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2036章 四民平等赋工商(四)

隆庆中兴 第2036章 四民平等赋工商(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00:45:00

张四维、庞尚鹏等人的看法是单独设立商籍,将这些商人子弟单独分开,在附籍地参加科举,次辅申时行也在其中上疏称:“两淮当天下之中,财赋之地,学校为人才之本,风化之原。顾三十盐场、百千万灶中间,贤哲之产代不乏人,教育之基岂容终缺?人才为邦家之桢,学校为人才之地,我朝兴贤育才,学宫遍海内,即河东运司亦特为建置焉。盖人才之生,本不择地,培养而录用之,亦不以其地有间也。”

这些商贾子弟,确实有一些有才能的人,但是对于从他们的附籍地单独列名参加考试,朝廷上下还是有很多的意见的,如王锡爵、温纯等人对于这点就还是有争议的,他们认为朝廷是要废除对于商人、工匠的歧视性政策,但是不是要对于商人予以特殊优待,朝廷单独立商籍,对于附籍地的生员们来说就是歧视性的措施了,都是受教的,这些商人子弟为什么单独就学,尤其是盐商子弟,还有运司学,他们认为这是坚决不能准允的。

但是单独设立商籍的,到底是在附籍地考试还是在原籍考试,这确实是个问题,张四维在奏疏中就认为:“本朝设科之法,士自起家应童子试必有籍,籍有儒官民军医匠之属,分别流品,以试于郡,即不得就他郡试。而边镇则设旗籍、校籍。都会则设富户籍、盐籍,或曰商籍。山海则设灶籍。士或从其父兄还役,岁岁归就郡试不便,则令各以家所业闻着为籍,而就试于是郡。”

但是王锡爵、杨继盛、温纯、吴时来等官员们认为,现在官僚子弟虽附籍于寄居各地,但不许应科举试。如果对于商人就其分配有生员名额等,这就是特殊的优待,并不符合朝廷四民平等的政策。

朱载坖其实已经是很清楚这个问题的所在,大明之前所制定的取士之法,是基于小农经济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很少,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走出自己的家乡,所以以籍贯取士是合理的,但是现在大明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对于朝廷来说,原本的单独以籍贯取士的办法似乎已经不太合理的。

为什么商人子弟闹得最厉害呢?因为这些商人有钱,能够让子弟接受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参加科举,成为朝廷命官,其他的比如工匠等,辛苦谋生都尚且艰难,对子弟的教育那就很难能够放在心上了,这点朱载坖还是很清楚的。

他在御批张四维等人的密疏中说道:“国家造成作养之典,自应一视同仁,似毋庸以外省、本省而歧视之。”对于张四维等人要求设立商籍,便利商人子弟在附籍地参加科举考试,朱载坖是支持的,但是对于单独设立商籍,朱载坖并不认可,原因很简单,在流动人口中,数量最庞大的不是商人,而是各种工人,只为了商人去设立所谓商籍,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点朱载坖很清楚。

朱载坖也知道当时为什么要在河东运司等地设立学校,让这些盐商子弟上学,说个不好听的事为了安抚这些盐商,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在从弘治到嘉靖末年也一段时间内,盐政收入是朝廷收入的大头,朝廷有求于这些盐商,所以要对他们加以笼络,这才是放宽盐商子弟们的科举限制,这点朱载坖是很清楚的。

朱载坖在命令翰林院整理相关材料的时候就发现了当年的奏疏:“天下运司六,惟河东运司有专学,余皆附于府,故惟财赋之薮,沃土之民,逸则忘善。建有专学,则师道立而教化行,理义明而风俗美,此所以厚商也。”

当年汪道昆也上疏说明过此事:“今制大司农岁入四百万,取给盐筴者什二三,淮海当转毂之枢,输五之一。诸贾外饷边,内充国,戮力以应度支。”

当时盐税对于大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财政支柱,所以朝廷要对这些盐商予以优待,以保证这些朝廷盐课的正常征收,但是现在盐税在整个大明财政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且朱载坖也并不打算设立所谓的商籍老优待商人,朱载坖认为,这样会造成在官场上出现一个商籍官员团体,这对于朝廷的决策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朱载坖再次召集了阁部重臣们商量此事。

朱载坖的态度其实很明确的,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应该单独针对商人,而是应该针对整个大明的流动人口,现在大明大量的百姓离开本乡本土去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谋生,而朱载坖又准备广泛的建设社学,推广教育,所以原本的必须在原籍参与科举的制度也确实是应当予以修改的,不仅仅是针对这些商人的,而是针对整个先行的科举制度予以改革。

朱载坖认为应该以学籍取代户籍,作为参加科举的凭借,而学籍与户帖从学童开始就予以存档,作为到时候参加科举查验的凭证,朱载坖的看法是读书就学的地方应该和考试的地方相一致,避免出现冒籍等行为,官宦子弟必须回原籍参加考试,避免人情关系对于科举的影响。

同时也要针对科举的解额等作出调整,朱载坖很清楚,在科举政策上,朝廷无论怎么做,都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这点朱载坖还是很清楚的,对于朱载坖来说只能够做到相对公平,朱载坖认为,无论是秀才还是举人,在考取的时候,应当做到率取率的统一,不能出现某一地方的率取率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

第二就是以学籍为准,所谓学籍,就是从进入蒙学到考取生员一直到考取举人、进士,要连续在同一地方就学,如果出现多次的变动的,学政衙门要予以关注,并且将其发回学籍参考。

第三就是进士科的录取配额也同样要由户籍向学籍转变,因为如果进士科的录取配额仍旧按照户籍来的话,就不太公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