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1860章 西风渐来多异事(七)

隆庆中兴 第1860章 西风渐来多异事(七)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4 20:42:52

张居正当然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如果让礼部来操办这些事情,不见得会给徐阶、李春芳勋号,但是如果是朱载坖来办的,至少李春芳的勋号是有保证的,只要李春芳的勋号有保证,那么张居正的勋号就有保证,所以张居正才要求将这些事情由朱载坖圣裁,而不是礼部具奏。

而在收到礼部的题本之后,朱载坖批准了礼部所拟定的谥号,同时要求为李春芳拟定勋号,由内阁负责实施,还下旨对于徐阶、李春芳后代予以赏赐,徐阶李春芳都配享太庙。

朝廷正在忙于处理两位前首辅的身后事,而太子朱翊釴已经从南京出发,赶赴扬州,查看扬州的盐政情况,同时奉朱载坖的上谕,亲自前往前首辅李春芳家中吊唁,朱翊釴很清楚朱载坖最关心的都是两淮盐政,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又是两淮各运司的灶工,他们是食盐的生产者,也是朝廷控制盐业的第一道关口。

朱翊釴抵达扬州之后,首先就召见了两淮都盐运使兼提督盐政分司石昆玉,向他了解两淮盐政的情况,石昆玉向朱翊釴介绍了现在两淮盐政的情况,按照朝廷的盐政改革诏令,两淮盐政将原本的当地予以收回,然后接受了一批充军的罪犯,还有江北的无地百姓,将灶工人数从一万余人恢复到两万一千人,同时将这些荡地分配给灶工使用。

除此之外,两淮盐政分司还从少府监接待银钱,预先直接灶工工本,同时和附近州县合作,雇佣百姓和灶工一道,修复、新建各种产盐设施,保证食盐生产,不过现在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解决。

困扰两淮盐政的主要问题是盐政分司没有足够的钱粮,由于招募了大量的灶户,为了安置这些灶工,需要给他们修建房屋,置办制盐工具等,这些都需要钱粮,但是现在盐政分司账上无钱可支,这是个问题,朱翊釴当机立断,命令所需钱粮从少府监先借支给盐政分司。

还有就是现在朝廷要求将食盐是生产工场化,但是之前两淮都是使用团煎之法,按照这种办法,每一场分几团,每团分几户,轮流煎办食盐,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朝廷控制灶户。

按照石昆玉所言:“灶户必须于各自团内进行煎煮,本团之外煎办所得,即视为私盐,要受到惩罚。团煎的目的一是便于加强管理,二是为了让灶户能够协力兴工,弥补一夫一妇之力不足,有强弱相均之义,守望相助之理。”

现在朝廷要改团为场,同时要在两淮推动晒盐,石昆玉担心无法控制这些灶工。

朱翊釴于是详细询问煎盐和晒盐的区别,石昆玉是朱翊釴介绍了两种方式对于朝廷的区别,煎盐法需要灶具、柴薪和摊晒所煎之盐的场所,这些生产资料是贫苦灶户没有能力置办的,必须由朝廷出资配置。最简单的就是煎盐所需要的铁锅、铁盘等物,灶户根本没有能力置办如此笨重而庞大的灶具。更何况朝廷对铁实行严密的控制,灶户煎盐所用的灶具也只能由朝廷的官营工场供应,灶户不得私铸。

而之前朝廷为了控制灶户,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除了团煎法之外,还有火伏法和簿历法,都是用于控制这些灶户的,火伏之法,是由官府了解和掌握灶户开煎和煎毕的时间,以掌握其生产数量。簿历法是与火伏法配套的一种生产现场记录,灶户的生产情况都必须记录在案,定期呈交上级盐官审阅。通过这些制度,朝廷可以牢牢地掌控灶户的生产情况,从源头上杜绝私盐。

但是要是采用晒盐法的话,首先是在两淮没有晒盐的经验,很多地方的灶户不会晒盐,从从其他地方聘请灶工前来教授两淮的灶工晒盐法,第二个问题就是实施晒盐法的话,朝廷对于灶工的控制就会减弱,很多官员担心,采用晒盐法后,制盐相对简单容易了许多,相应地,灶工手中盐的总量也会迅速增加。也就是说,灶工会将更多的余盐透露给盐商或小贩,由此余盐也就逐渐转化成私盐,占据正盐的销售市场。

所以很多人认为不能够实行晒盐法,但是朱载坖在长芦的经验证明,晒盐法在北方还是可以推行的,同时推行晒盐法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燃料,对于东南本就缺乏燃料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朱翊釴仍旧坚持朝廷的推行晒盐的方式,他说道:“此陛下之深谋远虑也,淮浙之地,民居既繁,薪价倍贵,近又有垦灶荡为稻田者,薪亦不给。或欲禁民开垦,亦属难行。今既不用煎熬,所省柴薪无数,价值倍贱,江淮浙直民灶,咸被其利,岂非好事?”

至于灶工手中的余盐转化为私盐问题,朱翊釴认为和官府不讲信用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朱翊釴说道:“官府既不能讲求古法以处置余盐,复不能变钞法以补给工本,则贫民何所以仰赖而不为变,故私盐越禁越多,贫弱灶丁朝有余盐,夕望米麦,此皆朝廷之过也,焉能推之于灶丁?”

这也是朱载坖日常灌输给朱翊釴的思想,朱载坖一向主张,发生种种事端的时候,首先要思考朝廷的政策是否合适,是否便民,不要一发生事情就是刁民难治,很多事情都是朝廷自己的骚操作所导致的,就以余盐转化为私盐来说,洪武年间规定:灶户缴纳完盐课所剩余盐由朝廷统一收购,朝廷发给灶户本色米麦或者大明宝钞。但后来朝廷没有能力收购余盐,发给灶户的大明宝钞也逐渐形同废纸。朝廷不能合理地让灶户将手中的余盐转换成他们需求的生存资料,这些灶户就会想方设法地走私余盐。

归根到底,是朝廷先不上路子的,而不是民刁难治,想清楚这点其实很多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