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34集:《义渠归降》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34集:《义渠归降》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一、洮水惊尘

暮春的洮水畔,晨雾还没散尽,临洮堡的土坯墙上已爬满了嫩绿色的草芽。赵伯背着半篓刚拾的柴薪,脚步蹒跚地往堡里走,怀里揣着给小孙子留的两块烤粟饼——那是昨日里秦军斥候路过时,见他孙儿面黄肌瘦,塞过来的口粮。

临洮堡是秦国北境最靠西的一处边堡,墙是夯土垒的,最高处不过两丈,城门是两根裹了铁皮的榆木柱。堡里拢共百十来户人家,多是世代在此耕种放牧的秦民,也有几家从义渠逃来的流民。往年这时候,洮水边上该是牛羊满坡,妇女们在河边洗衣,孩童追着蝴蝶跑,可自打去年秦军主力东调去跟齐赵厮杀,这北境的天,就变了。

“赵伯,快些!你家虎子还在堡门口等你呢!”堡墙上的哨兵扯着嗓子喊,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

赵伯抬头,果然看见小孙子虎子正扒着城门缝往外瞅,小小的身子裹在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袄里。他加快脚步,刚要开口唤,就听见远处的草原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是秦军骑兵那种整齐的“嗒嗒”声,而是散乱的、带着呼啸的马蹄响,像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

“不好!是义渠人!”堡墙上的哨兵猛地抽出腰间的铜剑,敲响了堡角的警钟。“当——当——当——”沉闷的钟声瞬间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堡里的人纷纷抄起家伙,男人往城墙上跑,女人则拉着孩子往地窖里躲。

赵伯一把抱起虎子,转身就往家里冲。可已经晚了,十几骑穿着皮甲、头扎红缨的义渠骑兵已经冲到了堡门前,他们手里的弯刀在晨光下闪着冷光,嘴里喊着秦民听不懂的义渠语,一鞭子抽在城门上,震得榆木柱嗡嗡作响。

“开门!不然烧了你们的堡子!”为首的义渠骑士用生硬的秦语吼道,手里拎着一只刚从附近牧户那里抢来的羊,羊脖子上的血还在往下滴。

城墙上的秦民手里只有简陋的木矛和石斧,哪里是这些常年在草原上骑马射箭的义渠人的对手。眼看义渠骑兵就要撞开城门,赵伯怀里的虎子突然哭了起来:“爷爷,他们抢了王阿婆家的牛!还把王阿公打倒了!”

赵伯顺着虎子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不远处的田埂上,王阿公倒在地上,嘴角淌着血,他家的黄牛被两个义渠人拽着缰绳,正往草原的方向走。一股怒火涌上赵伯的心头,他放下虎子,抄起墙角的一根扁担就要冲出去,却被身边的邻居死死拉住:“赵伯,别去!咱们打不过他们!”

就在这时,义渠骑兵已经撞开了城门,冲了进来。他们翻进民房,把能拿的粮食、布匹都往马背上扔,遇到反抗的秦民,抬手就是一刀。赵伯眼睁睁看着一个义渠人把他家灶台上的陶罐摔在地上,里面的粟米撒了一地,又看着那人一把抓过虎子怀里的烤粟饼,塞进嘴里嚼了起来。

“住手!”赵伯红着眼眶嘶吼,却被那义渠人一脚踹倒在地。他趴在地上,看着义渠骑兵在堡里肆虐,听着女人的哭声和孩子的尖叫声,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他想起十年前,也是这样一群义渠人,杀了他的儿子和儿媳,若不是当时秦军赶来,他和虎子早就没了性命。如今秦军主力不在,这些义渠人,又回来了。

半个时辰后,义渠骑兵满载着抢掠来的财物,呼啸着离开了临洮堡。留下的,是被烧毁的民房、散落的尸体,还有一群惊魂未定、无家可归的秦民。赵伯抱着哭累了的虎子,站在自家被烧毁的屋前,看着远处草原上渐渐消失的义渠骑兵身影,眼里满是绝望。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二、咸阳议策

咸阳宫的东宫偏殿里,檀香袅袅,竹简堆积如山。太子嬴荡正站在一幅巨大的秦国舆图前,眉头紧锁。舆图上,东边的齐赵边境用红色墨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军阵符号,那是秦军主力与齐赵联军对峙的前线;而北边的义渠之地,则用黑色墨笔圈出了几处,旁边写着“三月初七,袭临洮堡”“三月十五,掠北地牧场”“三月廿一,掳走边民百余人”——这是近一个月来,北境送来的急报。

“太子,东边的战报刚到,蒙骜将军率军在河东击败了赵军的先锋部队,暂时稳住了战线。”内侍捧着一卷竹简,轻声说道。

嬴荡接过竹简,匆匆扫了几眼,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他把竹简扔在案上,指着舆图上的北境,对殿内的大臣说:“东边稳住了,可北边呢?义渠人一个月内三次袭扰,杀我边民,抢我粮草,简直是欺我秦国无人!”

殿内的大臣们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如今秦军主力大多在东边,北境只有少量驻军,根本无力抵挡义渠人的袭扰。若要调兵北上,又怕东边的齐赵联军趁机进攻,到时候首尾不能相顾,麻烦就大了。

“诸位大人,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对策吗?”嬴荡的声音越来越沉,语气里带着几分焦躁。他今年刚满二十,性格刚猛,自小跟着秦军将领习武,最见不得这种被人欺负的场面。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青色朝服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拱手道:“太子息怒,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嬴荡抬头一看,是上卿公孙衍。公孙衍早年曾在魏国为官,后来投奔秦国,因足智多谋,深得惠文王信任,如今是朝中少有的能统筹全局的大臣。他连忙说道:“公孙上卿有话但说无妨。”

公孙衍走到舆图前,指着义渠之地,缓缓说道:“义渠乃北境蛮族,世代游牧,反复无常。早年我军曾数次击败他们,迫使他们称臣,可一旦我军主力东调,他们便趁机作乱。此等部落,若不彻底降服,必为后患。”

他顿了顿,又道:“如今蒙骜将军在东边稳住了战线,齐赵联军短期内不敢贸然进攻。而我军主力虽未完全回师,但蒙恬将军麾下的两万锐士已从河东回撤,驻守在泾水河畔,随时可以北上。臣以为,这正是平定义渠的良机。”

“蒙恬?”嬴荡眼睛一亮。他对蒙恬很熟悉,蒙恬出身将门,其父蒙武是秦国名将,蒙恬自幼熟读兵书,又擅长治军,去年在攻打赵国晋阳的战役中,曾以五千兵力击败赵军两万,是秦军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

“正是蒙恬将军。”公孙衍点头道,“蒙恬将军不仅勇猛善战,更懂得恩威并施。义渠人虽凶悍,但也畏惧我秦军的实力。若派蒙恬率军北上,先以大军压境,再晓以利害,或可迫使义渠归降,一劳永逸地解决北境之患。”

嬴荡低头沉思了片刻,又看向殿内的其他大臣:“诸位以为公孙上卿所言如何?”

“臣以为可行。”廷尉李斯站出来说道,“义渠屡犯我境,若不惩戒,恐其他蛮族效仿,到时候北境永无宁日。蒙恬将军有勇有谋,定能胜任此任。”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认为公孙衍的提议可行。嬴荡见众人都同意,便不再犹豫,猛地一拍案:“好!就依公孙上卿所言!传孤的命令,命蒙恬将军即刻率军两万,北上平定义渠!若义渠归降,可保其部落延续;若敢顽抗,便踏平其王庭,让他们知道我秦国的厉害!”

“喏!”内侍高声应道,转身就要去传旨。

“等等。”公孙衍叫住内侍,对嬴荡说道,“太子,臣还有一事。惠文王陛下近日龙体欠安,此事还需上奏陛下,请陛下圣裁。”

嬴荡这才想起,父亲惠文王已经病了一个多月,朝政大多由他代理,但如此重大的军事决策,还是得请示父亲。他点了点头:“好,孤这就去甘泉宫向父王禀报。”

甘泉宫的寝殿里,惠文王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气息微弱。他听嬴荡说完北境的情况和公孙衍的提议后,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说道:“公孙衍……有远见……蒙恬……是良将……准了……”

他顿了顿,又道:“告诉蒙恬……务必……彻底降服义渠……设郡治理……让北境……永无战乱……”

嬴荡握着父亲的手,用力点头:“父王放心,儿臣一定转告蒙恬将军,不负父王所托。”

离开甘泉宫后,嬴荡立刻让人拟好圣旨,快马送往泾水河畔的蒙恬军营。他站在宫门前,望着北方的天空,心里暗暗发誓:这一次,一定要彻底解决义渠之患,让北境的百姓,再也不用遭受战火之苦。

三、泾水点兵

泾水河畔的秦军大营,旌旗猎猎,甲胄鲜明。两万秦军将士列成整齐的方阵,手持长矛,腰挎铜剑,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的高台。高台上,蒙恬身着黑色铠甲,腰悬佩剑,面容冷峻。他刚接到太子嬴荡的圣旨,要他率军北上平定义渠。

“将士们!”蒙恬的声音洪亮,透过寒风传遍整个大营,“北境的义渠人,趁我军主力东调,袭扰我边堡,杀我边民,抢我粮草!临洮堡的百姓,家破人亡;北地的牧场,牛羊被掠!你们说,我们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不能!”两万将士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泾水的水面都泛起了涟漪。

蒙恬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道:“太子有令,命我等即刻北上,平定义渠!此次出征,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击退义渠人,而是要彻底降服他们,让北境从此再无战乱!若义渠归降,我们便善待其部众,赐其粮食铁器;若敢顽抗,便踏平他们的王庭,让他们永世不敢再犯我秦国边境!”

“踏平王庭!永世不敢!”将士们再次呐喊,士气高涨。

蒙恬抬手示意将士们安静,继续说道:“此次北上,路途遥远,北境气候恶劣,粮草运输不易。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奋勇作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蒙恬在此立誓,定要平定义渠,还北境百姓一个安宁!若不能完成使命,愿提头来见太子,见陛下!”

说完,蒙恬拔出腰间的佩剑,指向北方:“出发!”

“喏!”将士们齐声应道,转身跟着蒙恬,朝着北方进发。

秦军的行军队伍,像一条黑色的巨龙,在泾水河畔的平原上缓缓移动。蒙恬骑在一匹黑色的战马上,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时不时勒住马,回头查看队伍的行进情况,确保没有一个士兵掉队。

行军途中,蒙恬让人把北境的地图铺在马背上,仔细研究。他知道,义渠人的王庭在庆阳一带,那里地处草原与山地的交界处,易守难攻。义渠人擅长骑兵作战,机动性强,若是硬碰硬,秦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草原上未必能占到便宜。而且,义渠人反复无常,若是只是简单地击败他们,用不了多久,他们还会卷土重来。

“将军,前面就是北地郡的治所义渠县了,我们是否在此休整一日,补充粮草?”副将赵奢来到蒙恬身边,拱手问道。

蒙恬抬头看了看天色,已经是黄昏时分,夕阳把草原染成了金黄色。他点了点头:“好,就在义渠县休整一日。你派人去通知县令,让他准备好粮草和饮水,同时,打探一下义渠人的最新动向。”

“喏!”赵奢应道,转身去安排了。

义渠县是秦国北境的一个大县,这里的百姓大多是秦民,也有不少义渠人在此定居。蒙恬率军抵达义渠县时,县令早已带着官吏和百姓在城门口迎接。

“蒙恬将军,辛苦您了!”县令拱手道,“粮草和饮水已经准备好了,将士们可以先到城外的营地休息。”

蒙恬点了点头,跟着县令走进城里。他没有先去县衙休息,而是直接去了城墙上。站在城墙上,蒙恬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草原。草原上,隐约能看到几匹义渠人的骑兵在游荡,像是在打探消息。

“将军,最近义渠人的活动很频繁,经常在县城附近游荡,还抢了我们好几批运往边堡的粮草。”县令站在蒙恬身边,忧心忡忡地说道。

蒙恬皱了皱眉,问道:“义渠君现在在哪里?他最近有什么动向?”

“义渠君应该还在庆阳的王庭里。”县令回答道,“听说他最近召集了各个部落的首领,好像在商议要不要继续袭扰我们秦国的边境。不过,义渠内部也有分歧,有些首领担心我们秦军主力回师,不敢再跟我们作对。”

蒙恬听了,心里有了主意。他对县令说:“你派人去庆阳,给义渠君送一封我的书信,告诉他,我蒙恬已经率军北上,若是他识时务,归降秦国,我可以保他部落延续,还会奏请陛下,赏赐他粮食和铁器;若是他执迷不悟,继续顽抗,我秦军必踏平他的王庭,到时候,他后悔都来不及。”

“将军,这样有用吗?”县令有些担心,“义渠君为人傲慢,之前我们也派过使者劝降,可他根本不听。”

“这次不一样。”蒙恬自信地说道,“以前我们秦军主力在东边,他以为我们无力北顾,所以敢嚣张。如今我率军两万北上,大军压境,他心里肯定会动摇。而且,我听说他之前跟我们秦军交手,吃了不少亏,他心里其实是畏惧我们秦军的。这封书信,就是要让他知道,归降是他唯一的出路。”

县令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安排使者。”

当晚,蒙恬在义渠县的县衙里,亲笔写下了给义渠君的书信。他在信中,既陈述了归降的好处,也点明了顽抗的后果,语气威严,却又不失分寸。写完后,他让人把书信交给使者,叮嘱道:“你见到义渠君后,一定要把信中的内容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让他好好考虑。若是他有什么回应,立刻回来禀报。”

使者接过书信,躬身道:“小人遵命。”

看着使者离去的背影,蒙恬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夜空。他知道,这封书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但他有信心,这一次,他一定能彻底降服义渠,还北境一个安宁。

四、义渠心摇

庆阳的义渠王庭,是一座用石头和泥土垒成的大帐,帐外插着十几面绘有狼头图案的旗帜,那是义渠部落的图腾。义渠君坐在帐内的虎皮王座上,手里端着一碗马奶酒,眉头紧锁。他刚听完从临洮堡回来的骑兵汇报,得知蒙恬已经率军北上,抵达了义渠县。

“蒙恬……他真的来了?”义渠君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今年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他当了三十年的义渠君,跟秦国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深知秦军的厉害。十年前,秦军曾在洛水河畔大败义渠军,杀了他的长子,还迫使他向秦国称臣。若不是去年秦军主力东调,他也不敢再次袭扰秦国的边境。

“君上,千真万确。”去临洮堡的骑兵跪在地上,恭敬地说道,“蒙恬率军两万,已经到了义渠县,还派了使者来,说是要给君上送一封信。”

“使者呢?”义渠君问道。

“就在帐外等着。”

“让他进来。”

很快,秦国的使者就走进了大帐。他手里捧着一封书信,走到义渠君面前,躬身道:“秦国上卿蒙恬将军,致义军渠君。”

义渠君接过书信,打开一看,上面的秦字工工整整,内容却让他心里一沉。信中说,若他归降秦国,可保部落延续,还能获得秦国赏赐的粮食和铁器;若继续顽抗,秦军必踏平义渠,玉石俱焚。

“蒙恬这是在威胁我!”义渠君把书信扔在地上,怒声说道,“他以为率军北上,就能让我义渠归降吗?我义渠人世代在草原上生活,何曾怕过谁!”

帐内的义渠长老们纷纷附和:“君上说得对!我们义渠人不怕秦军!跟他们拼了!”

“就是!我们抢了他们那么多粮草和财物,就算归降,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们的!”

只有一个名叫巴图的长老没有说话。巴图是义渠的第一猛将,曾多次率军与秦军作战,深知秦军的实力。他看着义渠君,犹豫了片刻,还是开口道:“君上,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蒙恬率军两万,都是秦军的精锐,我们义渠虽然有三万骑兵,但装备不如秦军,若是真的打起来,我们未必能赢。”

“巴图!你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个长老反驳道,“我们义渠骑兵在草原上作战,机动性比秦军强,只要我们采取游击战术,袭扰他们的粮道,用不了多久,秦军就会不战自退!”

“没错!”另一个长老也说道,“去年秦军主力东调,我们不就是用这种方法,抢了他们不少粮草吗?这次也一样!”

巴图摇了摇头:“去年秦军主力在东边,北境只有少量驻军,我们才能得手。可这次不一样,蒙恬是秦军的名将,他肯定会防备我们袭扰粮道。而且,秦军这次带来了不少强弩,我们的骑兵在强弩面前,根本没有优势。”

义渠君看着巴图,心里也有些动摇。他想起十年前,秦军的强弩像雨点一样射向义渠骑兵,他的长子就是被秦军的弩箭射死的。那一幕,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君上,不如我们先派一支先锋部队,去试探一下秦军的虚实?”巴图提议道,“若是秦军实力真的很强,我们再考虑归降也不迟;若是秦军不过如此,我们再跟他们决战也不晚。”

义渠君想了想,觉得巴图的提议有道理。他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巴图,你率领五千骑兵,去义渠县附近试探一下秦军的虚实。记住,不要跟秦军硬拼,只要摸清他们的实力就好。”

“喏!”巴图躬身应道,转身就要去准备。

“等等。”义渠君叫住巴图,“若是秦军真的很强,你就先退回来,不要白白送死。”

巴图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义渠君是担心他的安危。他心里一暖,拱手道:“君上放心,臣一定会小心行事。”

看着巴图离去的背影,义渠君又拿起地上的书信,仔细看了一遍。他知道,蒙恬说的是实话,归降秦国,或许是义渠唯一的出路。可他心里又不甘心,他当了三十年的义渠君,一直想让义渠成为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如今却要向秦国归降,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君上,我们真的要归降秦国吗?”一个长老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甘。

义渠君叹了口气,没有说话。他走到帐外,望着远处的草原。草原上,夕阳正在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了一片血红。他不知道,这片草原,未来会属于谁;他也不知道,义渠部落的未来,会是怎样。

五、先锋折戟

义渠县外的秦军大营,戒备森严。蒙恬站在营门处的高台上,望着远处的草原。他已经接到斥候的禀报,说义渠君派了五千骑兵,正向义渠县赶来,看样子是想试探秦军的虚实。

“将军,义渠人的先锋部队已经到了十里外的草原上,正在安营扎寨。”赵奢来到蒙恬身边,拱手说道。

蒙恬点了点头:“知道了。你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做好战斗准备,把强弩都布置在营门两侧,再派五千步兵,在营外三里处设伏。记住,等义渠人的骑兵进入埋伏圈后,再下令进攻。”

“喏!”赵奢应道,转身去安排了。

蒙恬之所以要设伏,是因为他知道,义渠人的骑兵机动性强,若是在开阔的草原上作战,秦军的步兵很难追上他们。但若是设下埋伏,用强弩先射杀一部分骑兵,再用步兵包围他们,就能最大限度地消灭义渠人的有生力量。

黄昏时分,义渠人的骑兵来到了秦军大营外。巴图骑在马背上,看着眼前的秦军大营,心里暗暗吃惊。秦军的大营用木栅栏围着,栅栏外挖了深深的壕沟,营门两侧插满了旌旗,隐约能看到手持强弩的秦军士兵。大营的规模很大,看样子确实有两万兵力。

“将军,我们要不要进攻?”一个义渠骑兵问道。

巴图摇了摇头:“先不要急。蒙恬是名将,肯定会有防备。我们先派一小队骑兵,去试探一下他们的虚实。”

很快,一小队义渠骑兵朝着秦军大营冲了过去。他们手里拿着弯刀,嘴里喊着口号,看起来气势汹汹。可就在他们快要冲到秦军大营前时,营门两侧突然射出了密集的弩箭。“咻咻咻”的弩箭声不绝于耳,义渠骑兵纷纷中箭落马,剩下的骑兵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秦军的强弩果然厉害!”巴图心里暗道。他知道,若是硬攻秦军大营,肯定会损失惨重。他想了想,决定率军绕到秦军大营的后方,袭扰秦军的粮道。他不信,秦军能把所有的地方都防守得严严实实。

巴图率领五千骑兵,悄悄地绕到了秦军大营的后方。这里果然没有多少秦军士兵防守,只有几个斥候在巡逻。巴图心中一喜,下令道:“冲进去!烧了他们的粮草!”

义渠骑兵们欢呼着,朝着秦军的粮草营冲了过去。可就在他们快要冲到粮草营时,周围突然响起了号角声。紧接着,无数的秦军步兵从草丛里钻了出来,手里拿着长矛和盾牌,把义渠骑兵包围了起来。营门两侧的强弩也调转方向,朝着义渠骑兵射来。

“不好!是埋伏!”巴图大惊失色,连忙下令撤军。可已经晚了,秦军的弩箭像雨点一样射来,义渠骑兵纷纷中箭落马。秦军的步兵也拿着长矛,朝着义渠骑兵冲了过来。

巴图挥舞着弯刀,斩杀了几个冲上来的秦军士兵,想要突围出去。可秦军的步兵越来越多,把他团团包围了起来。他的战马也中了几箭,倒在地上,把他摔了下来。

“巴图将军,投降吧!”一个秦军将领喊道,“蒙恬将军说了,若是你归降,还能保你一条性命。”

巴图看着周围的秦军士兵,又看了看地上死去的义渠骑兵,心里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突围出去了。他叹了口气,扔掉手里的弯刀,说道:“我投降。”

秦军将领上前,把巴图绑了起来,押着他去见蒙恬。

蒙恬正在大营里等着消息,见到被押上来的巴图,他站起身,走到巴图面前,说道:“巴图将军,久仰大名。我知道你是义渠的猛将,若是你肯劝说义渠君归降,我可以奏请陛下,饶你不死,还让你继续担任义渠的将领。”

巴图抬起头,看着蒙恬,说道:“蒙恬将军,我承认,你们秦军很强大。但义渠君会不会归降,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可以给义渠君写一封信,劝说他归降,但他听不听,就看他自己的了。”

蒙恬点了点头:“好,我给你这个机会。你写信告诉他,若是他归降,我可以保他部落延续,还会赏赐他粮食和铁器;若是他执迷不悟,我就率军踏平他的王庭,到时候,他后悔都来不及。”

巴图点了点头,接过秦军士兵递过来的笔墨和竹简,开始写信。他在信中,详细描述了秦军的强大,还有自己被俘的经过,劝说义渠君归降秦国。写完后,他把信交给蒙恬,说道:“希望君上能听我的劝告。”

蒙恬接过信,看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让人把巴图带下去,好生看管,然后对赵奢说:“你派一个使者,把这封信送给义渠君。告诉他,若是他在三天内归降,我就放了巴图,还会善待他的部众;若是他超过三天还不归降,我就率军进攻庆阳,到时候,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喏!”赵奢应道,转身去安排了。

蒙恬走到帐外,望着远处的草原。他知道,这封信,应该能让义渠君彻底放弃抵抗了。他期待着,三天后,能看到义渠君亲自来秦军大营请降的场景。

六、王庭归降

庆阳的义渠王庭,气氛凝重。义渠君坐在虎皮王座上,手里拿着巴图写来的信,脸色苍白。信中说,秦军实力强大,巴图已经被俘,若是义渠君不归降,秦军就会进攻庆阳,踏平义渠王庭。

“君上,巴图将军都被俘了,我们还是归降吧!”一个长老哭着说道,“秦军太强大了,我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若是再顽抗下去,我们义渠部落就真的要灭亡了。”

“是啊,君上!”另一个长老也说道,“归降秦国,至少还能保住部落的延续,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在这片草原上生活。若是跟秦军决战,我们肯定会全军覆没的。”

义渠君看着帐内的长老们,大多都面带恐惧,想要归降。他知道,大势已去。巴图是义渠最勇猛的将领,连他都被俘了,其他的义渠骑兵,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若是再顽抗下去,只会让更多的义渠人死去,义渠部落,也会彻底灭亡。

“罢了……罢了……”义渠君叹了口气,泪水从眼角滑落,“我义渠部落,世代在草原上生活,没想到今天,却要归降秦国……”

他站起身,对帐内的长老们说:“传我的命令,准备好降表和礼物,我亲自去秦军大营请降。”

“君上!”长老们都跪了下来,泪水涟涟。他们知道,义渠君做出这个决定,心里有多痛苦。

义渠君摆了摆手,说道:“不用劝我了。这是唯一能保住义渠部落的办法。我们不能让义渠的子孙后代,都死在秦军的刀下。”

第二天一早,义渠君带着降表和礼物,还有十几个长老,骑着马,朝着秦军大营的方向走去。他们没有带一兵一卒,以示归降的诚意。

秦军大营外,蒙恬已经接到了斥候的禀报,知道义渠君亲自来请降了。他下令打开营门,率领众将领,在营门处迎接义渠君。

义渠君看到蒙恬,翻身下马,手里捧着降表,走到蒙恬面前,躬身道:“义渠君,愿率义渠部落,归降秦国。从此,义渠部落,听凭秦国调遣,永不反叛。”

蒙恬接过降表,看了一眼,然后对义渠君说:“义渠君,你能识时务,归降秦国,是明智之举。我蒙恬在此承诺,定会奏请陛下,保你义渠部落延续,还会赏赐你粮食和铁器,让你的部众,能在这片草原上安居乐业。”

说完,蒙恬让人把巴图带了过来,对义渠君说:“巴图将军是个猛将,我已经答应他,若是你归降,就放他回来。现在,我把他还给你。”

巴图看到义渠君,激动地跪了下来:“君上!”

义渠君扶起巴图,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巴图,让你受苦了。”

蒙恬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有些感慨。他对义渠君说:“义渠君,你先在营中休息,我这就写奏折,快马送往咸阳,奏请陛下定夺。”

“多谢蒙恬将军。”义渠君躬身道。

蒙恬的奏折很快就送到了咸阳。惠文王躺在病榻上,看到奏折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让人拟好圣旨,下令在义渠故地设置北地郡,任命官吏治理,同时赏赐义渠君粮食五千石、铁器两百件,让他继续统领义渠部落,归北地郡管辖。

圣旨送到秦军大营后,蒙恬立刻让人把圣旨宣读给义渠君听。义渠君听后,感激涕零,再次向蒙恬躬身道谢:“多谢陛下恩典!多谢蒙恬将军!我义渠部落,定会永远忠于秦国,永不反叛!”

蒙恬点了点头:“义渠君,你放心。只要你们忠于秦国,陛下和太子,都会善待你们的。”

随后,蒙恬率军进入庆阳,接管了义渠的王庭。他按照惠文王的旨意,在义渠故地设置了北地郡,任命了郡守和县令,推行秦国的法律和制度。同时,他还让人把秦国的粮食和铁器,送到了义渠部落的各个营地,让义渠的部众,都能分到粮食和铁器。

义渠的部众们,看到秦国不仅没有伤害他们,还赏赐他们粮食和铁器,都非常感激。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忠于秦国,永远不再反叛。

七、北境安澜

数月后,北地郡的治理已经步入正轨。郡守和县令们都是从秦国挑选来的贤能官吏,他们在义渠故地推行秦国的农耕技术,教义渠人种植粟米和小麦;同时,他们还在各地设立了集市,让秦民和义渠人可以互通有无,促进了两地的经济交流。

临洮堡的赵伯,终于盼到了好消息。秦军平定义渠后,不仅把之前被义渠人掳走的边民都救了回来,还赏赐了边民们不少粮食和种子。赵伯的小孙子虎子,也终于回到了他的身边。

这一天,赵伯带着虎子,来到洮水边上。洮水边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妇女们在河边洗衣,孩童们在河边追逐嬉戏,远处的草原上,牛羊满坡,秦民和义渠人一起放牧,有说有笑。

“爷爷,你看!是秦军的叔叔!”虎子指着远处的一队秦军骑兵,兴奋地喊道。

赵伯顺着虎子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一队秦军骑兵正在草原上巡逻,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光,脸上带着笑容,时不时地和草原上的牧民打招呼。

“是啊,是秦军的叔叔。”赵伯笑着说道,“有他们在,我们北境的百姓,再也不用害怕义渠人了。”

虎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拉着赵伯的手,说道:“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当秦军,保护北境的百姓!”

赵伯摸了摸虎子的头,眼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虎子的愿望,一定会实现。有秦军在,有秦国在,北境的百姓,再也不用遭受战火之苦,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蒙恬站在庆阳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的草原。草原上,风吹草动,牛羊成群,秦民和义渠人和谐相处,一派繁荣景象。他想起了数月前,自己率军北上时的情景,想起了义渠君归降时的泪水,想起了边民们脸上的笑容。

“将军,北地郡的郡守送来奏折,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义渠人和秦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赵奢来到蒙恬身边,拱手说道。

蒙恬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啊!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只要北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他转身对赵奢说:“传令下去,继续加强北境的巡逻,确保北境的安宁。同时,要继续善待义渠的部众,让他们感受到秦国的恩惠,永远忠于秦国。”

“喏!”赵奢应道,转身去安排了。

蒙恬再次望向远处的草原,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平定义渠,只是秦国统一大业的一小步。未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等着秦国的将士们。但他有信心,只要秦国上下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夕阳西下,把草原染成了一片金黄色。蒙恬站在城楼上,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他的目光,望向了东方,望向了咸阳的方向。他知道,那里有他的使命,有秦国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