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36集:《惠文遗诏》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36集:《惠文遗诏》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咸阳秋深:惠文王遗诏

咸阳宫的深秋,总比城外来得更早些。宫墙内的古槐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子,枯黄的碎影被寒风卷着,贴在朱红的窗棂上,像极了染了霜的旧笺。偏殿里弥漫着浓重的苦药味,与鎏金铜炉里燃着的沉香混在一起,成了一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沉郁气息——这里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寝殿,这位执掌秦国二十七年的君主,已经在病榻上躺了三个月。

内侍监赵高轻手轻脚地推开殿门,寒风裹着几片落叶闯进来,他慌忙回身掩紧门,才垂首走到榻边。榻上的惠文王双眼半睁,脸色是久病后的蜡黄,连呼吸都带着微弱的喘息,唯有那双曾威慑列国的眼眸,偶尔闪过一丝清明,还能让人想起他当年任用张仪、破合纵、取巴蜀的英气。

“太子……还有公孙衍、魏冉,都到了?”惠文王的声音轻得像棉絮,每说一个字都要停顿片刻,手指微微抬起,赵高立刻上前托住他的手腕。

“回君上,太子殿下、公孙大夫、魏将军已在殿外候着半个时辰了。”赵高的声音压得极低,“太医说您今日精神好些,是否要传他们进来?”

惠文王缓缓点头,喉间发出一阵细碎的咳嗽,赵高急忙用锦帕接住,帕上竟染了一点暗红。惠文王却像没看见似的,只低声道:“传……让他们进来。”

殿门再次被推开,最先走进来的是太子嬴荡。他年方二十一,身材高大,肩宽背厚,走路时脚步沉得能踩出声响,与殿内的静谧格格不入。他走到榻前,见父亲这般模样,脸上的急切褪去几分,换上了一丝局促,拱手道:“儿臣参见父王。”

随后进来的是公孙衍与魏冉。公孙衍身着深青色朝服,须发已有些花白,他曾是合纵的发起者,后来归秦辅佐惠文王,此刻眉头紧蹙,眼神里满是忧色;魏冉则穿着黑色铠甲,甲片碰撞间发出轻响,他是宣太后芈八子的弟弟,也是秦军里崭露头角的将领,身姿挺拔,目光锐利,落在惠文王身上时,带着几分审视的郑重。

“君上。”两人同时躬身行礼,声音里都藏着压抑的沉重。

惠文王的目光扫过三人,停在嬴荡身上时,停留了最久。他看着这个性子急躁、却又带着秦国虎狼之气的儿子,嘴唇动了动:“嬴荡……过来。”

嬴荡连忙上前一步,单膝跪在榻边。惠文王抬起手,冰凉的指尖触到儿子温热的手臂,力道微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秦国……自孝公以来,行新法、强甲兵,才有今日的局面。你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坚守新法,不可有半分动摇。”

嬴荡用力点头,喉咙发紧:“儿臣记住了,父王。”

“公孙衍。”惠文王的目光转向老臣,“你随寡人多年,深知六国合纵之患。寡人去后,你要辅佐太子,继续用连横之术,瓦解列国联盟……莫让他们再拧成一股绳,挡我秦国东进之路。”

公孙衍躬身应道:“臣遵旨。君上放心,只要臣在,必不让合纵死灰复燃,必护秦国东进无虞。”他的声音有些沙哑,眼角微微泛红——他与惠文王相识二十余年,从敌对阵营到君臣相得,早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而是共担国运的知己。

惠文王又看向魏冉:“魏冉,你掌军多年,秦军的锐气……不能丢。日后太子若有征伐之事,你要尽心辅佐,确保我大秦将士……每一战都能扬威疆场。”

魏冉抬手按在铠甲的胸口,声音铿锵:“臣遵旨!秦军将士,唯君命是从,日后亦唯太子殿下马首是瞻,定不辱使命!”他的目光与嬴荡短暂相接,带着几分武将对新君的期许,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他知道这位太子好勇力,日后能否稳掌兵权,还需细细观察。

惠文王轻轻舒了口气,似乎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示意赵高取来早已备好的遗诏,那是一卷用朱砂写在竹简上的文书,边缘已经被他反复摩挲得有些毛糙。赵高双手捧着遗诏,递到嬴荡面前。

“此乃寡人遗诏,”惠文王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却又迅速弱下去,“太子嬴荡继位,是为秦武王。国事暂由公孙衍、魏冉辅佐,务必坚守新法,继续东进,完成秦国统一大业……”

嬴荡双手接过遗诏,竹简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他忽然觉得肩上的重量变得实实在在——那是整个秦国的国运,是从孝公到惠文王两代君主的心血。他用力咬了咬下唇,才没让眼泪掉下来:“儿臣定不辱父王之命,定让秦国早日一统天下!”

惠文王看着他,眼神里露出一丝欣慰,随即又染上几分担忧。他摆了摆手:“你们先退下吧……寡人,要单独见见嬴稷。”

公孙衍与魏冉对视一眼,躬身行礼后缓缓退出殿外。嬴荡还想说些什么,见父亲眼神疲惫,只好拱手道:“儿臣在殿外候着,父王保重。”

殿内再次安静下来,只剩下惠文王微弱的呼吸声。不多时,内侍引着公子嬴稷走了进来。嬴稷年方十七,身形清瘦,眉眼间带着几分文气,与兄长嬴荡的英武截然不同。他刚从蜀郡赶回咸阳,身上还带着旅途的风尘,见父亲病成这样,眼圈立刻红了。

“父王。”嬴稷走到榻边,声音带着哽咽。

惠文王看着这个最小的儿子,眼神柔和了许多。他示意赵高退下,殿内只剩下父子二人。“稷儿,你刚从蜀地回来,一路辛苦了。”

“儿臣不辛苦,”嬴稷连忙道,“儿臣听闻父王病重,日夜兼程赶回来,只盼父王能早日康复。”

惠文王轻轻摇了摇头,咳嗽了几声,才低声道:“寡人自己的身子,寡人清楚……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今日叫你进来,是有一事托付你。”

嬴稷跪在榻边,双手握住父亲的手:“父王请讲,儿臣万死不辞。”

“蜀地。”惠文王的声音里带着郑重,“你在蜀郡待了三年,该知道那里的重要性。蜀地有都江堰灌溉,沃野千里,每年能为秦国提供三分之一的粮食——那是秦国的粮仓,是我大秦东进的根基。”

嬴稷点头:“儿臣知道,蜀地安稳,秦国便无粮草之忧。”

“你明白就好。”惠文王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儿子的手背,“你兄长嬴荡,性子急躁,好勇力,继位后定会急于东进,朝堂之上,怕是会有纷争。你性子沉稳,且熟悉蜀地,寡人希望你……继续回蜀郡治理,守住那片粮仓。”

嬴稷一怔:“父王,儿臣想留在咸阳,侍奉父王,辅佐兄长……”

“不可。”惠文王打断他,眼神变得锐利,“咸阳乃权力中枢,你若留下,难免卷入纷争。蜀地远离朝堂,既是让你避祸,也是让你为秦国守住根基。你记住,守住蜀地,比在咸阳当个闲散公子,对秦国更有用。”

他顿了顿,又放缓了语气:“待日后秦国一统天下,你再回来,看看父王和你兄长打下的江山。那时,你便会明白,今日的托付,有多重要。”

嬴稷看着父亲眼中的期许与担忧,鼻子一酸,泪水终于落了下来:“儿臣遵旨,定用心治理蜀地,守住秦国的粮仓,不负父王所望。”

惠文王露出一丝笑容,抬手擦去儿子的眼泪:“好孩子……去吧,早些回蜀地,莫让寡人担心。”

嬴稷重重磕头,起身时脚步有些踉跄,他回头看了一眼病榻上的父亲,见父亲已经闭上了眼睛,才咬着牙退出殿外。

殿内再次陷入寂静,惠文王躺在榻上,呼吸越来越微弱。他的脑海里闪过许多画面:年轻时与商鞅新法的支持者争辩,任用张仪瓦解六国合纵,派司马错攻占巴蜀,与惠施在徐州会盟……二十七年的君主生涯,像一场漫长的征战,如今,他终于可以停下了。

他似乎看到了孝公向他走来,笑着说:“驷儿,你做得好,没辜负为父的期望。”他想伸手去握,却再也没有力气。

深秋的寒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动了榻边的遗诏,竹简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咸阳宫的钟鼓,在黄昏时分响起,低沉的声音传遍了整个都城——那是君主驾崩的信号。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秦国。咸阳城内,百姓们自发地停下手中的活计,涌上街头,朝着咸阳宫的方向跪拜。有的老人拄着拐杖,眼泪顺着皱纹流下;有的妇人抱着孩子,低声啜泣;连街边的商贩,也收起了摊位,默默垂首。

“惠文王走了……”

“君上在位二十七年,咱们秦国才变得这么强啊!”

“当年我家旱灾,若不是蜀地的粮食运过来,咱们早就饿死了……”

百姓们的议论声里满是悲痛,有人自发地在街头摆上祭品,点燃香烛;有的人家在门上挂起白幡,连孩童都知道,那个让秦国变强的君主,永远地离开了。

三日后,惠文王的葬礼在咸阳城外的毕原举行。太子嬴荡身着孝服,率领文武百官送葬,百姓们从咸阳城一直排到毕原,哭声震天。公孙衍扶着灵柩,白发在寒风中飘动,他看着路边跪拜的百姓,想起惠文王生前的嘱托,眼眶再次湿润——这位君主,用二十七年的时间,让秦国从一个西部强国,变成了足以撼动天下的霸主,他赢得的,不仅是列国的敬畏,更是百姓的真心。

惠文王的陵墓依山而建,墓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他的功绩:“孝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坚守商君之法,任贤使能,连横破纵,拓土千里,取巴蜀,定河西,强秦之基,自此始固。”

葬礼结束后,嬴荡在咸阳宫举行登基大典,是为秦武王。他站在朝堂之上,看着阶下的文武百官,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街头百姓的哀悼,握紧了手中的遗诏。公孙衍与魏冉站在百官之首,两人目光交汇,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郑重——他们要辅佐这位新君,完成惠文王未竟的大业,让秦国的旗帜,早日插遍天下。

而远在蜀郡的嬴稷,得知父亲驾崩的消息后,在都江堰边设了灵堂,率领蜀地百姓祭拜。他站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灌溉着万亩良田,想起父亲的嘱托,握紧了拳头。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比兄长轻——守住这片粮仓,就是守住秦国东进的希望,守住父亲和无数秦国人的梦想。

咸阳的深秋依旧寒冷,但秦国的国运,却像都江堰的江水,在历经君主更迭后,依旧朝着一统天下的方向,滚滚向前。惠文王虽然逝去,但他留下的新法、他开拓的疆土、他凝聚的民心,早已成了秦国最坚固的根基,支撑着这个国家,在战国的风云中,一步步走向巅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