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1960章 生民芸芸百事多(四)

隆庆中兴 第1960章 生民芸芸百事多(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7 04:15:26

在朱载坖的命令之下,各级官府和锦衣亲军都开始行动起来,将各种信息汇总在朱载坖这里,朱载坖这次主要调查的是城市的各种物价,在和重臣们讨论之后,朱载坖决定重点掌握粮食、食盐、布匹、燃料这四大类物资的价格,对于这四大类物资的价格波动,从县到州府再到布政使司,最后一直到朝廷,每月都要奏报,在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地方官员要立即奏报,同时分管仓储常平的右布政使也要立即采取行动,平抑物价。

对于南方各省的仓储来说,除了备荒、军储之外,最重要的职能也就是平抑物价的,所以在仓储分布上也要有自己的特点。

在大明的北方,朝廷主要是将仓储配置在重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道、边防重镇上,还有就是灾害频发的地方也要增加仓储配置,突出的是对于边防和备荒两件大事。

而在南方,更多的是考虑的交通和人口,比如在人口稠密的东南,应天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扬州府、杭州府等地都要设立大型仓储,囤积物资,作为朝廷的平抑物价的手段,同时在在各大城市、人口稠密的地方,还有交通要道,也要配置大型仓储,以保障朝廷物资的及时调拨。

武昌和九江两府也是朝廷所规划的重点仓储地域,但是臣子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粮食、食盐、布匹等朝廷都是经常储备的,燃料朝廷从未储备过,是否有必要建立燃料的储备,这是一个问题。

反对储备燃料的臣子们认为,朝廷在推动煤炭的使用,而且大型的煤矿都是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储备煤炭等,似乎是不太必要,浪费朝廷宝贵的财政收入,但是朱载坖认为还是要保留一部分储备,以平抑物价,这些都是百姓日常必须之物,朝廷必须保证这些物资的价格稳定,稳定市场。

除此之外,在大明律中专门设立一条囤积居奇罪,对于在灾荒、战乱等特殊情况下故意囤积居奇,制造混乱的,要予以严惩,不仅要要处以斩立决,还要予以抄家流放等处罚。

然后就是制定这些大宗物资的限价标准,主要是以当地雇工的工钱供养两个大人两个小孩作为核算的标准,当地的较低工资必须能够满足一家四口的开支,否则的话朝廷就要采取措施予以干预了,现在比较突出的就是粮食和食盐这两种物资,虽然朱载坖已经两次对食盐采取限价措施,但是现在应天府的食盐价格也在二十多文一斤,这个价格是不便宜的,还有就是粮食的价格问题。

从开海以来,苏松的粮食的价格就一直处于上涨的态势,对于粮价上涨,朱载坖是有所准备也能够接受的,毕竟从开海以来,整个东南的人口大幅度增加,而由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苏松本地的粮食产量反而降低,仅靠苏松本地,是难以满足粮食需求的。

现在东南的粮食主要是两个来源,第一就是从湖广沿江而下的粮食,第二就是从海上来的暹罗、占城等地的粮食,按理说这些地方的粮食进入之后,东南的粮食价格应该保持稳定的,但是东南的粮食价格依旧在持续的上涨中,朱载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朱载坖命令厂卫和相关的部院调查苏松的粮食价格问题,还是发现了一些端倪,首先就是东南的粮食消费确实增加很快,除了由于人口的因素之外,还有酿酒等行业的兴起,也消耗了大量的粮食的。而且大粮商们也在有意控制粮食价格,尤其是在冬春时节,人为的制造粮食供应紧张,以获取巨额利润,这是朱载坖所不能允许的。

现在大明从安南、占城等地进口粮食,每石不过两到三钱,而苏松等地的粮价,最高时每石超过一元,正常也在七八钱,确实不便宜,隆庆初年的时候,苏松的粮食不过四钱一石,现在基本上是翻倍了,对于这个价格,朱载坖认为是很贵的,所以朝廷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打击粮食和食盐的价格。

东南本就毗邻食盐产区,盐价高涨是说不过去的,朱载坖命令总理盐政庞尚鹏和两淮、两浙盐政分司、运司一道,详细计算所需要的成本,同时由运司组织投放平价食盐,将食盐的价格压缩到二十文一斤以内,因为加上盐税、引价每斤食盐的成本是不到七文的,朱载坖认为超过二十文的盐价就已经是非常离谱了,朱载坖认为即便是要进一步控制盐价,现在盐价的地域差距过大,从地方州县的奏报来看。

扬州府的盐价不到十文,而一江之隔的镇江,盐价就高达十八文一斤,这显然不合理,所以要控制食盐价格,不允许食盐价格的剧烈波动,同时将这种一江之隔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也要予以禁止。

而对于粮价,首先就是打击粮价的周期性上涨,也就是在所谓青黄不接的时候涨价的传统,粮商们往往以青黄不接未有,屯聚居奇,惜售涨价,朱载坖和户部、司农寺等官员商量之后,决定实施换仓之法,也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朝廷仓储中的陈粮以低价零售,控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涨价的势头,先将粮食的周期性上涨予以打破,避免每年在冬春时节的粮食大幅度上涨,首先将粮食价格波动予以控制下来。

其次就是增加粮食消费和其他食品的供应,丰富百姓的餐桌,降低稻米在百姓食品中的比重,经过朱载坖二十多年来在北方的大规模推广新式作物,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在北方播种面积已经很大了,但是在南方,尤其是苏松,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这里的百姓对于推广新作物的兴趣不大,东南的农民现在更希望种植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若不是朝廷一直通过漕粮和本色征收在保证东南的粮食播种面积,东南的稻田面积还会进一步下降。

喜欢隆庆中兴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隆庆中兴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