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270章 夜雾奇袭破连营 神箭惊破突厥胆

书接前回。贞观二年春二月,塞外的夜风如刀,刮过冰封的草原,带着刺骨的寒意,卷起地上薄薄一层霜雪,在空中打着旋儿,仿佛无数冤魂低语。天幕漆黑如墨,唯有一弯残月藏于云后,洒下斑驳微光。浓雾自北方大泽蔓延而来,如白练铺地,十步之外便难辨人影。正是这般天时,成就了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奇袭。

苏定方与高慧英夫妻奉李靖元帅将令,精选二百锐士,皆披轻甲、裹布履,口衔枚,马勒巾,悄然潜行于雾海之中。他们自朔州出发,昼伏夜行,绕开突厥斥候巡线,跋涉三昼夜,终抵颉利可汗阿史那多壁的牙帐外围三十里处。此番行动,乃李靖“分兵诱敌、奇袭断心”之计的关键一环——若能一举捣毁突厥中枢,东突厥诸部必如群羊失首,不战自溃。

这一路行来,步步惊心。朔风割面,冻土如铁,将士们的手指早已麻木,脚底磨破数层裹布,仍咬牙前行。有人在途中滑落山崖,无声无息地葬身雪窟;也有人因严寒引发肺疾,咳血不止,却仍不肯拖累队伍,被同伴用皮绳绑在马背上继续前进。苏定方每每回首望见这些沉默而坚毅的身影,心中便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知道,这二百人,是大唐北疆安宁的最后一道暗刃,不容有失。

此时的突厥大营,连绵数十里,帐篷挨帐篷,马厩连马厩,篝火余烬未熄,炊烟早歇,整座军营沉入醉梦之中。草原十八部的将士们白日里饮了烈酒,吃了烤全羊,又值春寒料峭,人人贪暖贪醉,此刻多半酩酊大醉,帐内鼾声此起彼伏,有甚者竟赤身**拥妾而眠,浑然不知死神已悄然逼近。

唯有辕门处四个哨位来回踱步,盔甲上的铜铃偶尔叮当作响,在浓雾中显得格外突兀,宛如丧钟轻鸣。

“冷死个人……这鬼天气,连狼都冻得不敢出窝。”一个突厥小校搓着冻红的手,往掌心哈着白气,跺脚驱寒。他头戴皮帽,胡须结霜,眼神涣散,丝毫没察觉浓雾深处,二百道黑影正如鬼魅般匍匐前行,每一步都踏在冻土裂纹之上,无声无息。

苏定方压低身形,伏于一块半埋雪中的黑石之后,目光如鹰隼扫视敌营。他年近三旬,面容刚毅,眉宇间自有杀伐之气,却又透出几分儒将风度。昔日随父从军,少年时便立下“愿为国家斩楼兰”的誓言,十六岁随李靖征讨吐谷浑,一箭射落敌酋纛旗,自此崭露头角。如今身为大唐左卫将军,他深知此战不仅关乎胜负,更关乎边民能否安居乐业,子孙后代能否免于战火荼毒。

此刻他侧目看向身旁的高慧英——其妻亦非寻常女子,出身将门,自幼习武,箭术通神,曾随父征战西域,有“玉面罗刹”之称。今夜她束发披甲,背负双弓,腰悬短剑,神情冷静如冰湖映月。她并非第一次参与夜袭,三年前在河西走廊伏击西突厥商队时,便是她一箭射穿敌将咽喉,救下被围困的唐使。那一战之后,她在军中威名更盛,连李靖也曾赞道:“苏郎得妻如此,胜过千军万马。”

苏定方对她打个手势:五更天快到了,雾气最浓,正是动手的良机。

夫妻二人率队继续匍匐前进,铁甲摩擦冻土的声响被风声吞没。越靠近辕门,帐篷的轮廓越清晰,甚至能闻到帐内飘出的酒气与膻味混合的气息。苏定方眯起眼,借着帐外微弱的灯火,锁定了辕门上的四个哨兵——两人持矛巡视,另两人倚柱假寐。

他缓缓抽出背后的牛角弓。这张弓是长孙皇后命长安巧匠历时三月打造的“透骨弓”,弓身以南疆铁木为骨,牛筋缠层,涂以蜂蜡防潮,拉力达九石,寻常壮汉难以满弦。配上特制的雕翎箭,箭簇经寒泉淬炼,锋利如霜,破甲穿铠不在话下。

苏定方深吸一口气,胸膛起伏如潮。他素有“小养由基”之称,箭无虚发,连珠箭法更是百发百中。昔日随李靖征吐谷浑时,曾一箭射落敌酋纛旗,扭转战局,自此名震军中。

此刻,他屏息凝神,右臂肌肉绷紧,弓弦缓缓拉开,发出细微却慑人的“吱呀”声。

“咻!咻!咻!”

三支箭几乎同时离弦,划破浓雾,带着尖锐的破空声直取目标。三个哨兵刚要转头,便被箭簇穿透咽喉,鲜血尚未喷涌,人已软倒雪地,只余箭羽微微颤动,似在诉说死亡的迅疾。

剩下的那个哨兵惊得目瞪口呆,瞳孔骤缩,嘴唇颤抖,刚要张口呼喊——

苏定方的第四支箭已如闪电般飞来,“噗”地一声贯穿他的喉咙,箭杆深深钉在身后的木柱上,力道之猛,竟将整根箭尾震得嗡嗡作响,箭羽突突颤抖,久久不息。

四箭毙敌,干净利落,未起一丝骚动。

苏定方猛地将掌中丈八画戟举向空中,戟尖映着微光,如一道银蛇划破夜幕。这是约定的信号。

刹那间,二百锐士如猛虎下山,从四面八方扑向辕门。横刀劈砍锁链,火星四溅;马槊挑翻拒马,木屑纷飞;有人肩扛破门槌,狠狠撞向辕门。“哐当!”一声巨响,厚重的门闩断裂,辕门轰然洞开!

“杀!”

喊杀声在寂静的大营中炸开,惊得醉酒的突厥兵纷纷从帐中滚出,有的光着膀子,有的还拎着酒壶,鞋袜不整,哪里来得及披甲执刃?不少人甚至误以为是同袍争斗,揉着眼睛怒骂:“谁他妈扰老子清梦!”

苏定方一马当先,跨下乌骓马嘶鸣奋蹄,画戟翻飞如电。迎面冲来两名突厥百夫长,手持弯刀欲拦,却被他左右一分,戟锋如龙探爪,一人咽喉被割,一人胸口贯穿,双双栽落尘埃。

身后的锐士们训练有素,分作数队,或纵火焚帐,或斩将夺旗,或封锁通道。他们专挑帐篷密集处冲杀,遇帐便投火把,见敌就砍,毫不留情。火势迅速蔓延,毡帐易燃,顷刻间浓烟滚滚,烈焰腾空,将浓雾烧得四散,照亮了草原上惊慌奔逃的突厥兵。

高慧英则率一队精兵绕向马厩,见数十名突厥兵正慌忙牵马欲战,立刻下令放箭。她亲自挽弓,连发五矢,箭箭命中马缰或马腿,战马受惊狂躁,嘶鸣踢跳,彼此冲撞踩踏,乱作一团。更有火箭射入草料堆,瞬间引燃,烈火吞噬马厩,断了突厥骑兵的退路与反击之力。

她站在一处高坡之上,寒风吹动她的披风,如同展翅的苍鹰。她没有言语,只是不断搭箭、拉弦、放矢,动作流畅如流水,每一箭都精准无比。一名突厥将领策马欲逃,刚跃上鞍桥,便被她一箭射中马臀,战马前蹄跪地,将其掀翻在地,随即被乱军踩踏而亡。

“哪里来的唐军?”牙帐内的颉利被爆炸般的喧嚣惊醒,披衣冲出帐外,只见火光冲天,喊杀震野,唐军锐士如入无人之境,自己的亲卫根本抵挡不住。他脸色惨白,双腿发软,这才想起谋臣赵德言数日前的告诫:“唐军善用奇兵,夜袭为常,须严加戒备。”可惜他当时嗤之以鼻,醉心享乐,如今悔恨交加,却已来不及调兵——十八部的将领们要么醉倒帐中,要么被乱军冲散,连传号的金鼓都被唐军砍翻在地,号令不通,军心尽丧。

他踉跄后退,跌坐在金椅之上,望着倒塌的狼头大旗,喃喃自语:“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苏定方在乱军中一眼瞥见那座金顶牙帐,知是颉利所在,催马直扑过去。途中连斩十余敌,画戟染血,重若千钧。他怒目圆睁,声如洪钟:“颉利老贼,纳命来!”

戟光一闪,将帐前象征可汗权威的旗杆劈断,突厥的狼头大旗轰然倒地,激起一片尘烟。几名突厥贵族吓得跪地叩首,竟忘了抵抗。

二百锐士虽少,却如一把烧红的尖刀,在突厥大营中撕开一道血路。他们不恋战,不贪俘,只求摧毁中枢、制造混乱。不多时,连绵的连营便燃起熊熊大火,火借风势,席卷四方,整个营地化作一片火海。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东方微明,李靖的六路大军已趁势杀到,鼓声震彻原野,旌旗蔽日,铁骑奔腾如雷。突厥兵本就被苏定方的奇袭搅得魂飞魄散,见唐军主力压境,更是斗志全无,纷纷扔下兵器投降,跪伏雪地,哀嚎乞命。

苏定方立于牙帐前废墟之上,望着潮水般涌来的大唐将士,铠甲染血,战袍猎猎。他对赶至身边的高慧英笑道:“师傅的妙计,成了!此役若非师父运筹帷幄,料敌先机,岂能如此轻易破敌?”

高慧英望着火光中倒戈的突厥兵,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敬意:“李靖公真乃国之柱石。他算准了颉利骄奢怠战,又知春雾利于夜袭,故遣我等为奇兵,直取其心。如今东突厥气数已尽,北疆可望太平。”

她顿了顿,低声说道:“只盼这场胜利,能换来十年安宁。边境百姓,实在经不起再多战火了。”

苏定方默然,抬头望向初升的朝阳。那光芒穿过残烟,洒在焦黑的土地上,仿佛为这片饱经战乱的草原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希望。

晨风吹散最后的雾霭,朝阳初升,洒在焦黑的营地与归降的部众身上。那一片废墟之中,唯有四支钉在辕门木柱上的箭,依旧挺立不倒,箭羽微颤,仿佛仍在诉说着昨夜的雷霆一击。

后来,这些箭被唐军士兵小心取下,供于军中祠堂,称“神箭破敌”,每逢出征必祭拜之。而在北疆民间,牧民们口耳相传:“苏将军夜雾取敌营,四箭定乾坤”,成了百年不衰的传奇。

多年以后,一位老牧人在河套草原讲述这段往事时,指着远处一座孤坟说:“那是当年一名唐军小卒的墓,战后我们发现他死在马厩旁,怀里还紧紧抱着一支未点燃的火把。他没能活着看到黎明,但他点燃的,是整个北方的和平。”

欲知颉利可汗最终结局如何,大唐如何收编突厥部众,安置降民,重建边防,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