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25集《赵国改革》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25集《赵国改革》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的强赵之路

代郡的急报递到邯郸宫时,赵雍正站在殿外的白玉阶上,望着檐角垂落的冰棱。腊月的寒风卷着碎雪,扑在脸上像刀子割,可他攥着奏报的手,却比这寒冬更冷——匈奴左贤王率三万骑,劫掠了代郡三座城邑,杀掠军民两千余人,抢走的牛羊牲畜,竟要装满五十辆大车。而驻守代郡的赵军,追了三日,只斩得三十余颗首级,连匈奴人的主力尾巴都没摸到。

“大王,诸卿已在殿内等候。”内侍低声提醒,见赵雍没动,又补了句,“公子成、赵文几位老大人,还在为代郡的事争执。”

赵雍深吸一口气,将奏报叠好塞进袖中,转身踏入大殿。暖意扑面而来,却驱不散他心头的沉郁。殿中文武分列两侧,左侧为首的公子成,是他的叔公,头发已全白,却依旧挺着腰杆,满脸怒气;右侧的赵文、赵造几位大臣,也都眉头紧锁,看向他的目光里,满是焦灼。

“大王,代郡之败,非将士不力,实是匈奴骑兵太过迅捷!”公子成率先开口,声音洪亮,“我赵军多是步兵,辅以战车,追不上、拦不住,若要根治边患,当增派兵力,加固城防,再征调民夫修造长城,断匈奴南下之路!”

“公子此言差矣!”赵造上前一步,躬身道,“长城绵延千里,耗财耗力,且匈奴骑兵来去如风,今日攻代郡,明日便可袭雁门,长城如何处处设防?依臣之见,当与韩、魏再订盟约,合三国之力,先稳住中原,再回头对付匈奴!”

赵雍没说话,只是目光扫过殿中诸卿。他太清楚这些话的分量——公子成说的是“守”,可赵国如今的财力,连代郡的城防都修不完整;赵造说的是“合纵”,可去年秦国攻占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后,韩宣王已派太子入秦为质,魏襄王更是送了河东五城求和,韩、魏早已倒向秦国,哪里还会与赵国结盟?

他缓缓走到殿中,从袖中取出那份奏报,递到内侍手中:“念。”

内侍的声音带着颤抖,将代郡的惨状一一念出。殿内渐渐安静下来,连公子成的呼吸都变得沉重。待内侍念完,赵雍才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砸在众人心上:“匈奴人掠走的,不只是牛羊,是我赵国的百姓;他们杀的,不只是军民,是我赵国的底气。去年秦国取魏河西,今年韩魏附秦,若我们再守不住边境,再练不出一支能打的军队,用不了五年,秦国的兵车,就能开到邯郸城下!”

“大王,臣等明白局势危急,可增兵、修城、合纵,已是眼下能想的法子……”赵文低声道,话没说完,就被赵雍打断。

“增兵?我赵军现有兵力二十万,半数困在中原边境防备秦国,半数分散在代郡、雁门、云中,再增兵,粮草从哪里来?修城?去年代郡大水,百姓颗粒无收,再征民夫,是要逼得百姓反了吗?合纵?韩魏如今看秦国的脸色行事,谁会帮我们?”赵雍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公子成身上,“叔公,您常年驻守代郡,该知道匈奴骑兵的厉害——他们一人两马,日行百里,弓马娴熟,我赵军的步兵,就算跑得再快,能追上他们吗?我赵军的战车,在草原上,能跑得过他们吗?”

公子成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他守了代郡十年,与匈奴交战不下二十次,最清楚步兵对骑兵的劣势——匈奴人来了,抢了就跑,赵军只能看着他们的背影咬牙;匈奴人来了,围着城邑射箭,赵军的箭射不到那么远,只能缩在城里挨打。

“那大王想如何?”公子成终于问道,语气里少了几分怒气,多了几分无奈。

赵雍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一字一句道:“我要改。改服饰,改战法——让赵人穿胡人的窄袖短袍,学胡人的骑马射箭,练一支属于赵国的骑兵!”

“什么?!”公子成猛地抬头,眼睛瞪得溜圆,“穿胡服?学胡技?大王疯了吗?我赵国乃华夏正统,先祖简子、襄子开疆拓土,靠的是周礼教化、华夏兵法,如今穿胡人的衣服,学蛮夷的本事,这是丢祖宗的脸!”

“公子说得对!”赵文立刻附和,“《礼》云:‘衣冠礼义,乃华夏之根本。’若穿胡服,与蛮夷何异?列国诸侯会笑我赵国无礼,百姓也会不服!”

“不服?”赵雍冷笑一声,往前走了两步,逼得公子成后退了半步,“代郡的百姓,被匈奴杀了亲人、抢了家园,他们是不服胡服,还是不服我赵**队保不住他们?去年秦国攻我蔺城,杀我将士五千,夺我城池两座,列国诸侯没笑我无礼,只笑我赵国孱弱!”

“可……可胡服骑射,违背传统啊!”赵造急道,“我赵国立国二百余年,从未有过如此荒唐之事!”

“传统?”赵雍的声音陡然提高,震得殿内的烛火都晃了晃,“先祖简子当年革除旧制,让庶民也能从军立功,那时候的‘传统’,不也说他荒唐?可正是那‘荒唐’,才有了赵氏的强盛!如今时势变了,秦国用商鞅新法,十年间从弱秦变成强秦;匈奴靠骑射,横行北方无人能挡,我们若还抱着‘传统’不放,迟早要亡国!”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公子成脸色铁青,却不再反驳——他知道赵雍说的是实话,可让他接受胡服,接受蛮夷的技法,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喘不过气。赵文、赵造几位大臣,也都低着头,要么是不同意,要么是不敢再争。

赵雍看着众人的模样,心里清楚,这场争论,今日难有结果。他放缓了语气:“此事关乎赵国存亡,我不会强求诸卿立刻同意。但代郡不能等,雁门不能等,我给诸卿三日时间,好好想想——是守着‘传统’眼睁睁看着赵国衰落,还是跟着我,改一次,搏一次,让赵国变强。”

说罢,他转身拂袖而去,留下满殿沉默的文武,和檐外依旧呼啸的寒风。

回到内殿,赵雍卸下朝服,换上常服,却没心思歇息。他叫内侍取来舆图,铺在案上,手指顺着赵国的疆域划过——东有齐国,南有韩魏,西有秦国,北有匈奴,四面皆敌,若不自强,迟早要被瓜分。

“胡服……骑射……”他低声念着,指尖落在代郡以北的草原上。去年他曾亲自去代郡巡查,见过匈奴骑兵的模样——窄袖短袍,骑马时利落不绊腿;腰间挂着弓箭,抬手就能射,比赵国的步兵射箭快得多。那时候他就动了心思,可一想到朝堂上的老世族,想到“华夏蛮夷”的说法,就又压了下去。

如今代郡的急报,终于让他下定了决心。

第二日一早,赵雍没去上朝,而是带着几个内侍,微服出了邯郸城。他想去看看城外的军营,看看普通士兵的想法。

军营在邯郸西郊,远远就能听到士兵操练的呐喊声。赵雍换上一身士兵的粗布衣裳,混在送饭的民夫里,进了营门。只见操场上,步兵们穿着宽袍大袖的军服,正跟着将领练刺杀,跑了没几步,就有人被袍子绊倒;不远处的战车旁,士兵们正费力地推着车轮,脸涨得通红,额头上满是汗。

“这袍子真碍事!”一个年轻士兵嘟囔着,扯了扯腰间的带子,“上次跟匈奴人打,我想追上去砍他,结果袍子挂在树枝上,让那蛮子跑了!”

“可不是嘛!”另一个士兵接话,“你看匈奴人穿的那衣服,又短又窄,骑马射箭多方便,哪像我们,穿得跟个粽子似的!”

“嘘!小声点!”旁边的老兵赶紧制止,“这话要是让将军听到,要军法处置的——那是蛮夷的衣服,咱们华夏人不能穿!”

年轻士兵撇了撇嘴,没再说话,可脸上的不满,却明明白白写着。

赵雍站在不远处,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更有底了——普通士兵是愿意改的,他们在乎的不是“华夏蛮夷”,是能不能打胜仗,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命。

从军营出来,他又去了邯郸城的市集。市集上很热闹,卖粮食的、卖布匹的、卖兵器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他走到一个卖布匹的摊子前,指着一匹粗麻布问:“掌柜的,这布做一身宽袍,要多少料?”

掌柜的笑着说:“客官眼光好,这布结实!做一身宽袍,得六尺布,要是做窄袖的短褂,四尺就够了!”

“哦?”赵雍挑眉,“那为何没人做短褂?”

掌柜的叹了口气:“短褂是胡人的样式,谁穿啊?再说了,官府的人看到,还以为你是蛮夷,要抓人的!”

正说着,旁边一个卖肉的汉子插了话:“抓什么抓?我看胡人的短褂挺好!我每天杀猪宰羊,穿宽袍总沾血,洗都洗不干净,要是穿短褂,多方便!”

“你懂什么!”一个穿儒衫的读书人瞪了汉子一眼,“衣冠是礼仪之本,岂能随意更改?穿胡服,就是忘本!”

汉子不服气:“忘本?能吃饱饭、能不被匈奴人欺负,才是根本!去年匈奴人来的时候,你那礼仪能挡得住刀子?”

读书人被噎得说不出话,甩袖走了。

赵雍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谁都想过好日子,谁都想国家强盛。只要他能说服朝堂上的老世族,这胡服骑射,就能推得下去。

第三日,赵雍再次召集诸卿上朝。这一次,他没先提胡服骑射,而是让人抬上来两个箱子,放在殿中。

“诸卿,打开看看。”

内侍上前,打开左边的箱子,里面是一套赵国士兵的宽袍军服,还有一把长戟、一面盾牌;右边的箱子里,是一套胡人的窄袖短袍,一双皮靴,还有一张弓、一壶箭。

“左边,是我赵军的服饰兵器;右边,是匈奴人的。”赵雍走到箱子旁,拿起胡人的短袍,“诸卿看,这短袍窄袖,骑马时不会被马镫勾住,射箭时手臂能伸直;这皮靴,鞋底有防滑纹,在草原上跑不容易摔跤。再看我们的宽袍,穿在身上,走两步都费劲,怎么跟匈奴人打?”

说着,他又拿起匈奴的弓:“这弓比我们的弓短,却更有力,能射三百步;我们的弓,最多射两百步,还没等靠近匈奴人,就先成了他们的活靶子。”

公子成站在一旁,看着那套胡服,脸色依旧难看,却没像上次那样立刻反驳。

赵雍见状,趁热打铁:“叔公,您是我赵国的老臣,一辈子为赵国操劳。我知道您在乎传统,在乎华夏礼仪,可传统不是死的,礼仪也得能保国护民才行。若穿胡服、学骑射,能让赵国的士兵少死些,能让边境的百姓安稳些,就算被列国笑几句,又有何妨?”

公子成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大王,老臣不是反对强赵,只是……只是胡服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若在军中推行也就罢了,若是朝堂之上、市井之中,人人都穿胡服,成何体统?”

“叔公放心!”赵雍立刻道,“我并非要全国人都穿胡服,只是在军中推行,让士兵方便作战;朝堂之上,诸卿若不愿穿,依旧可穿宽袍;市井之中,百姓自愿,不强求。这样,既不违礼仪,又能强军,岂不是两全其美?”

公子成还想说什么,赵文却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所言有理,臣愿支持胡服骑射!”

赵雍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赵文虽守旧,却也是个顾全大局的人,想必这三日,他也想通了赵国的危局。

有赵文带头,赵造等人也纷纷表态:“臣愿支持大王!”

只剩下公子成还没开口。赵雍走到他面前,躬身行了一礼:“叔公,赵国的未来,就拜托您了。”

公子成看着赵雍,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跟着赵简子征战沙场,那时候的赵国,何等意气风发;如今赵国衰落,若再不变革,真要亡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他叹了口气,终于点了点头:“老臣……老臣听大王的。”

殿内顿时一片欢腾。赵雍看着眼前的文武,只觉得心头的石头落了地。他朗声道:“好!即日起,颁布《胡服令》,在军中推行胡服,选拔精壮士兵,组建骑兵部队,由我亲自督导训练!”

诏令颁布的第二日,赵雍就做了一件震动邯郸的事——他穿着一身胡人的窄袖短袍,脚蹬皮靴,出现在了朝堂上。

殿内的文武,看到他这副模样,都惊呆了。公子成虽已同意推行胡服,可看到赵雍亲自穿,还是忍不住皱了皱眉。

赵雍却毫不在意,笑着说:“诸卿看,这胡服穿在身上,是不是比宽袍舒服多了?我昨日穿了一天,走路、骑马,都利索得很。”

说着,他还走了几步,展示给众人看。

有了大王带头,军中的将领们也不敢迟疑。三日后,邯郸西郊的军营里,士兵们都换上了胡服。刚开始,还有人不习惯,觉得别扭,可穿了几天,就发现确实方便——训练时不绊腿,骑马时能用上劲,连吃饭都快了不少。

接下来,就是练骑射。赵雍从代郡、雁门等地,找来熟悉匈奴战法的边民,让他们当教官,教士兵们骑马、射箭。

可难题很快就来了——赵国的士兵,大多是农民出身,一辈子没骑过马,刚上马就摔下来,有的人摔得鼻青脸肿,哭着说不想练了。

赵雍得知后,亲自去了训练场。他看到一个年轻士兵正坐在地上,揉着摔疼的腿,嘴里嘟囔着:“这马太不听话了,我再也不练了!”

赵雍走过去,没说话,只是翻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马儿立刻跑了起来。他在操场上跑了一圈,然后勒住马,翻身下马,走到士兵面前:“我刚开始骑马的时候,比你摔得还惨,三天摔断了两根肋骨。可我知道,要想打胜仗,就必须学会骑马。你想想代郡的百姓,想想你家里的爹娘,若你练不好骑射,下次匈奴人来,谁来保护他们?”

士兵抬起头,看着赵雍,眼眶红了。他想起自己的家乡就在代郡,去年匈奴人来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抢走了,至今杳无音讯。他咬了咬牙,站起身:“大王,我练!我一定练好!”

赵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好样的!只要你肯练,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最好的骑兵!”

从那以后,赵雍每天都泡在训练场上,和士兵们一起骑马、射箭。他的骑术越来越好,箭法也越来越准,有时候还会和士兵们比试,输了就罚自己跑十圈。士兵们见大王都这么努力,也都卯足了劲,训练得更刻苦了。

可老世族的阻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公子成虽然表面上支持,可暗地里,却让自己的族人拖延粮草供应;赵造的儿子在军中当校尉,故意刁难那些练得好的士兵,还散布谣言说“胡服骑射不吉利,会惹得上天发怒”。

赵雍很快就察觉了这些事。他没有发火,而是找来了公子成和赵造,带他们去了代郡的边境。

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的草原,赵雍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废墟说:“叔公,赵卿,你们看,那是去年匈奴人烧毁的村落。我上个月去看过,村里只剩下几间破房子,还有一个老婆婆,她的儿子、儿媳都被匈奴人杀了,孙子被抢走了,她每天都坐在村口等,盼着孙子能回来。”

公子成和赵造看着那片废墟,脸色都沉了下来。

“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有顾虑,觉得胡服骑射丢了赵国的脸面。”赵雍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沉重,“可脸面,是靠实力挣来的。若我们能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把匈奴人打跑,把秦国挡在门外,到时候,列国诸侯只会敬畏我们,谁还会笑我们穿胡服?”

公子成叹了口气,躬身道:“大王,是老臣糊涂了。老臣回去后,就督促族人供应粮草,绝不再拖后腿。”

赵造也红了脸,连忙道:“大王,臣回去就把儿子召回邯郸,严加管教,再不许他在军中胡作非为!”

解决了内部的阻力,胡服骑射的推行越来越顺利。半年后,赵国组建了一支一万人的骑兵部队;一年后,骑兵部队扩充到三万人;两年后,这支骑兵部队,终于迎来了实战的机会。

这年秋天,匈奴左贤王再次率五万骑,袭扰雁门郡。这一次,赵雍没有像往常那样派步兵去抵挡,而是亲自率领三万骑兵,迎了上去。

两军在雁门以西的草原上相遇。匈奴左贤王看到赵军都是骑兵,还穿着胡服,忍不住哈哈大笑:“赵雍这是学我们学疯了?穿我们的衣服,学我们的骑马,就以为能打过我们了?”

他下令发起进攻,五万匈奴骑兵像潮水一样,朝着赵军冲来。

赵雍站在阵前,冷静地指挥:“左翼骑兵,绕到匈奴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右翼骑兵,牵制匈奴的侧翼;中路骑兵,稳住阵脚,等左翼到位,再发起冲锋!”

赵军骑兵们训练了两年,早已不是当初的新手。左翼骑兵接到命令,立刻催动马匹,像一支利箭,绕向匈奴的后方;右翼骑兵也冲了出去,与匈奴的侧翼展开厮杀;中路骑兵则举起盾牌,挡住了匈奴的第一波进攻。

匈奴左贤王没想到赵军的骑兵如此灵活,更没想到他们的战术如此老练。他刚想调整阵型,就听到后方传来呐喊声——左翼赵军已经绕到了他的后方,正在攻击他的粮草队伍。

“不好!”左贤王脸色大变,想下令回防,可中路的赵军已经发起了冲锋。赵雍一马当先,手中的长戟挥舞,接连挑翻了几个匈奴士兵。他身后的赵军骑兵,也都奋勇杀敌,箭如雨下,匈奴士兵纷纷倒地。

这场仗,从清晨打到黄昏,匈奴骑兵死伤两万余人,剩下的三万余人,见势不妙,仓皇逃窜。赵军骑兵乘胜追击,又斩敌五千余人,还俘虏了匈奴左贤王的儿子。

消息传回邯郸,全城欢腾。百姓们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胜利。公子成、赵文等老臣,也亲自到城门口迎接赵雍,看到他穿着胡服,骑着战马,身后跟着凯旋的骑兵,眼中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抵触,只剩下敬佩。

赵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里,赵国的骑兵部队越来越强。他们北击匈奴,收复了代郡以北的大片土地,设立了云中、九原两郡;南拒秦国,在河西之地与秦军交战,多次击败秦军,让秦国不敢再轻易侵犯赵国;东慑齐国,迫使齐国归还了之前占领的赵国城池。

韩、魏两国见赵国日益强盛,也纷纷派人来邯郸,重新与赵国结盟。列国诸侯再也不敢嘲笑赵国穿胡服,反而纷纷效仿,在自己的国家里推行骑兵训练。

这一日,赵雍再次站在邯郸宫的白玉阶上,不过这一次,他身边站着的,是穿着胡服的文武大臣,远处的训练场上,传来骑兵们操练的呐喊声。檐角的冰棱早已融化,春风拂过,带来了草原的青草气息。

内侍递来一份奏报,笑着说:“大王,云中郡的太守送来消息,匈奴人已经派使者来求和,愿意向赵国称臣,年年纳贡。”

赵雍接过奏报,笑着点了点头。他抬头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赵国的未来——一支强大的骑兵,守护着这片土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无忧。

“胡服骑射,不是丢了传统,而是给赵国,找了一条活下去、强起来的路。”他轻声说着,声音里满是骄傲。

风卷着他的话,传遍了邯郸宫,也传遍了赵国的每一寸土地。而“胡服骑射”这四个字,也从此刻进了赵国的血脉,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