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隆庆中兴 > 第1845章 令行山岳皆耸动(六)

隆庆中兴 第1845章 令行山岳皆耸动(六)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0 23:13:25

对于端王大婚之后的问题,朝廷臣子们都要求端王尽快就藩,原因很简单,一旦遭遇国丧,端王就得留下来,一留就是二十七个月,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个隐患,他们认为端王最好是尽快就藩的好,但是朱载坖却有些迟疑,原因很简单,一旦端王就藩之外,太子要想出外的难度就极大了,毕竟太子是国本,而且朱载坖只有两子,端王就藩之后,那就只有太子了,要想出外的难度是很大的,毕竟皇孙还小,稳妥起见,太子必须留在京师,保证安全,重臣们绝对不会轻易放太子出去的。

说个不好听的,对于现在大明的重臣们来说,朱载坖出去乱晃问题不大,因为现在瓦剌大学已经不招收大明留学生了,只要太子没事,国本就在,一旦太子出了问题,那就是非常麻烦了。

而且从人情的角度,现在杜太后病重,朱翊钧作为孙子,在这个时候就藩恐怕不好,一旦朱翊钧就藩,此生就再也回不了京师了,朱载坖不愿让杜太后和朱翊钧留有遗憾,在这种情况,朱载坖盯住压力将端王之国按了下去。朱载坖将端王之国一事暂且按下之后。

首辅张居正以内阁的名义呈上题本,要求皇长孙出阁读书,内阁在题本中奏疏说道:“皇长孙渐长,为之择师儒以辅之者,亦必极一时之选。 如此,则圣功可养,国本可端,本支百世,宜君宜王,亿万年有道之长,端在是矣。皇长孙虽幼龄,而克勤学问,正当涵养德性,充其大器。当慎择讲官,勉尽乃心,朝夕辅导,俾智识益广,道德有成。”

不仅是内阁,礼部等衙门也相继呈上奏疏,要求加强皇长孙的教育,对于这点,朱载坖当然是认同的,但是皇长孙的教育,事关大明三代,朱载坖肯定是要重视的,这可是独苗,虽然朱翊釴之后也许还会生儿子,但是嫡长子的身份天然具备法统,教育问题自然也是不能轻视的,朱载坖一面命令内阁和礼部商量相关的章程,一面与勋臣、练兵军务处参赞军务大臣们商量皇长孙教育的事情,要培养文武兼备的皇长孙。

朱载坖就指示戚继光道:“昔日成祖之教宣宗,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朕深以为然。”

而当石昆玉的奏疏到了朱载坖的案头之后,朱载坖当即予以批复,同意石昆玉的请求,同时将两淮灶户改为灶工,以盐场作为生产单位,将食盐的生产从灶户变成整个盐场的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食盐产量,压低成本,同时要求石昆玉重新确定两淮盐课总量和灶工的报酬。

至于所需要的钱粮、铁盘等物资,具折奏报由朝廷这给,两淮各盐场所需要的煤炭等燃料,也要有朝廷保障,而且各个盐场之间要互相学习工艺,朱载坖将长芦盐场的一些经验也介绍给两淮,要制盐得先制卤,盐业生产过程中重大技术革新就是制卤,就是把低浓度的海水制成高浓度的卤水。

现在在长芦盐场,除了晒盐之外,还有坦晒法和淋煎法,所谓坦晒法,就是用碎瓦片或缸片铺于地面成坦,四周用木板围成长方形台,台内划分许多大小不等的方格,卤多用大格,卤少用小格。将卤水注入其中,经蒸发晒成盐。适合在高温少雨的时候使用。

至于淋煎法,其实在两淮已经有所利用了,首先就是筑堤建闸,开辟约3亩面积灰坦,周边挖掘通海引潮沟渠,然后混合砻糠、细沙与草木灰铺于灰坦,每日舀取沟水泼洒3~4遍,通过曝晒使灰料吸附盐分,扫集饱和盐灰堆置于淋卤装置,用海水浇淋提取浓卤,这种方式制取卤水快,相比于直接晒盐,其成卤周期缩短一半且劳动强度更低,以草木灰为介质吸咸,具体操作包括纳潮引水、摊铺灰料、泼洒海水、日晒吸盐等环节,夏季需曝晒3-4天,冬季需6天左右,而且无论南北,都可以使用。

盐场的荡地也中种植一些粮食作物,用秸秆获取草木灰,除了这些之外,在长芦还有淋土制盐,在阳光照射使得海坂滩涂的水分逐渐蒸发,从而在滩涂海泥上形成了一层洁白的盐碱后。灶乎户们使用锄头、刮刀等工具,将这层盐碱连同海泥一同刮下,并通过反复搅动使水分充分挥发,使泥渣变得干松。随后,他们将处理好的咸海泥渣运至专门的淋卤场,堆成尖堆状,并保持适当的间隔,以便于替换淋过卤的湿海泥。

淋卤场内,芦管或竹管被精心埋设,上面铺上干草,四周则挖有卤沟并设有卤井。盐户们将海水引入,浇淋在咸泥堆上,使得盐碱能够被充分淋化成卤水。然后再将这些卤水制成食盐。

朱载坖的要求很简单,不仅要规模生产,还要提高技术,同时专业化的生产食盐,灶工就是专门为朝廷制盐的,所以朝廷要保证灶工的基本生活和相应的待遇,而灶工业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制盐中去,这样才能够保证朝廷的盐课,原本的三千二百斤盐课每丁肯定是不行的,要提高盐课的标准,同时制定奖惩,以盐场作为考核的对象,超过朝廷所规定产值的,要予以奖励,不能完成的,也要予以惩处。

同时也要招募灶工,增加人手,这一切都是要在改善灶工待遇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的,朱载坖命令石昆玉在两淮盐场大胆改革,革除大明盐政之前的弊端,按照朝廷对于盐政改革的诏书执行,对于有抵触的官员、盐商,指名弹奏,朱载坖来处理他们。

同时朱载坖还派遣锦衣千户汪无择,前往淮扬等地,查探盐商的情况,还有食盐经营的成本、利润等问题,为确定明年的引价提供信息。

喜欢隆庆中兴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隆庆中兴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