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17集《赵国求和》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617集《赵国求和》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祁城盟誓:秦赵之间的权宜之约

狼孟城的城墙在暮色里像一截烧黑的铁柱,城垛上残留的箭杆还插着破碎的赵军旗帜,风一吹,布条便簌簌作响,像是阵亡士兵未散的呜咽。赵武灵王嬴雍勒住胯下乌骓马,玄色胡服的下摆扫过脚边凝结的血冰,他抬手按住城砖——指尖触到的不仅是砖石的冷硬,还有嵌在缝隙里的秦军青铜弩箭,刃口在残阳下泛着冷光,像一道扎在赵国心口的刺。

“君上,秦军已退至榆次,但斥候回报,他们的粮车还在往边境运,看架势是要长期驻守。”副将楼缓翻身下马,甲胄上的冰碴子簌簌掉落,“狼孟守将战死,城内粮草只够三日,百姓大半逃去晋阳了,剩下的也在收拾行囊。”

赵武灵王没有回头,目光越过城外荒芜的田野,望向西方秦国的方向。胡服骑射推行五年,赵国骑兵从无到有,去年还在中山国战场上大胜,可昨夜与秦军的一战,却让他看清了差距——秦军的重装步兵方阵如铜墙铁壁,弩箭射程比赵军远半丈,狼孟城只守了两个时辰便破了。若秦国趁势东进,晋阳难保,邯郸的西大门就会彻底敞开。

“回邯郸,召诸臣议事。”他勒转马头,胡服下的手不自觉攥紧缰绳,指节泛白。乌骓马似懂主人心意,打了个响鼻,蹄子踏碎地上的薄冰,裂纹顺着冰面蔓延开,像极了赵国此刻的处境。

邯郸宫的议事殿内,烛火跳动着映得满殿人影摇晃。宗室大臣赵成第一个拍案而起,花白的胡须因愤怒而颤抖:“君上!秦军占我狼孟,杀我三万将士,岂能求和?臣愿率宗族私兵,再召晋阳守军,必夺回狼孟,让秦军血债血偿!”

“血偿?”赵武灵王冷笑一声,将一份战报掷在案上,竹简散开,露出上面的数字,“昨夜一战,我军损兵三万,秦军只折损八千。你那点宗族私兵,够填秦军的弩箭阵吗?若秦国再联合魏、韩夹击,赵国拿什么挡?”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赵成张了张嘴,最终垂头不语。谁都知道,胡服骑射虽让赵国变强,可比起商鞅变法已十余年的秦国,还是差了火候——秦国的粮仓堆得满溢,兵器作坊日夜不休,而赵国的骑兵还在等着新的马鞍和马镫。

“君上,”上卿肥义缓缓起身,他是少数从一开始就支持胡服骑射的老臣,此刻声音沉稳如石,“秦国如今有张仪辅佐,连横之术已让魏、韩臣服。若我军硬抗,秦国会借‘伐逆’之名联合列国,到时候赵国腹背受敌。不如暂派使者求和,割让几座无关紧要的城池,换三年喘息时间——等我们的骑兵满员,再图收复失地。”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骂肥义怯懦,也有人暗自称是。赵武灵王抬手止住议论,目光扫过众人:“肥义说得对。寡人不是向秦国低头,是为赵国争时间。”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三座城池上,“榆次、阳邑尚可割让,祁城……也得给。”

“君上!”苏代猛地抬头,他是赵国老臣,曾出使列国,深知祁城的重要性,“祁城是晋阳的门户,若割给秦国,晋阳便无险可守了!”

“正因为重要,才要割。”赵武灵王的声音里添了几分决绝,“只有让秦国觉得占了大便宜,惠文王才会答应盟约。苏代,这趟咸阳之行,寡人派你去。你告诉张仪,祁城归秦,赵国愿每年献五千石粮食、三百匹战马,但盟约里必须写明——秦国三年之内不得犯赵,且不得干涉赵国改革。”

苏代躬身应下,心中却沉甸甸的。他知道,这趟咸阳之行,不仅要送出去三座城池,还要在张仪的唇枪舌剑里为赵国争一线生机。

三日后,苏代带着割地文书、岁贡清单,还有一车邯郸产的丝绸,踏上了前往咸阳的路。马车行至河西之地时,他掀开车帘,看到秦国的农夫正在田里耕作,田埂上插着“军功授田”的木牌——商鞅变法的痕迹,早已刻进秦国的每一寸土地。

抵达咸阳当日,苏代便被引入章台宫。议事殿内,秦惠文王嬴驷端坐在王位上,玄色王袍上绣着日月星辰纹,目光如炬地扫过殿下文武。张仪站在左侧首位,青色相邦袍衬得他身形挺拔,手中握着玉笏,神色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赵国使者苏代,见过秦王。”苏代躬身行礼,声音不卑不亢,“我君武灵王念及秦赵两国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愿罢兵言和,特命臣献上割地文书与岁贡清单,望秦王恩准。”

内侍将文书呈给惠文王,惠文王扫了一眼,眉头微挑,随手递给身边的张仪。张仪接过文书,目光落在“祁城、榆次、阳邑”三个地名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祁城是晋阳门户,拿下祁城,等于捏住了赵国西境的咽喉。

“苏使者,”武将王翦率先开口,他刚从狼孟前线回来,甲胄上还沾着风尘,声音里带着沙场的锐利,“赵国昨夜还派斥候窥探我军营地,今日便来求和,莫不是缓兵之计?”

苏代抬头,迎上王翦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王将军说笑了。狼孟一战,赵国损兵三万,若秦国再攻,赵国虽危,可秦国也需付出代价——毕竟,赵国的骑兵虽不如秦军精锐,却也能袭扰秦国边境。若秦赵长期交战,齐、楚两国必会趁机扩张,这恐怕不是秦王想看到的吧?”

这话正好说到了惠文王心坎里。他看向张仪,眼神示意他开口。

张仪上前一步,玉笏轻敲掌心,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苏使者所言有几分道理。但赵国若真心求和,为何只提割地岁贡,却不提臣服之事?秦国若轻易接受,岂不是让列国觉得,秦国连赵国都拿不下?”

苏代心中一紧,知道张仪是在试探赵国的底线。他早有准备,从容道:“我君愿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赵国尊秦为兄,每逢秦王寿辰,必派使者携厚礼庆贺。若秦国遭遇战事,赵国愿出兵相助——这算不算臣服?”

“算,却又不算。”张仪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嘲讽,“‘兄弟之国’看似亲近,却无实质约束。若他日赵国与齐、楚结盟,秦国拿什么约束?不如让赵国太子入秦为质,如此,秦国方能信赵国之诚。”

太子入质,形同软禁,赵武灵王绝不会答应。苏代强压下慌乱,脑子飞速转动,很快找到突破口:“相邦此言差矣。太子乃赵国储君,若入秦为质,赵国朝堂必生动荡——到时候若有乱臣趁机作乱,秦国岂不是少了一个‘兄弟之国’?不如换个条件:赵国愿开放边境互市,秦国的盐铁可在赵国自由贩卖,税率减半。”

边境互市是张仪一直想推动的事。秦国的盐铁产量远超列国,若能在赵国自由贩卖,既能赚取巨额财富,又能通过盐铁控制赵国的经济命脉。他看向惠文王,见惠文王微微点头,便知此事有戏。

“秦王,”张仪躬身道,“赵国愿割三城、献岁贡、开互市,诚意已足。臣以为,可接受赵国求和。一来,秦国可借此休养生息,积累国力;二来,可借‘兄弟之国’的名义,牵制赵国与齐、楚结盟;三来,边境互市能为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为日后东进打下基础。若强行攻打赵国,不仅会消耗国力,还可能给齐、楚可乘之机。”

“王翦,你怎么看?”惠文王看向武将行列,王翦虽主战,却也知张仪所言有理。他抱拳道:“臣以为,相邦所言极是。秦军虽胜,却也需休整——狼孟一战,我军弩箭损耗过半,粮草也需补充。若再攻赵国,恐遭列国偷袭。不如先签盟约,待国力更强,再图赵国。”

惠文王闻言,不再犹豫。他站起身,声音洪亮如钟:“准!就依张仪之议,与赵国签订盟约。三日后,在章台宫举行盟誓大典,苏使者可先回驿馆歇息,待盟约拟定,再请你过目。”

苏代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躬身谢恩。走出章台宫时,夕阳正斜照在宫殿的琉璃瓦上,金光闪闪,可他却觉得这光芒里藏着冷意——今日的盟约,不过是赵国的权宜之计,他日若有机会,必当夺回失地。

接下来的三日,苏代与秦国的礼官反复商议盟约的细节。每一条款都字斟句酌,尤其是“秦国三年不犯赵”和“不干涉赵国改革”两条,苏代寸步不让,最终秦国还是松了口。

盟誓大典当日,章台宫前的广场上摆满了祭祀的礼器,青铜鼎里燃烧着松枝,烟雾缭绕,带着肃穆的气息。惠文王与苏代分别代表秦赵两国,在盟书上签字盖章,然后由内侍将盟书放入青铜鼎中焚烧——按照列国惯例,盟书焚烧后,便算是“天地为证,永不背盟”。

大典结束后,惠文王设宴款待苏代。席间,张仪举杯向苏代敬酒,笑容温和:“苏使者,他日若有机会,张某愿去邯郸,亲眼看看赵君的胡服骑射——听说赵军骑兵已能日行百里,想必很是精锐。”

苏代举杯回敬,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相邦若去邯郸,我君必扫榻相迎。只是相邦可要做好准备——三年之后,赵国的骑兵,或许会让秦国刮目相看。”

张仪笑了笑,没有接话。他知道,赵武灵王绝非甘居人下之辈,这盟约不过是双方的权宜之计。但秦国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消化新占的城池,需要时间筹备攻打韩国宜阳,而赵国,也需要时间完成胡服骑射的改革。

苏代带着盟约回到邯郸时,赵武灵王正在晋阳的校场上训练骑兵。听闻盟约签订,他接过盟书,手指在“祁城”二字上反复摩挲,良久,才对身边的楼缓说:“三年内,寡人要让赵国的骑兵达到五万,每一匹马都配上新的马鞍和马镫。届时,不仅要夺回祁城,还要让秦国知道,赵国不是好欺负的。”

楼缓躬身应下,看着赵武灵王眼中的火焰,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位敢打破传统、推行胡服骑射的君主,绝不会让赵国一直屈居秦国之下。

而咸阳城内,惠文王正与张仪站在章台宫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天际。惠文王道:“张仪,你说赵武灵王会安分守己吗?”

张仪摇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不会。但这三年,足够秦国做很多事。臣已命人筹备向魏国借道,攻打韩国宜阳——宜阳乃韩国重镇,也是东进中原的门户,若能拿下,秦国的疆域便能直抵中原。届时,赵国即便变强,也不足为惧。”

惠文王闻言,满意地点头。他拍了拍张仪的肩膀:“有你在,秦国东进之路,便多了几分把握。”

夕阳渐渐沉入西山,余晖洒在咸阳城的街道上,百姓们提着灯笼往来,炊烟袅袅,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谁也不知道,这份看似和平的盟约背后,隐藏着多少权柄的折冲与未来的杀机。秦赵两国的命运,就像这夕阳下的影子,看似遥远,却早已交织在一起,注定要在未来的战场上,一决高下。

苏代站在邯郸宫的城楼上,望着西方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纸盟约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赵国的隐忍,秦国的扩张,终将在某一天,以一种无人预料的方式,再次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而他能做的,便是辅佐赵武灵王,在这三年里,让赵国变得更强。

夜色渐深,邯郸宫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映得宫墙通红。赵武灵王还在与肥义、楼缓商议训练骑兵的细节,竹简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笔都写满了赵国的未来。而咸阳宫的灯火也未熄灭,惠文王与张仪正在地图前筹划攻打宜阳的计策,指尖划过的地方,将是未来战火纷飞的疆场。

祁城的盟誓,像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终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掀起更大的波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