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35集:市集繁荣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35集:市集繁荣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河西双市

晨光刚漫过贺兰山的轮廓,河西渡口的风还裹着沙砾的凉意,李信之已踮脚往东方的官道望了第三回。他身后的三辆牛车沉得压弯了车辕,麻袋里新脱壳的粟米泛着暖黄,是关中平原刚收的新粮。

“东家,急啥?魏人过了黄河,总得歇脚喂马。”赶车的老周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攥紧车轭,“再说了,这‘双市’的木牌昨天才挂起来,官府的人还在路口验关呢。”

李信之没回头,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铜印——那是咸阳府发的通商令牌,正面刻着“秦”字,背面是麦穗纹。三个月前他在咸阳城听说秦魏要开边境市集,连夜把家里的十亩粟田全收了,又凑钱从邻县换了两车布,就盼着能做笔好买卖。

远处终于传来车轮碾地的声响,夹杂着骡马的嘶鸣。李信之直起身子,看见一队插着“魏”字旗的商队正往这边来,领头的是个穿靛蓝布衫的汉子,腰间挂着把铜鞘短刀,脸上堆着笑。

“这位可是秦国的李兄?”汉子老远就拱了手,嗓门亮得很,“在下魏国张越,专门来做盐铁生意的。”

李信之连忙迎上去,两人的手掌一握,都觉出对方手上的老茧——那是常年握算盘、搬货物磨出来的。“张兄来得正好,我这粟米刚从关中运来,还有两车细布,都是上好的货。”他指着身后的牛车,眼睛发亮。

张越走到牛车旁,伸手抓了把粟米,凑到鼻尖闻了闻,又捻了捻布角,点头道:“李兄的货确实地道。不瞒你说,我这次带了五十石盐,还有十把新铸的铁犁,魏地的农户都抢着要,要是换给秦地的百姓,保管受欢迎。”

说话间,更多的商人涌了过来。秦国的商队大多推着粟米、布匹、皮革,还有几个背着秦弩的兵卒,说是官府派来护卫市集的;魏国的商队则带来了盐、铁具、丝绸,还有些南方运来的茶叶、瓷器。百姓们也挎着篮子、揣着铜钱围了上来,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眼睛盯着商队车上的新奇玩意儿。

市集中央立着两根丈高的木柱,上面挂着红绸,写着“秦魏双市”四个大字。柱子旁摆着张案几,秦魏两国的官吏正并排坐着,给商人验看通关文牒,时不时还互相递碗茶水,倒不像以前那样剑拔弩张。

李信之的粟米摊刚摆开,就围了几个魏国百姓。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妇蹲下来,抓起粟米看了看,又问:“这米咋卖?比魏地的麦仁便宜不?”

“大娘,我这粟米五十钱一石,熬粥喷香,管饱。”李信之笑着回话,“您要是多买,还能再便宜些。”

老妇犹豫了一会儿,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数了五十钱递过来:“先买一石,要是好吃,明天再过来。”

刚送走老妇,又有个魏国商人过来,说要订二十石粟米,说是要运回去给店里的伙计当口粮。李信之乐得合不拢嘴,忙让老周帮忙装货,自己则去张越的盐摊前转悠。

张越的盐摊前也围满了人,秦国的百姓大多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白净的海盐——秦地多产池盐,味道偏苦,而魏国的海盐咸得纯粹,炒菜、腌肉都好用。一个秦国农夫买了两斤盐,又盯着旁边的铁犁看:“张老板,这铁犁多少钱?我家那木犁都快散架了。”

“老哥,这铁犁一百二十钱一把,结实得很,翻地比木犁快一倍。”张越拿起铁犁递过去,“你要是买犁,我再送你半斤盐,咋样?”

农夫一听,立马掏钱买下。张越收了钱,转头看见李信之,笑着招手:“李兄,我这盐卖得差不多了,你那粟米也剩得不多了吧?”

李信之点头,脸上的笑意藏不住:“托张兄的福,刚才又订出去三十石,下午就能送货。”他顿了顿,又道,“以后咱们多合作,你要粟米、布匹,我给你留最好的;我要盐、铁具,你也多给我留些货,一起赚钱。”

张越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睛里满是认同:“是啊,通商对咱们都好。以前两国边境封得严,我想运点盐过来,得绕好几天路,还怕被关卡扣了;现在好了,官府都支持,咱们光明正大做生意,百姓也能买到便宜货,多好。”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见一阵欢呼。抬头一看,原来是个秦国的织户,用自己织的粗布换了魏国商人的一匹丝绸,正拿着丝绸给旁边的人看,脸上满是欢喜。不远处,几个秦国的兵卒正围着魏国商人的铁剑看,时不时还拿起来挥舞两下,讨论着铁剑的锋利程度。

日头渐渐升到半空,市集上越来越热闹。卖粟米的、卖盐的、卖布匹的、卖铁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百姓们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偶尔还会跟商人讨价还价,讨价成功了就笑着付钱,没讨成也不恼,转身去下一个摊位。

李信之找了个阴凉处坐下,喝了口随身携带的水,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去年边境还很紧张,两国的兵卒隔着黄河对峙,百姓们别说通商了,就连靠近边境都不敢。如今好了,市集一开,两国的商人能安心做生意,百姓们也能买到以前买不到的东西,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李兄,想啥呢?”张越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两个刚买的胡饼,递了一个给李信之,“尝尝,这是魏国的胡饼,就着粟米粥吃,绝了。”

李信之接过胡饼,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带着芝麻的香味,确实好吃。他一边吃一边说:“我在想,要是以后天天都能这样就好了,两国百姓不用再担心打仗,能安安心心做生意、过日子。”

张越点头,咬了一大口胡饼:“会的。我听说官府还打算在市集旁边建个客栈,以后咱们这些商人过来做生意,就不用再露宿街头了。再说了,这市集一开,两边的百姓来往多了,关系也就近了,谁还愿意打仗呢?”

两人正说着,忽然看见远处来了一队马车,车上装着满满的丝绸和茶叶,插着“魏”字旗。张越眼睛一亮:“是我堂兄的商队,他专门做南方的茶叶生意,秦地的人肯定喜欢。”

李信之也来了精神:“那正好,我还想着下次多进些茶叶呢,秦地的贵族都爱喝茶,就是不容易买到好的。”

两人说着,起身朝商队走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市集的每一个角落,洒在百姓们欢笑的脸上,洒在堆积如山的粟米、布匹、盐、铁具上,仿佛给这河西边境的市集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

老周坐在牛车旁,看着东家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笑着摇了摇头。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边境逃难的日子,那时候别说市集了,就连一顿饱饭都难吃上。如今好了,牛车装满了货物,东家的生意越来越好,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日头西斜的时候,市集上的人渐渐少了些。李信之的粟米和布匹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张越的盐和铁犁也所剩无几。两人凑在一起算账,算完后都笑得合不拢嘴——这一天赚的钱,比以前一个月赚的还多。

“李兄,明天我再运些盐过来,你别忘了给我留粟米。”张越收拾着摊位,说道。

“放心,我已经让人回去运货了,明天保证有新的粟米和布匹。”李信之点头,又道,“对了,我还带了些秦地的好酒,晚上咱们找个地方喝两杯,好好聊聊以后的生意。”

张越欣然应允:“好啊,我也带了魏地的酱肉,正好下酒。”

夕阳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市集上的摊位渐渐收拾完毕,只剩下几个还在打扫卫生的官吏和百姓。远处的黄河波光粼粼,贺兰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而河西双市的灯火,却一盏盏亮了起来,照亮了这边境的夜晚,也照亮了两国百姓对未来的希望。

李信之看着眼前的灯火,心里忽然想起咸阳城里官吏说的话:“通商不是为了一时之利,是为了让两国百姓世代交好,让边境永无战事。”那时候他还不太明白,如今看着这热闹的市集,看着百姓们满足的笑容,看着自己和张越这样的商人能安心合作,他终于懂了。

或许,这就是通商的意义——不是冰冷的文书,不是朝堂上的争论,而是粟米里的香气,是丝绸上的花纹,是商人们握手时的温度,是百姓们买到心仪物品时的笑容。这些细微的美好,像一颗颗种子,在河西边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庇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夜色渐浓,李信之和张越提着酒壶和酱肉,朝着市集旁的客栈走去。身后的双市木柱在灯火的映照下,“秦魏双市”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风里不再有沙砾的凉意,反而带着粟米的清香和丝绸的柔暖,吹拂着这方刚刚苏醒的土地,也吹拂着两国百姓共同的明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