万人空巷。百姓争相围观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草原可汗,却见他神情落寞,须发斑白,再无昔日霸气。

李世民并未杀他,反而在宫中设宴款待,封其为“归义侯”,赐宅第一所,奴婢十人,俸禄如三品官。每逢节日,还邀其参加朝会,观乐舞,赏花灯。

一次春日游街,颉利看见街上胡商与汉民和睦交易,孩童手捧书本诵读诗经,老人拄杖缓行,笑谈家常。他久久伫立,望着坊间烟火,眼中满是复杂神色。他曾以为,强者为尊,武力称雄才是草原法则;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强大,不在弯刀利箭,而在人心所向,文治昌明。

东突厥的灭亡,如一声惊雷,震动了四方。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来朝,献上宝马、香料、宝石,表示臣服;北疆的回纥、薛延陀等部族,也主动归附,愿为大唐屏障。丝绸之路再度畅通,驼铃声穿越沙漠戈壁,带回远方的文明与财富。

贞观天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名字,随着大唐的声威,传遍万里河山。史官执笔记载:“贞观四年春,李靖灭东突厥,擒颉利可汗,自古未有之功也。”

而苏定方、李靖等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并未沉湎于胜利。他们知道,边疆的安宁需要长久守护,大唐的版图还在等待着进一步开拓。西北尚有西突厥虎视眈眈,辽东高句丽蠢蠢欲动,吐蕃亦在高原崛起……

夜深人静时,李靖独坐帐中,翻阅西域地图。烛火跳动,映照着他眉宇间的凝重。他知道,真正的征战,才刚刚开始。

欲知大唐如何治理北疆,苏定方又将迎来何种新的使命,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