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37集:《武王新政》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37集:《武王新政》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鼎定东出

咸阳宫的铜钟在暮色里敲过第七响时,嬴荡终于卸下了腰间的麻布丧带。殿外的白幡还在秋风里飘着,惠文王的灵柩刚入葬芷阳陵区三日,案头却已堆叠起半尺高的奏疏——没有一篇再提“守成”,满纸都是“扩军”“东进”“问九鼎”的字样,墨痕里裹着与这秋凉截然不同的炽烈。

内侍赵高捧着鎏金铜壶进来,刚要为他续上温热的米酒,却被嬴荡抬手止住。“不必温了,”他声音低沉,指节叩了叩案上最顶端的奏疏,封皮上“甘茂”二字笔力遒劲,“把这篇念来。”

赵高忙展开奏疏,尖细的嗓音在空荡的殿内响起:“……函谷关已历三载修缮,秦军现有甲士十五万,若增募精骑五万、锐步三万,可使东出之师成雷霆之势。韩宜阳为中原门户,若得此城,秦师可直抵洛阳,列国震慑……”

“停。”嬴荡忽然起身,玄色朝服的下摆扫过阶前铜鼎,发出沉闷的碰撞声。他走到殿门处,望着远处暮色中的咸阳城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剑——那是惠文王临终前给他的,剑鞘上刻着“守土”二字,可他此刻满脑子都是另两个字:东出。

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用公孙衍的连横之术瓦解合纵,吞河西、定巴蜀,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子。可嬴荡自少年时便随蒙骜练兵,见惯了军营里的刀光剑影,总觉得父亲的步子太慢。如今他握着秦国的权柄,指尖都在发烫:秦国早已不是那个被六国堵在函谷关以西的弱国,是时候让天下看看,秦人的刀锋能伸到多远了。

“传甘茂、向寿入宫。”嬴荡转身时,眼底的犹豫已褪得干净,“再让卫尉备好马,今夜我要去西郊军营。”

一、校场风雷

西郊军营的火把在夜里连成了星海,嬴荡一身玄甲,踩着露水走进辕门时,值夜的士兵险些跪错了礼。往日里,国君驾临军营必是前呼后拥,可今夜他只带了三个护卫,甲胄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倒像个刚从演武场回来的将领。

“君上!”裨将蒙武听见动静,披衣赶来,见嬴荡正蹲在篝火旁,接过士兵递来的陶碗喝粟粥,惊得连忙躬身,“臣不知君上驾临,未及准备……”

“准备什么?”嬴荡把陶碗递回去,指了指不远处的校场,“听说新募的骑兵正在练冲刺,带我去看看。”

蒙武不敢耽搁,引着他往校场走。夜色里,马蹄声踏得地面发颤,百余骑秦军将士正围着木桩演练劈刺,甲叶碰撞的脆响此起彼伏。嬴荡站在土坡上看了片刻,忽然解下腰间的玉剑,丢给身边的护卫:“去,把那杆铁枪取来。”

那是校场边立着的制式铁枪,枪杆粗如儿臂,枪头重达八斤,寻常士兵需双手握持才能挥舞。嬴荡却单手接过,手腕一转,铁枪便在暮色里划出一道寒光,直刺向不远处的木桩——“砰”的一声闷响,枪头竟穿透了三寸厚的木柱,牢牢钉在上面。

校场上的骑兵都停了下来,纷纷望向土坡。嬴荡拔出铁枪,掂了掂重量,朗声道:“秦军的枪,是用来刺穿六国甲胄的,不是扎木桩子的!”他翻身跳上身边护卫的战马,双腿一夹马腹,直冲向校场中央,“谁来与我比一场?赢了,赏黄金十镒!”

将士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呼喊。一个身材魁梧的百夫长催马而出,双手持枪喝道:“末将李敢,愿与君上切磋!”

两马相交,铁枪碰撞的脆响在夜里炸开。嬴荡虽贵为君主,骑术却半点不含糊,枪招刚猛利落,直逼李敢面门。李敢起初还顾及君臣之别,出枪留三分力,可见嬴荡招招紧逼,便也放开了手脚。十几个回合下来,嬴荡看准一个破绽,枪杆一挑,竟将李敢的铁枪打落在地。

“好!”嬴荡勒住马,笑着扔给李敢一袋黄金,“明日起,你升为千夫长,专练骑兵冲刺!”

李敢跪地谢恩时,校场上的欢呼声响彻夜空。嬴荡勒马四顾,月光洒在他年轻的脸上,满是意气风发:“诸位记住,本王要的不是只会扎木桩的士兵,是能破函谷、定中原的锐士!三个月后,本王要在此检阅十万大军,若有谁练不出真本事,休怪本王军法无情!”

直到子夜,嬴荡才带着一身汗水回到咸阳宫。刚进殿门,便见一个身着素色锦袍的老者候在案前,须发皆白,正是上卿公孙衍。

“君上深夜去军营,可有妥当?”公孙衍躬身行礼,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惠文王刚下葬,君上需保重龙体,不可过于操劳。”

嬴荡擦了擦额角的汗,随手将玄甲扔给内侍,坐到案前:“公叔是担心我扰了父亲的安宁?”他拿起案上的扩军奏疏,推到公孙衍面前,“可父亲临终前,也盼着秦国能东出函谷。如今秦国兵强马壮,若不趁此时机进取,难道要等六国再结合纵,堵死我们的路?”

公孙衍拿起奏疏,眉头渐渐皱起。他随惠文王多年,深知合纵联盟的韧性——当年苏秦凭一张嘴能让六国抗秦,如今若秦国贸然东进,难保不会再让列国抱团。“君上,东出之事需从长计议,”他放下奏疏,语气恳切,“惠文王时期,我们用连横之术瓦解合纵,靠的是‘柔’;如今君上欲用‘刚’,可秦军虽强,却也经不起六国车轮战。不如先稳住魏、韩,再图进取……”

“公叔还是太保守了。”嬴荡打断他,指尖敲着案面,“魏、韩本就依附秦国,若我们一味示好,反让他们觉得秦国怕了合纵。本王要的,是让六国知道,秦国想打谁,就打谁!”

公孙衍还想再劝,却见嬴荡已起身:“公叔先回去吧,扩军的事,本王已让甘茂去办了。明日朝会,本王会正式下令。”

看着嬴荡决绝的背影,公孙衍站在殿内,良久未动。窗外的秋风卷着落叶飘进来,落在他的袍角,像极了他此刻沉甸甸的心事。

二、朝堂换血

次日朝会,咸阳宫的殿内气氛格外紧张。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都落在御座上的嬴荡身上——这位新君继位不过十日,却已显露出与惠文王截然不同的锋芒。

嬴荡扫过殿内,目光在几位老臣脸上停了停——那是惠文王时期的旧臣,多是主张“守成”的保守派。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掷地有声:“今日召诸位前来,有三件事宣布。”

“其一,扩军。”他抬手示意甘茂出列,“命甘茂为客卿,主持扩军事宜,三个月内募精骑五万、锐步三万,所需粮草、甲胄,由向寿负责调度,不得有误。”

甘茂与向寿连忙出列领命。甘茂早年曾随张仪学习,深谙东出之策;向寿是宣太后的族人,办事干练,两人都是嬴荡暗中观察许久的人选。

殿内的老臣们却炸开了锅。右丞相樗里疾率先出列,躬身道:“君上,扩军需耗费粮草百万石,如今巴蜀刚定,关中粮库尚未充盈,若贸然扩军,恐引发民怨啊!”

“民怨?”嬴荡冷笑一声,“本王让百姓免于六国战火,就是最大的安抚。若等六国打过来,百姓连命都保不住,何谈粮米?”他看向向寿,“向寿,你来说说,粮库的情况。”

向寿上前一步,朗声道:“回君上,巴蜀经公子嬴稷治理,今年丰收,可运关中粮五十万石;河西之地去年开垦新田,可增粮三十万石。再加上咸阳粮库储备,足以支撑扩军所需,且不会向百姓加征赋税。”

樗里疾还想再说,却被嬴荡抬手止住:“此事已定,不必再议。”他转向第二件事,“其二,任官。免去老司徒、老司空之职,由甘茂举荐的公孙显、向寿举荐的魏章接任。”

这话说出口,殿内顿时鸦雀无声。老司徒与老司空都是随惠文王打天下的老臣,如今被骤然免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新君是要彻底换上自己的人。

公孙衍站在列中,脸色愈发凝重。他知道嬴荡要加强皇权,却没想到动作如此之快。待嬴荡宣布第三件事——“三个月后检阅大军,届时将商议东出宜阳之事”时,他终于忍不住出列:“君上,宜阳乃韩国重镇,若贸然进攻,恐引发韩、魏、赵三国联手。当年惠文王攻打赵国河西,也是先断其粮道,再行决战,从未贸然出兵。还请君上三思!”

“公叔又提惠文王?”嬴荡的脸色沉了下来,“父亲的法子,适合当年的秦国;如今的秦国,不需要再等!”他看向殿内百官,“谁再敢阻东出之事,以抗旨论处!”

公孙衍看着嬴荡眼底的决绝,心一点点沉下去。他忽然明白,眼前的新君,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他辅佐的太子,而是一个有着自己主张、且绝不会妥协的君主。他张了张嘴,想说的话堵在喉咙里,最终只化作一声叹息,躬身退回列中。

朝会散去后,公孙衍独自走在宫道上。秋风卷着落叶,打在他的肩上,像极了当年惠文王去世时的场景。那时他还想着,要辅佐新君完成惠文王未竟的大业,可如今才发现,新君的“大业”,与他设想的,早已背道而驰。

“公叔留步。”身后传来脚步声,是甘茂。

公孙衍转过身,看着这位新晋的客卿,语气平淡:“甘客卿有何事?”

“公叔是为朝会上的事忧心吧?”甘茂走近,拱手道,“君上年轻气盛,急于东出,难免有些操之过急。但公叔也该明白,秦国若想统一天下,终究要迈出这一步。”

“我不是反对东出,”公孙衍摇头,眼神里满是疲惫,“我是怕步子太急,摔了跟头。当年苏秦合纵,六国联军压境,秦国花了十年才缓过来。如今若再逼得六国联手,秦国这几年的基业,怕是要毁于一旦。”

甘茂沉默片刻,道:“公叔的顾虑,我会禀明君上。但君上心意已决,公叔若一味阻拦,恐伤了君臣情分。”

公孙衍望着远处的宫墙,良久才道:“我随惠文王二十余年,所求不过是秦国安稳。若君上的路是对的,我便是辞官归隐,也甘之如饴。”

三、军营同袍

接下来的三个月,嬴荡几乎把军营当成了自己的寝宫。每日天不亮,他便带着甘茂、向寿去西郊军营,与士兵一同操练:练骑术时,他亲自示范冲刺技巧;练步兵时,他拿着铁盾与士兵对练;就连士兵们吃的粟米饼,他也拿起就啃,从不挑拣。

这日午后,嬴荡正在校场看骑兵演练冲刺,忽然见一个士兵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苍白。他快步走过去,见那士兵额角渗着冷汗,便俯身问道:“怎么了?是伤着了还是病了?”

士兵见是君上,连忙想起身行礼,却被嬴荡按住:“别动,快叫军医来。”

军医赶来诊治,说是因连日操练,再加上吃了凉食,得了肠痈。嬴荡皱着眉,让护卫把士兵抬到营帐休息,又亲自去伙房,让厨子煮了热粥。

“君上,这等事让下人去做就好。”向寿跟在后面,有些不解。

“下人去做,和本王去做,不一样。”嬴荡端着热粥,走进营帐,见士兵正躺在床上呻吟,便把粥递过去,“趁热喝了,好好休息。”

士兵接过粥,眼泪差点掉下来。他从军三年,从未想过国君会亲自为他端粥。“君上……末将……”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好好养伤,”嬴荡拍了拍他的肩,“等你好了,还要随本王东出函谷呢。”

走出营帐时,甘茂正站在帐外,见他出来,拱手道:“君上如此待士兵,将士们必死心塌地追随。”

嬴荡笑了笑,看向校场上正在操练的大军:“秦军的将士,都是秦国的骨血。本王待他们好,他们才会为秦国拼命。”他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公孙衍那边,最近可有动静?”

甘茂顿了顿,道:“公叔近日很少上朝,听说在家整理惠文王时期的奏疏,似有归隐之意。”

嬴荡的脚步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复杂。他知道公孙衍是忠臣,也念及他辅佐惠文王的功劳,可两人的理念实在相差太远。“等检阅大军后,本王去见见他吧。”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检阅那日,西郊军营旌旗招展,十万大军列成方阵,甲胄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嬴荡骑着战马,从方阵前缓缓走过,将士们齐声高呼“君上万岁”,声音震得天地都在颤。

“甘茂,”嬴荡勒住马,看向身边的甘茂,“何时可攻宜阳?”

甘茂躬身道:“回君上,秦军已准备妥当,只需君上一声令下,便可出兵。”

嬴荡抬手,指向东方,声音洪亮:“好!三日之后,出兵宜阳!本王要让天下看看,秦人的刀锋,能到哪里!”

检阅结束后,嬴荡没有回宫,而是直接去了公孙衍的府邸。公孙衍的府邸很简朴,院里种着几棵老槐,与他上卿的身份有些不符。

“君上驾临,臣有失远迎。”公孙衍听闻消息,连忙出来迎接,身上穿的还是那件素色锦袍。

嬴荡走进正厅,见案上堆着满满的奏疏,都是惠文王时期的旧档。“公叔还在整理这些?”

“是啊,”公孙衍给嬴荡倒了杯茶,“这些都是惠文王的心血,不能丢。”他顿了顿,抬头看向嬴荡,“臣听说,君上三日之后,要出兵宜阳?”

嬴荡点头:“正是。公叔可有话说?”

公孙衍沉默片刻,道:“臣老了,跟不上君上的步子了。当年惠文王让臣辅佐君上,是希望臣能帮君上稳住秦国;可如今君上有自己的方略,臣的话,反倒成了阻碍。”他起身,从案上拿起一份奏疏,递到嬴荡面前,“这是臣的辞官奏疏,还请君上恩准。”

嬴荡看着奏疏上“辞官归隐”四个字,心里忽然有些不是滋味。他知道公孙衍是真心为秦国好,可他的路,必须往前走。“公叔,你随父亲多年,若你辞官,朝中怕是再无人能像你这般稳重。”

“君上有甘茂、向寿,他们年轻有为,比臣更适合辅佐君上。”公孙衍躬身,语气坚定,“臣只求君上记住,东出之路虽险,但万不可忘了‘稳’字。若有一日六国合纵,还需留一条退路。”

嬴荡看着公孙衍花白的须发,想起当年自己还是太子时,公孙衍教他读兵法、论天下的场景。他沉默良久,终于接过奏疏,道:“公叔既已决定,本王不拦你。惠文王待你不薄,本王也不会亏待你。赐你田宅千亩,就在你老家阴晋,安享晚年吧。”

公孙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泪光,躬身叩拜:“臣,谢君上恩典。”

嬴荡走出公孙衍府邸时,天色已暗。秋风卷着槐叶,落在他的肩上,他忽然想起公孙衍说的“退路”,心里竟有了一丝动摇。可转念一想,秦国东出的路,本就没有退路。他勒转马头,望向咸阳宫的方向,眼底的犹豫再次被坚定取代——三日之后,宜阳之战,只能胜,不能败。

四、东出序曲

出兵宜阳的前一日,咸阳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百姓们站在街道两旁,看着秦军将士列队出城,甲胄上的寒光映着他们的脸,有担忧,也有期待。

公孙衍站在人群的最后,看着远去的秦军大旗,眼底满是复杂。他明日就要离开咸阳,回阴晋养老,或许再也看不到秦军归来的场景。可他知道,这是秦国的选择,也是新君的选择。

“公叔。”身后传来声音,是甘茂。

公孙衍转过身,见甘茂骑着马,手里拿着一封信。“甘客卿这是……”

“君上让我给公叔带句话。”甘茂翻身下马,递过信,“君上说,若有一日秦国遇到危难,公叔若愿回来,咸阳宫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公孙衍接过信,指尖微微颤抖。他展开信,上面只有一句话:“公叔之心,本王知之;秦国之路,本王行之。”

看着这短短十四个字,公孙衍忽然老泪纵横。他躬身对着秦军远去的方向,深深一拜——这一拜,是为惠文王,也是为秦国,更是为那位年轻的君主。

三日后,宜阳城下。秦军大营的帅帐里,甘茂正与将领们商议攻城之策。嬴荡站在沙盘前,手指点着宜阳的城墙:“宜阳城墙坚固,韩军有五万守军,硬攻怕是要吃亏。”

“君上放心,”甘茂指着沙盘上的一条小河,“宜阳的水源全靠这条涧水,末将已派李敢率军截断涧水,不出三日,城内必缺水大乱。”

嬴荡点头,眼底闪过一丝赞许。他忽然想起公孙衍的话,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或许,他的路,真的没有走错。

而此时的阴晋,公孙衍正坐在自家的田埂上,看着远处的麦田。一个老农走过来,递给他一个粟米饼:“公孙先生,听说秦国出兵打韩国了?”

公孙衍接过饼,咬了一口,道:“是啊,要打宜阳。”

“能打赢吗?”老农有些担忧。

公孙衍望着东方,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满是平静:“会赢的。秦国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更敢闯。”

风从麦田里吹过,掀起一片金浪。公孙衍知道,宜阳之战只是开始,秦国东出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波折,或许会有牺牲,但终究会走向那个他与惠文王都曾期待过的未来——天下一统,四海归秦。

而咸阳宫的案上,嬴荡早已写下了新的诏令,待宜阳大捷的消息传回,便会昭告天下:“秦东出函谷,问鼎中原,自此始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