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2070章 内修政体备边戎(六)

隆庆中兴 第2070章 内修政体备边戎(六)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00:45:00

朱载坖将吏部的这份调查报告给阁臣们发去之后,阁臣们也都明白了朱载坖的意思,申时行等人也知道现在科举的情况,说实话,现在的科举,从秀才开始,不仅仅是是文采和才学的比试,更是家庭关系的比拼,这点申时行等人还是很清楚的。

朱载坖在第二天召见了内阁还有吏部、礼部的相关臣子,朱载坖将吏部的相关的奏报拿出来,问道:“诸位也已经看过了吏部的这个调查了吧?这大明,可真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啊!”

朱载坖的这个职责已经是非常之重了,科举事关朝廷取士,一向是朝廷上下最关心的事情,但是在朝廷的如此关注之下,科举录取仍旧出了这么大的错漏,重臣们的脸上都不大好看,而且他们很清楚,朱载坖既然发现了此事,就不会坐视不管的,对此此事朱载坖恐怕是要干预的。

在阁部重臣中,东阁大学士罗万化,和吏部尚书王国光算是出身平民之家的,罗万化就直接说道:“陛下,童生府取,在吾生之初,已无公道。凡欲府取者,必求缙绅荐引。闻之前辈,每名价值百金,应试童生,文义虽通,苟非荐剡,府必不录。”

科举的系统性舞弊,其实并非发生在乡试和会试中,这两场考试,受到朝廷和士林的高度关注,要想作弊,不仅仅是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而且难度也是相当之高的,问题反倒是出现在最基层的县试、府试和院试之中,主要就是荐牍和贿取,通过这种手段,在科举之初,就将真正的寒门子弟大部分排除在了科举的大门之外了。

尤其是荐牍,使得地方的富户豪绅将在县试、府试阶段就将科举名额内定的,在坐的重臣们也都是从科举考过来的,对于这些科举之中的套路,当然也是很清楚的。

张四维等人就指出,在大明初年,士大夫多自爱,重冒嫌,在子弟入泮方面轻易不写荐书说情。所以,其时穷乡单户之子,多奋勉学问,奔竞之风不盛。即使有所嘱托,只有达官贵人子弟,方得勉附其末,然非大势力者不能,即使有势力,其旁系子弟亦无此幸运,只能是家族的嫡系子孙才行。后稍积弛,有干请嘱托者,每案中有三四人。然亦不甚落入口,往往多方掩饰,每耻人知。有谈及此者,辄面发红。但是到了现在,荐牍已蔚为风气,父兄不务藏饰,子弟不知掩蔽,而督学使者也藉此增加囊橐之资。

尤其是在县试和府试中,更是重灾区,官员们在府试和县试中通过荐牍和贿取,直接在内定了大量的生员的名额,甚至是直接通过禀帖说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朱载坖之前也命令锦衣亲军获取了一些的禀帖,朱载坖拿出了几份给在场的重臣们看。

其中一份禀帖说道:“谨禀:卑职以拙才代庖,获竣府试之设,以待老大人之衡鉴,复何敢于老大人公严之前,有所仰干,惟是有万不得已者,明知冒禁,而不敢不禀,恳以祈垂鉴。其一为粮道唐如公祖之婿,名林铭麒,又其门生绍兴许芳谷公祖所恳托。又一为金华林澹生公祖之婿,名陈笃生,又其座师系妻父,亦再四见嘱。而近奉漳汀朱老大人札示,亦令卑职转达于老大人。以上二童生,皆两公祖所最钟情,而托至卑职至再至三者。又侍御卓真初之亲子卓朝日,礼垣彭让木之至戚,徐中玄俱恳恳致于卑职,以责望于卑职甚切,盖以荐贤之典,卑职或可蒙俯亮于老大人也。三童破、承另禀开列,万祈垂慈卑职。某临禀,可胜悚仄陨越之至!”

朱载坖拿着这些份禀帖对于说道:“诸位看看我大明的官员,你们是否也写过或者收到过这样的禀帖啊?”

在场的臣子们不由得哑口无言,这些事情,其实现在已经是朝廷的潜规则了,就如这份禀帖来说,是一位知府给学政的禀帖,上面就详细列举了这些关系户的情况,其中一个是督粮参政的女婿,托他的门生,另一位知府说项的,另一个是金华某位知府的女婿,坐师还是这名知县的岳父,也是很亲近的关系,所以在禀帖当中首先予以说明,这是一定要在府试中录取而且是高名次录取的。

然后还有一位御史的儿子,也是大关系户,县令在禀帖中都向学政说明了其中的缘由,同时将这三名童生文章的破题和承题也要另行禀报学政,免得学政大人忘了此事在录取的时候,不仅仅要比对考生的姓名还要看考生的文章,这已经是明着作弊了。

当然这种所谓的荐牍,主要是针对官宦子弟,大家互相照应,禀贴是公,所禀之事却为私相嘱托。不过这种他妈的事情,自然不好公开的,所以这三个童生所作八股文的破题、承题,就需要另行开列,以便使提学道得以识别。这种荐牍,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就是上文的这种官场之间的互相照应,还属于官场上的一种利益交换罢了,这种人数不会很多,一般一次不过数人,但是还有所谓的贿取,也就是出银子直接买荐牍,童生欲得缙绅荐书,必须付出酬金;荐书上去,到了县、府、提学道那里,这些主管官员当然也要分润好处。

杨继盛就说道:“陛下,府县试冗滥极矣,前后各有定价,有为之关节者,遍行搜括,既餍足已,而后旁润其余,缙绅、达官、广文、孝廉、承差役吏,无不及也。一案出,而真才不一二矣。至童子科为尤甚。未试,则先以帖下州县,每县坐一二十名,刻期交纳。州县承风旨,多方收揽,至库上交银,如收捐纳,如纳税金,无顾避。”

朱载坖听闻之后,不由得大笑道:“如此可以为我大明选出真才实学吗?咄咄怪事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