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98集:《商君老矣》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98集:《商君老矣》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商君暮年:渭水未寒

咸阳的冬来得早,刚过十月,渭水岸边便飘起了细碎的雪粒。相府的书房里,烛火摇曳如豆,将商鞅的身影拉得颀长,投在满墙悬挂的秦国舆图上——从最初的关中一隅,到如今囊括河西、上郡的广袤疆域,每一处新增的红色标记,都浸着他二十年的心血。

他握着笔的右手又开始颤了。

笔尖在竹简上顿了一下,浓黑的墨汁晕开,漫过“河西赋税细则”几个字。商鞅皱了皱眉,左手扶住右腕,试图稳住力道,可指节却控制不住地泛白。喉间一阵痒意涌上来,他急忙侧过身,用绢帕捂住嘴,压抑的咳嗽声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带着冬日里特有的滞涩。

“君上,该喝药了。”侍女青禾端着铜碗进来,见他帕子上沾了点点暗红,眼眶一下子红了,“您这咳嗽都快半月了,太医说要静养,可您天天批奏折到深夜……”

商鞅摆了摆手,将绢帕叠好塞进袖中,接过药碗。苦涩的药汁滑过喉咙,他却像喝白水般面不改色,只淡淡道:“把河西各县的粮税册子拿来,今日得批完。”

“君上!”青禾急了,“方才宫中来人说,大王听闻您又咳血,明日要亲自来相府看您,还说让您这几日别上朝了……”

“胡闹。”商鞅放下药碗,目光重新落回竹简,“眼下正是河西推行新税的关键时候,各县上报的册子有大半还没核,老世族又在暗中阻挠,我怎能歇?”

他说这话时,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青禾知道,这位商君的脾气,一旦认准了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她只好把粮税册子递过去,又在炭盆里添了几块新炭,低声道:“那您别熬太晚,奴婢就在外间候着,有事您喊一声。”

商鞅“嗯”了一声,视线已经落在册子上。河西之地刚收复两年,百姓虽归秦,却仍习惯了魏国的税制,不少地方官吏也心存懈怠,上报的粮数含糊不清。他逐字逐句地核对,遇到可疑之处便用朱笔圈出,偶尔停下来思索,眉头拧成一个川字。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雪下大了,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窗棂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商鞅的咳嗽又犯了,这次比之前更急,他扶着桌沿,弯着腰,胸口剧烈起伏,帕子上的红痕又深了些。

“商君。”

一个温和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带着熟悉的暖意。商鞅抬头,只见秦孝公穿着素色锦袍,披着一件狐裘,正站在门口,身后跟着内侍,手里捧着一个食盒。

“君上?您怎么来了?”商鞅连忙起身,刚站直身子,一阵眩晕袭来,他踉跄了一下,幸好秦孝公快步上前扶住了他。

“你看看你,都成这样了还硬撑。”秦孝公的声音里带着责备,却更多的是心疼。他扶着商鞅坐下,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还发着热,太医的话你就不听?”

商鞅勉强笑了笑:“臣无碍,只是偶感风寒,不碍事。”

“偶感风寒能咳血?”秦孝公把食盒打开,里面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还有一碟酱肉,“这是寡人让御膳房熬的,你多少吃点。方才青禾都跟我说了,你这几日就没好好吃饭。”

商鞅看着那碗粥,心里一暖。自他入秦推行变法,孝公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当年新法初行,老世族联名反对,是孝公力排众议,将举国大权交给他;后来太子犯法,他刑及太子师傅,孝公也未曾半句责备。这份知遇之恩,他记了二十年,也用二十年的心血来回报。

“君上,河西的税册……”

“税册的事明日再说。”秦孝公打断他,把粥碗递到他手里,“今日你什么都别管,先把身子养好。寡人已经跟群臣说了,这几日朝会由樗里疾代你主持,有急事他会来问你。”

商鞅捧着粥碗,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他看着秦孝公鬓角的白发——这些年,孝公为了秦国强盛,日夜操劳,头发比他白得还多。他心里一阵酸涩,轻声道:“君上,新法虽行二十年,可根基未稳。甘龙、杜挚这些老世族,表面顺从,暗地里还在找机会反扑;河西的百姓对新法也还有疑虑,若此时臣歇了,他们怕是又要兴风作浪。”

“寡人知道。”秦孝公叹了口气,坐在他对面,“可你要是垮了,新法谁来守?秦国谁来辅?你以为寡人愿意让你这么累吗?当年你入秦,还是个身强体健的青年,如今才四十多岁,却……”

他没再说下去,可眼里的担忧却藏不住。商鞅看着他,心里忽然有些愧疚。这些年,他一门心思扑在变法上,没顾上自己的身体,也没顾上陪伴家人。妻子早逝,唯一的儿子在河西战场上战死,如今他身边,除了相府的侍从,便只有这位君臣相得的君主了。

“君上放心,臣还撑得住。”商鞅喝了一口粥,温热的粥水顺着喉咙滑下去,缓解了些许不适,“等河西的税改彻底推行开,各县的官吏考核完毕,臣再好好歇几日。”

秦孝公知道他的性子,劝也劝不动,只好无奈地点点头:“那你也得答应寡人,每日按时喝药,按时吃饭,不许再熬到后半夜。”

“臣遵旨。”商鞅笑了笑,这是他今晚第一次露出笑容。

秦孝公又坐了一会儿,看着他喝了小半碗粥,才起身离开。临走前,他又叮嘱青禾好好照顾商鞅,才顶着风雪回了宫。

商鞅目送他离开,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孝公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去年冬天还犯过一次心悸,太医说要少操劳。可秦国的统一大业还没完成,他们都不能歇。

他重新拿起笔,这次手不那么颤了。他翻开一本新的税册,上面记录的是少梁县的粮税。少梁是河西的重镇,也是当年他水淹破城的地方,如今这里的百姓已经能安心耕种,粮产量比去年翻了一倍。看着那些数字,他的眼神亮了起来——这就是他坚持的意义,让秦国的百姓能吃饱饭,让秦国能在诸侯中立足,最终统一天下。

烛火燃了一夜,直到天快亮时,商鞅才把最后一本税册批完。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想歇一会儿,可脑子里却还在想着明日朝堂上要议的事——甘龙肯定会借着他生病的事,提议暂缓河西税改,他得提前想好对策。

迷迷糊糊间,他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背着行囊,从魏国来到秦国,站在咸阳城外,望着那座陌生的城池,心里满是忐忑,却也满是憧憬。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发誓要让秦国强盛起来。如今,他做到了,可他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商君,该上朝了。”青禾的声音把他唤醒。

商鞅睁开眼,窗外已经亮了,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洒在他身上,带着一丝暖意。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身体,虽然还是有些疲惫,但眼神却依旧坚定。

他穿上朝服,系好玉带,对着铜镜整理了一下衣冠。镜中的人,面色苍白,眼下有淡淡的青黑,可那双眼睛里,却没有丝毫退缩。

“走吧。”他对青禾说,迈步走出了书房。

相府外,马车已经备好。商鞅登上马车,掀开车帘,望着咸阳城的街道。街上的百姓来来往往,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嬉戏。他想起变法初期,百姓对新法的恐惧和抵触,再看看如今的景象,心里一阵欣慰。

马车驶往王宫,穿过繁华的街道,最终停在宫门外。商鞅下车,刚走了几步,就看到樗里疾快步走来,脸上带着担忧:“商君,您怎么来了?大王不是让您在家休息吗?”

“朝堂之事,岂能因臣一人而误?”商鞅笑了笑,“甘龙他们今日肯定会发难,我不在,你应付起来怕是吃力。”

樗里疾叹了口气:“可您的身体……”

“无妨。”商鞅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上朝。”

两人并肩走进王宫,朝堂上已经站满了大臣。甘龙、杜挚站在最前面,看到商鞅进来,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秦孝公坐在王位上,看到商鞅进来,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却也没说什么,只是宣布朝会开始。

果然,甘龙第一个站出来,躬身道:“大王,臣有本奏。河西税改推行三月有余,各县百姓多有不满,近日已有数名百姓上书,请求暂缓税改。臣以为,商君近日身体不适,无暇顾及此事,不如先暂停税改,待商君身体痊愈,再从长计议。”

杜挚立刻附和:“甘大人所言极是。商君为秦国操劳多年,如今重病在身,理当静养。税改之事不急在一时,若强行推行,恐引起民变,反而不利于秦国稳定。”

其他几个老世族出身的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一片“暂缓税改”的声音。

秦孝公看向商鞅,眼中带着询问。商鞅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臣以为,甘大人所言有误。河西税改虽遇阻力,却非百姓不满,而是部分地方官吏与老世族勾结,故意散布谣言,煽动百姓。臣已核查过各县税册,除少数几县外,大部分百姓都已按新税缴纳,且粮税比去年减少三成,百姓实则受益。”

他顿了顿,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依旧清晰有力:“至于臣的身体,无碍大事。税改关乎秦国未来,若此时暂停,老世族必以为我大秦可欺,日后再推行新法,必将难上加难。臣恳请大王,坚持推行河西税改,臣愿带病前往河西,亲自处理此事。”

甘龙立刻反驳:“商君此言差矣!你如今咳血不止,如何能前往河西?若在途中有个三长两短,秦国损失不起!再说,你强行推行新法,不顾百姓死活,难道忘了当年渭水之滨,你一次处决七百多乱民的事了吗?”

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当年新法初行,百姓不遵法令,商鞅在渭水之滨处决了七百多乱民,此事一直是老世族攻击他的把柄。

商鞅的脸色白了几分,不是因为甘龙的话,而是因为胸口又开始疼了。他强忍着不适,冷声道:“甘大人,当年那些人,皆是蓄意违抗新法,煽动暴乱,若不严惩,新法何以推行?如今秦国百姓安居乐业,难道不是当年严法的结果?你今日重提旧事,无非是想借臣的身体,阻挠新法,为老世族谋利!”

“你血口喷人!”甘龙怒声道。

“够了!”秦孝公猛地拍了一下案几,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商君所言极是,河西税改绝不能停!商君,你若要前往河西,寡人准你带五百亲兵,再派太医随行,务必保重身体。”

商鞅躬身:“谢大王。”

甘龙等人见孝公态度坚决,只好作罢,却依旧一脸不甘。

朝会结束后,商鞅刚走出王宫,就忍不住咳嗽起来,这次咳得更厉害,帕子上的红痕越来越深。樗里疾连忙扶住他:“商君,您这样怎么能去河西?不如让臣替您去?”

“不行。”商鞅摇摇头,“河西的官吏多是老世族安插的人,你去,他们未必会服。只有我亲自去,才能镇住他们。”

他站直身子,望着远处的渭水。雪后的渭水,波光粼粼,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蜿蜒向东方。他想起当年变法成功后,他和孝公一起站在渭水岸边,约定要让秦国的旗帜插遍天下。如今,这个约定还没实现,他不能倒下。

“明日一早,出发前往河西。”商鞅说,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樗里疾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一阵敬佩,也一阵心疼。他知道,这位商君,是在用自己的命,守护着秦国的未来。

次日一早,商鞅带着五百亲兵和太医,登上了前往河西的马车。秦孝公亲自送到城外,看着马车消失在远方,才缓缓转身,眼中满是担忧。他知道,商鞅此去,必定又是一场硬仗。

马车一路向西,穿过关中平原,进入河西之地。刚到少梁县,就有百姓闻讯赶来,围在马车旁,手里捧着新收的粮食,脸上带着恭敬:“商君,您怎么来了?听说您生病了,可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商君,新税真好,今年俺家的粮够吃了,还能剩点卖钱!”

“商君,那些说您坏话的人都是骗子,俺们都信您!”

商鞅掀开车帘,看着百姓们真诚的笑脸,心里一阵温暖。他走下马车,接过一位老人递来的馒头,咬了一口,虽然有些干硬,却格外香甜。

“大家放心,新法会一直推行下去,不会让大家受苦。”商鞅说,声音虽然虚弱,却让百姓们吃了定心丸。

在少梁县停留了三日,商鞅处理了几个勾结老世族的官吏,重新任命了新的县丞,又亲自到田间考察粮情,与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虽然每天都咳嗽不止,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却丝毫不敢懈怠。

离开少梁县后,他又前往安邑、蒲坂等县,每到一处,都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老世族的势力在他的打压下,渐渐收敛,河西税改得以顺利推行。

半个月后,商鞅完成了河西的巡查,准备返回咸阳。在返回的路上,他的病情突然加重,高烧不退,咳嗽不止,甚至连说话都变得困难。太医束手无策,只能靠汤药维持他的生命。

亲兵们都很着急,劝他先在附近的县城休养,可商鞅却坚持要回咸阳:“我得……回咸阳,跟大王……汇报河西的情况……”

马车日夜兼程,终于在五日后回到了咸阳。秦孝公早已在城外等候,看到商鞅虚弱的样子,急忙让人把他抬进宫中,传召太医诊治。

经过太医的抢救,商鞅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却依旧昏迷不醒。秦孝公守在床边,看着他苍白的脸,心里满是自责:“都怪寡人,不该让你去河西,不该让你这么累……”

昏迷了三天三夜后,商鞅终于醒了过来。他睁开眼,看到秦孝公坐在床边,眼中布满血丝,心里一阵感动:“君上……臣……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秦孝公握住他的手,声音哽咽,“河西的事,你不用管了,寡人会处理好。你好好养病,等你好了,咱们再一起看秦国的江山。”

商鞅笑了笑,眼神却有些黯淡:“君上……臣怕是……撑不住了……”

“不许胡说!”秦孝公打断他,“太医说了,你只是太累了,好好休养就能好起来。你还要看着秦国统一六国,看着咱们的梦想实现,怎么能撑不住?”

商鞅看着秦孝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也闪过一丝遗憾:“君上……新法……已经扎根……老世族……翻不了天……臣推荐……蒙恬、王翦……他们年轻有为……可辅大王……完成统一大业……”

他的声音越来越弱,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秦孝公紧紧握着他的手,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寡人知道,寡人都知道……你放心,寡人会重用他们,会完成咱们的梦想……”

商鞅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眼神渐渐失去了光彩。他最后看了一眼秦孝公,仿佛想说什么,却终究没能说出口,手缓缓垂了下去。

“商君!商君!”秦孝公撕心裂肺地呼喊,可回应他的,只有寂静。

窗外,渭水依旧流淌,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商鞅虽然走了,可他推行的新法,却在秦国深深扎根,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年后,当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站在咸阳城楼上,望着万里江山时,他总会想起那位名叫商鞅的变法者。是他,用一生的心血,让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实现了天下一统的梦想。

渭水未寒,商君之名,永载史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