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97集:《齐国中立》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97集:《齐国中立》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西秦东望:齐中立后的邦交风云

第一章 临淄定策:东方大国的抉择:临淄宫的朝会已持续三个时辰,青铜灯盏里的灯油添了两回,殿内的空气仍像浸了水的棉絮,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齐威王端坐于王座之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合纵盟约》竹简,目光扫过阶下争论不休的群臣,最终落在左相邹忌身上。

“邹相,你且说说,为何执意反对再入合纵?”

邹忌上前一步,广袖垂落,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君上,合纵三载,赵燕伐秦兵败于函谷,魏楚背盟于中途,韩军折损过半于河西。六国看似联手,实则各怀鬼胎——赵欲夺中山,楚图江南,魏只求自保,韩唯盼苟安,如此松散之盟,再入何益?”

他话音刚落,大将军田忌立刻出列反驳,甲胄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左相此言差矣!秦据河西后,已露吞并天下之心。若齐国坐视秦国蚕食三晋,他日秦军东出,临淄何以自守?当年桂陵、马陵两战,我齐军大破魏军,正是要向诸侯显威,此时退避,岂不失了大国气魄?”

殿内顿时再起争执,支持合纵者与主张中立者各执一词,唾沫星子几乎要溅到青铜鼎上。齐威王忽然抬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他起身走到殿中,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缓缓道:“秦距齐千里,有三晋、泗上之国相隔,秦军若想伐齐,需先踏平韩魏;而齐若入合纵,需派十万大军西援,粮草耗费何止百万。”

他转身拿起案上的《齐地舆图》,手指点在济水与淄水交汇处:“去年涝灾,济水沿岸万亩良田被淹,今年秋收仅及往年六成。百姓尚需赈济,若再兴兵,恐生民变。”

田忌还想争辩,却见齐威王抬手止住:“孤意已决——齐国自今日起,严守中立。凡秦与六国之争,齐不派兵、不纳降、不供粮,只保境安民,发展渔盐之利。”

旨意传出,临淄城内的六国使节皆面露愕然。赵国使者急匆匆赶往驿馆,欲再劝齐威王回心转意,却见驿馆外已挂起“齐秦邦交照常”的木牌;而秦国驻齐使者则连夜备好文书,快马加鞭送往咸阳——他知道,这个消息,足以让咸阳的那位商君,掀起新的棋局。

第二章 咸阳谋局:商鞅的软剑之道

咸阳宫的西偏殿内,商鞅正俯身看着案上的《天下舆图》,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鬓角的白发在火光下格外显眼。秦惠文王刚即位不久,虽仍倚重商鞅,却少了几分秦孝公时的全然信任,此刻他坐在一旁,手指轻叩案几:“商君,齐国中立的消息已确认,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商鞅直起身,咳嗽了两声——自去年处理河西政务时染了风寒,他的身体便大不如前。他拿起木杖,指着舆图上的齐国:“君上,齐国中立,是秦之转机。此前六国合纵,秦需分兵东、南、北三线,如今齐国退出,东线压力尽去,我等可集中精力经营三晋与楚地。”

“可三晋与楚,仍对秦心存戒备。”惠文王皱眉,“庞涓虽死,魏国仍有公子卬;楚国虽与秦结盟,却暗中囤积粮草;韩国更是首鼠两端,既怕秦伐,又怕魏欺。”

“硬攻不如软结。”商鞅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河流与商道,“秦有三样东西,是三晋与楚急需的——盐、粮、律法。”

他转身吩咐侍从取来三样物件,摆在案上:一罐雪白的海盐、一袋饱满的粟米、一卷竹简。“秦国的朐衍盐池,年产盐数十万石,而魏国河东、韩国上党皆缺盐;去年关中大熟,粮库充盈,楚国今年遭遇旱灾,粮价暴涨;至于律法,三晋世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我秦法‘有功者赏、有罪者罚’,正是他们所需的治国之策。”

惠文王眼中亮起光芒:“商君是想,以盐粮通商,以律法助其治政,让他们依赖秦国?”

“正是。”商鞅点头,“昔日吴起在楚变法,因得罪世族而死;李悝在魏变法,死后新法渐废。三晋与楚的病根,在于无强力者推行新法,而我秦可借通商之机,派法吏前往讲学,助其整顿吏治、规范赋税。久而久之,他们的百姓念秦之好,官吏习秦之法,即便日后有人再提合纵,也难成气候。”

他顿了顿,又道:“臣欲派三人分头行事——张仪出使魏国,谈盐铁互市;蒙恬前往韩国,传灌溉之术;公子疾赴楚,送粮赈灾,并邀楚国法吏来秦学习。”

惠文王沉吟片刻,最终颔首:“就依商君之计。只是,老世族那边……”

“君上放心。”商鞅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若有世族阻挠通商,臣便以‘乱邦交、误国事’论处,绝不姑息。”

次日清晨,咸阳城外的驿站里,张仪、蒙恬、公子疾已备好行囊。张仪手持商鞅亲书的国书,笑道:“商君此计,可比连横更妙——刀枪入库,却能让诸侯归心。”蒙恬则背着一卷《秦地水利图》,年轻的脸上满是笃定:“韩国的洛水时常泛滥,若能帮他们修好堤坝,韩人必感念秦国。”

三人策马西行,尘土飞扬中,商鞅站在城楼上眺望,木杖在手中握得很紧。他知道,这一次的“软剑”,比当年河西之战的刀枪,更能决定秦国的未来。

第三章 盐通三晋:一袋海盐的分量

魏国都城大梁的驿馆内,张仪正与魏国上大夫陈轸对坐饮茶。案上摆着一罐秦国海盐,雪白的盐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与魏国本地灰涩的池盐形成鲜明对比。

“陈大夫,”张仪端起茶盏,语气轻松却带着压力,“秦魏已结盟半载,可盐道却迟迟未通。如今齐国中立,秦国若断了魏国的盐源,大夫觉得,河东的百姓能撑多久?”

陈轸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脸上露出为难之色:“非是魏国不愿通盐道,只是……老世族们担心,秦盐涌入,会挤垮本地盐商,还怕秦法随盐道传入,损害他们的利益。”

“老世族的利益,与魏国的安危,孰轻孰重?”张仪放下茶盏,声音陡然转厉,“去年秦魏联攻韩国,魏国得了颍川之地,靠的是谁的兵力?今年魏国大旱,麦田枯槁,靠的是谁的粮食救济?若因几个盐商,断了与秦国的盟约,他日秦军再临河西,谁来为魏国挡箭?”

陈轸沉默片刻,最终叹了口气:“张先生所言,我何尝不知。只是,公子卬将军也反对通盐道,他说……秦有吞并魏国之心,不可轻信。”

“公子卬?”张仪冷笑一声,“当年少梁之战,公子卬被商君生擒,若不是秦君念及秦魏旧情,他岂能活着回到魏国?如今他手握兵权,却只知猜忌,不顾百姓死活,这就是魏国的大将?”

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驿馆外的街道:“陈大夫不妨去问问大梁的百姓,他们愿吃苦涩的池盐,还是雪白的秦盐?愿看着盐价暴涨,还是能平价买盐?老世族的利益,能当饭吃吗?”

陈轸被说得哑口无言,最终点头:“张先生稍候,我这就入宫面见魏王,必促成盐道开通。”

三日后,秦魏盐道正式开通。从秦国朐衍盐池出发,经河西、河东,直达魏国大梁的商道上,数十支商队络绎不绝。秦国的盐车每到一处,百姓便蜂拥而至,用粟米、布匹换取海盐。在魏国河东郡,一位老妇人捧着刚换的海盐,泪水涟涟:“我活了六十岁,还是头一回见这么白的盐,秦国人,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啊!”

而在韩国上党郡,蒙恬正带着秦国的水工,勘察洛水河道。韩国的官吏原本心存戒备,可当看到蒙恬画出的水利图,以及秦国送来的粟种时,态度立刻转变。上党守将亲自陪同蒙恬勘察,指着干涸的农田叹道:“洛水年年泛滥,可旱时却一滴水也没有。若能如秦国那般,修堤筑渠,百姓就不用再挨饿了。”

蒙恬拍着胸脯保证:“将军放心,秦国的水工都是修过郑国渠的老手,不出半年,必让上党的农田有水灌溉。”

消息传到咸阳,商鞅正在整理各地送来的文书。当看到“魏韩百姓感念秦德”的奏报时,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侍从端来汤药,劝道:“商君,您已连续三日未好好休息,该歇歇了。”

“等看到三晋与秦一心,再歇不迟。”商鞅接过汤药,一口饮尽,苦涩的药味在口中蔓延,却让他更加清醒——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南方的楚国。

第四章 楚地和风:一船粟米的温度

楚国郢都的城外,一场罕见的旱灾已持续了三个月。曾经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如今只剩下干裂的河床,岸边的稻田里,禾苗早已枯死,百姓们提着空篮子,四处寻找能吃的草根树皮。

公子疾率领的秦国粮船,就在这时抵达了郢都。数十艘大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船舱里装满了粟米,船舷上悬挂着“秦助楚赈灾”的旗帜。当粮船靠岸时,楚国百姓纷纷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渴望。

楚国令尹昭阳亲自到码头迎接,看着船上的粟米,脸上却带着复杂的神色。他知道,秦国此举并非单纯的赈灾——去年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诱骗楚怀王与齐断交,事后却改口称“只六里”,楚国上下对秦国早已心存怨恨。

“公子疾,”昭阳的声音冷淡,“秦国突然送粮,不知有何条件?”

公子疾却不在意他的态度,指着岸上的百姓:“令尹请看,这些百姓已快饿死,秦国送粮,只为救人性命,不谈条件。”他转身吩咐侍从,“开仓放粮,每户百姓先发五斗粟米,孩童多加一斗。”

侍从们立刻行动起来,将粟米源源不断地卸上岸,分发给百姓。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接过粟米,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多谢秦国公子,多谢秦国!”周围的百姓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码头边满是感激的哭声。

昭阳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戒备渐渐松动。公子疾走到他身边,轻声道:“令尹,去年张仪之事,是秦国有误,今秦君已责罚张仪,并愿以商於之地的三城,补偿楚国。此外,秦国还愿派法吏来楚,助楚国整顿吏治,抑制世族,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昭阳心中一动。楚国的世族势力远比三晋强大,昭、屈、景三大家族垄断了朝堂,百姓赋税沉重,此次旱灾,世族们囤积粮食,却不肯救济百姓,早已引起民怨。若能借秦国之力抑制世族,或许能让楚国重现生机。

“公子所言,当真?”昭阳问道。

“绝无虚言。”公子疾取出秦惠文王的国书,递到昭阳手中,“令尹若不信,可派人随我回秦,查看商於三城的情况,也可派法吏去秦国学习,亲身体验秦法的好处。”

昭阳接过国书,看着上面鲜红的玺印,又望了望岸上欢天喜地的百姓,最终点头:“我这就入宫面见大王,愿与秦国重修旧好。”

楚怀王接到昭阳的奏报后,虽对秦国仍有疑虑,却也深知赈灾要紧。他召集群臣商议,最终决定接受秦国的粟米,并派十名法吏随公子疾前往咸阳学习。

当秦国的法吏抵达楚国后,立刻着手帮助楚国整顿赋税——他们废除了世族的免税特权,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将征收的粮食一部分用于赈灾,一部分存入国库。在楚国的陈郡,一位小吏感慨道:“秦法虽严,却公平公正,不像以前,只敢欺负百姓,不敢得罪世族。”

消息传到咸阳,商鞅正与惠文王商议国事。惠文王看着楚国送来的感谢信,笑道:“商君的计策果然高明,一袋盐、一船粮,就化解了楚国的怨恨。”

商鞅却摇头:“君上,楚国民风剽悍,世族势力强大,若想让楚国真正与秦一心,还需长久经营。臣计划在秦楚边境开设互市,让楚国的丝绸、木材换取秦国的铁器、盐粮,再派学者前往楚国讲学,传播法家思想。”

惠文王颔首:“就依商君之计。只是,商君的身体……”

“臣还撑得住。”商鞅咳嗽两声,眼中却闪烁着光芒,“秦国的统一大业,还差最后一步,臣必须亲眼看到那一天。”

第五章 暗流与伏笔:中立背后的风云

就在秦国与三晋、楚的交流日益密切时,赵国的邯郸城内,一场针对秦国的阴谋正在酝酿。赵肃侯看着手中的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秦国通过通商、赈灾,已逐渐拉拢了魏、韩、楚,若再任其发展,赵国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丞相,”赵肃侯看向身边的肥义,“秦国如此行事,是想温水煮青蛙,慢慢吞并六国。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必须想办法破坏秦与三晋的关系。”

肥义沉吟片刻,道:“大王,齐国中立,楚国与秦结盟,魏国、韩国依赖秦的盐粮,硬抗秦国恐难取胜。不如……暗中阻挠秦韩的水利工程,再散布谣言,说秦国想借通商控制三晋,让他们对秦国产生猜忌。”

赵肃侯点头:“就这么办。你立刻派人去韩国上党,破坏蒙恬的水利工程,再派人到魏国大梁,散布谣言,说秦国的盐里有毒,是想毒害魏人。”

不久后,韩国上党的水利工地突然发生意外——刚修好的一段堤坝被人炸毁,洪水冲毁了附近的农田。蒙恬立刻派人调查,发现现场留有赵国士兵的盔甲碎片。与此同时,魏国大梁城内,“秦盐有毒”的谣言四处传播,百姓们纷纷不敢再买秦盐,盐价再次暴涨。

消息传到咸阳,商鞅勃然大怒。他立刻召来王翦,下令:“你率五千精兵,前往秦韩边境,保护水利工地,若有赵军来犯,立刻反击。再派使者前往魏国,澄清谣言,并当众品尝秦盐,以证清白。”

王翦领命而去,很快便抵达了秦韩边境。赵国的士兵见秦军防备森严,不敢再贸然破坏,水利工程得以继续推进。而在魏国大梁,秦国使者当着百姓的面,舀起一勺秦盐,直接放入口中,又舀起盐水喝下,笑道:“若秦盐有毒,我岂会活到现在?这都是赵国的谣言,想破坏秦魏的盟约!”

百姓们见状,疑虑尽消,再次争相购买秦盐。赵国的阴谋,最终以失败告终。

可商鞅的身体,却在这场风波中彻底垮了。他本就染有风寒,又因日夜操劳,病情加重,不得不卧床休息。惠文王亲自前来探望,看着病榻上虚弱的商鞅,心中五味杂陈:“商君,你安心养病,国事有寡人在。”

商鞅拉着惠文王的手,眼中满是恳切:“君上,秦国的变法已初见成效,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也已稳固。但老世族仍在暗中作祟,齐国虽中立,却也在观望。臣死后,望君上能继续推行新法,信任张仪、王翦等人,莫让秦国的基业毁于一旦。”

惠文王点头:“商君放心,寡人定不负你所托。”

商鞅露出一丝笑容,缓缓闭上了眼睛。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脸上,仿佛为这位秦国的变**臣,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数月后,齐国临淄宫的朝会上,齐威王看着手中的奏报——秦国与魏、韩、楚的贸易额已达往年的三倍,秦法在三晋与楚地广为流传,秦军的兵力也日益强盛。他长叹一声:“孤本想中立自保,却没想到,秦国竟借此时机,成了诸侯之首。”

而在咸阳,惠文王站在商鞅的墓前,手中捧着一卷《秦法》竹简。风吹过墓前的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变**臣的功绩。惠文王轻声道:“商君,你看,秦国正在走向强大,总有一天,会一统天下。”

远处的咸阳宫上,秦国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东方的齐国虽仍中立,却已无法阻挡秦国东进的步伐。一场新的风云,正在悄然酝酿,而这一次,秦国将站在天下的中心,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