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34集:魏使再访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34集:魏使再访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咸阳宫盟:秦魏通商记

咸阳宫的青铜灯盏燃着鲸脂,火焰跳动间将殿内的青铜鼎、玉磬与群臣的玄色朝服染上暖光。秦孝公嬴渠梁端坐于龙椅之上,玄色冕旒垂落,遮住了眼底的思绪,只留一双修长的手轻轻按在案上的竹简——那是昨日刚送来的陇西粮秣账簿,墨迹尚带着些许松木墨的清苦。

殿外传来内侍沉稳的通传声:“魏国使者范雎,携国书求见——”

话音未落,殿门处已走进一道青色身影。范雎身着魏国大夫的章甫冠与织锦深衣,腰间佩着和田玉璧,步履稳健地穿过殿中白玉阶。他目光扫过两侧侍立的秦国臣子,最终在秦孝公面前止步,双手捧着丝帛国书,躬身行礼:“魏国使者范雎,叩见秦公。吾王闻秦地沃野千里,秦民勤勉务实,愿与秦国结通商之好,互通有无,共促两国百姓安乐。”

秦孝公抬手示意他起身,目光转向殿侧的群臣:“诸卿以为,魏国通商之请,当如何应对?”

率先出列的是上大夫甘龙,他花白的胡须垂在胸前,语气带着几分谨慎:“秦自厉公以来,与魏多有战事,边境时常动荡。今魏国主动提出通商,恐有诈。若开放边境,万一魏人借通商之名刺探军情,或趁机囤积物资,于秦国不利啊。”

话音刚落,左庶长卫鞅便上前一步,玄色官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飘动。他目光锐利,声音沉稳有力:“甘大夫所言,虽有道理,却未顾及长远。秦地多产粟米、皮革、铁器,而魏地盛产丝绸、盐、漆器,两国物产互补,通商可使秦民得魏之精巧器物,魏民得秦之充足粮秣,实乃互利之举。至于边境安危,只需制定严苛规则,便可防范风险,而非因噎废食。”

“卫鞅所言极是!”廷尉尸佼紧随其后,“去年陇西大熟,粟米堆积如山,却因无法运往东方而只能囤积;反观魏都大梁,丝绸价格高昂,寻常百姓难以承受。若开通通商,秦之粟米可换魏之丝绸,既解秦之粮储压力,又能让秦民穿得暖,何乐而不为?至于刺探军情之事,只需在边境设关卡,严查过往商队,便可杜绝隐患。”

群臣议论纷纷,有赞同者,亦有持疑者。秦孝公静静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目光落在殿外庭院中那棵老槐树上——那是他即位初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已枝繁叶茂。他想起这些年秦国推行变法,百姓虽渐趋富足,但边境闭塞,许多物产无法流通,民生仍有缺憾。魏国既是中原强国,此次主动示好,若能借此机会打开东方商路,对秦国的长远发展必有裨益。

待殿内议论声渐歇,秦孝公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卿之言,朕已尽知。通商之事,利在两国百姓,亦利于秦国变法之推进。朕以为,可应魏国之请,但需如卫鞅所言,制定明确规则,不可有半分疏漏。”

范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再次躬身行礼:“秦公英明!吾王若知秦公应允,必感秦之诚意。”

“诚意需以规则为基。”卫鞅上前一步,目光看向范雎,“通商可以,但需约定三事。其一,两国划定边境三城为通商口岸,分别为秦国的临晋、魏国的蒲坂与阳晋,商队仅可在此三城交易,不得擅自进入他国腹地;其二,制定统一税则,秦商入魏,缴纳货物价值的十分之一作为关税,魏商入秦亦然,严禁地方官吏私自加征赋税;其三,明确违禁之物,兵器、甲胄、战马、铜铁等战略物资严禁交易,若有商队走私,两国需联手查办,货物充公,人犯交由对方处置。”

范雎闻言,沉吟片刻。他此次前来,虽奉魏王之命求通商,但也需为魏国争取利益。卫鞅提出的三事,看似严苛,却也公平,尤其是关税与违禁品的规定,既避免了一方吃亏,也防范了风险。他抬头看向秦孝公,拱手道:“秦公,卫庶长所提三事,公允合理,范雎代吾王应允。只是还有一事,望秦公恩准——魏商入秦,若遇地方官吏刁难,可直接向秦国廷尉府申诉,秦廷需秉公处理,不得偏袒。”

“此事易耳。”秦孝公点头,“朕可下旨,令各通商口岸设‘通商御史’,专司处理商队纠纷,若有官吏刁难商队,无论秦魏,皆以律法严惩。”

双方达成共识,殿内气氛顿时缓和许多。秦孝公命内侍取来笔墨竹简,由卫鞅与范雎共同草拟通商盟约。卫鞅提笔疾书,竹简上的篆字刚劲有力,每一条款都清晰明确;范雎在旁审视,偶尔提出修改意见,两人配合默契,不过半个时辰,盟约便已草拟完毕。

盟约共分六章,除了此前商定的通商口岸、关税、违禁品与申诉机制外,还补充了商队通行凭证、货物检验流程与两国定期会商制度。秦孝公接过竹简,仔细审阅后,在末尾签下自己的名号;范雎亦取出魏国的国印,盖在盟约之上。

当两枚朱红印记在竹简上重合时,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赞叹声。甘龙走上前,看着盟约,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卫庶长思虑周全,此盟约既保秦国利益,又显两国诚意,实乃良策。”

卫鞅微微颔首,目光转向秦孝公:“主公,盟约既定,接下来需尽快选派官吏前往三城筹备通商事宜,制定详细的检验与征税流程,避免届时出现混乱。”

“所言极是。”秦孝公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群臣,“朕命卫鞅总领通商之事,甘龙协助制定官吏考核制度,尸佼负责起草通商细则,三日内将筹备方案呈于朕前。范大夫,你可先回驿馆歇息,待筹备事宜就绪,朕会派使者前往魏国,正式通报通商开启之日。”

范雎躬身谢恩:“谢秦公体恤。吾王若知盟约已成,必感秦之诚意,两国通商之日,必是百姓安乐之始。”

送走范雎后,秦孝公回到龙椅上,拿起那份通商盟约,指尖轻轻拂过竹简上的文字。卫鞅走上前,轻声道:“主公,通商之事虽定,但边境官吏多有旧习,恐难一时更改,还需加强监督,避免有人阳奉阴违。”

“朕明白。”秦孝公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变法至今,秦国已非昔日之秦国,官吏若敢违抗律法,无论职位高低,皆严惩不贷。此次通商,既是两国交好之始,也是检验变法成效之机,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三日后,卫鞅等人将筹备方案呈于秦孝公。方案中详细规定了通商口岸的官吏设置——每城设“市令”一人,负责管理市场秩序;“关尹”两人,分管货物检验与关税征收;“司察”三人,专司监督官吏与商队,防止舞弊。同时,还制定了商队通行凭证的样式,凭证上需注明商队首领姓名、货物种类、数量与目的地,由两国共同加盖印章方可生效。

秦孝公审阅后,当即批准方案,命人将方案誊抄多份,送往各通商口岸与魏国都城大梁。魏国接到方案后,亦迅速回复,表示将按照盟约选派官吏,筹备通商事宜。

一个月后,临晋、蒲坂与阳晋三城同时举行了通商开启仪式。临晋城外,秦国的商队推着满载粟米、皮革的牛车,魏国的商队则带着丝绸、漆器与盐,在关尹的检验下依次入关。市令站在城门口的高台上,高声宣读盟约条款,周围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看着两国商队互通货物,脸上露出好奇与期待的笑容。

卫鞅亲自前往临晋巡查,看着市场上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走到一家秦国粮商的摊位前,只见粮商正与一位魏国丝绸商议价,两人言语间虽有口音差异,却相处融洽。粮商笑着对卫鞅说:“卫庶长,您看,这魏国的丝绸多好,我用十石粟米换了两匹,回去给婆娘做件新衣裳,她肯定高兴!”

魏国丝绸商也凑上前来,操着生硬的秦语:“秦国的粟米颗粒饱满,比魏国的粟米好吃多了。我这次带了五十匹丝绸,换了五百石粟米,回去卖给大梁的酒楼,肯定能赚不少!”

卫鞅点头微笑,目光转向远处的关卡。关尹正仔细检查一辆魏国商队的牛车,车上装的是漆器,没有违禁物品,很快便放行了。司察则在市场上巡视,观察着官吏与商队的举动,确保无人违规。

此时,一名内侍匆匆赶来,递给卫鞅一封竹简。卫鞅展开一看,是秦孝公发来的诏书,上面写着:“临晋通商首日,秩序井然,百姓欢悦,朕甚慰。望卿继续督导,保通商长久,使秦魏两国百姓永享其利。”

卫鞅收起诏书,抬头望向天空。秋日的阳光洒在临晋城上,给城墙镀上一层金色。他知道,此次秦魏通商,不仅是两国经济的互通,更是秦国打开东方门户的第一步。随着商路的畅通,秦国的物产将运往中原,中原的文化与技术也将传入秦国,这对秦国的变法与强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回到咸阳后,卫鞅向秦孝公详细汇报了临晋的通商情况。秦孝公听后,喜上眉梢,命人设宴款待群臣。宴会上,甘龙举起酒爵,对秦孝公道:“主公远见卓识,卫庶长谋划周全,此次通商之事,实乃秦国之福。臣此前多有疑虑,今日方知,通商不仅无害,反而能为秦国带来诸多益处,臣自愧不如。”

秦孝公笑着摆手:“甘大夫不必自责,诸卿皆是为秦国着想。此次通商,只是开始,日后若有其他诸侯国愿与秦国通商,朕亦会酌情应允,让秦国的商路通向天下,让秦国的百姓富足安康。”

卫鞅亦举起酒爵,目光坚定:“主公所言极是。变法需循序渐进,通商亦是变法的一部分。待秦国商路畅通,经济强盛,再辅以军事改革,他日秦国必能称霸诸侯,统一天下!”

殿内众人纷纷举杯,酒爵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与青铜灯盏的火焰一同,映照出咸阳宫内君臣同心、共图大业的景象。而此时的边境三城,商队往来不绝,百姓的笑声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两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画卷。秦魏通商盟约的签订,不仅为两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更为秦国的崛起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