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19集:粮价平稳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19集:粮价平稳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市暖河西

河西的晨光总来得迟些,腊月的风还带着几分凛冽,却吹不散市集上渐渐升腾的烟火气。粮铺老板周老三早早地开了门,将那块写着“粟米百钱一石”的木牌往门旁一立,又弯腰把盛粟米的陶瓮摆得整齐——陶瓮里的粟米是昨日刚从府库领来的,颗粒饱满,泛着淡淡的金黄,凑近闻还能嗅到新米的清香。

“周老板,开门啦?给俺称两石粟米!”门口传来粗亮的嗓音,周老三抬头一看,是邻村的农户王二柱,肩上扛着个空布袋,手里还攥着几串沉甸甸的秦半两。

周老三笑着应道:“二柱来啦!快进来,这粟米刚到的,你摸摸,多实在。”说着便拿起木斛,往斛里舀粟米,动作麻利,不多时就将一斛粟米刮平,倒进王二柱的布袋里。

王二柱凑过来,伸手捻了把粟米,放在掌心搓了搓,又吹了吹,脸上露出满足的笑:“真好!比去年的粟米还饱满。往年这时候,哪敢一次买两石?记得三年前魏人还在河西的时候,一场仗打下来,粮价飞涨到三百钱一石,俺家娘子坐月子,想买点粟米熬粥,跑遍了半个市集都没买到,最后还是用半匹布换了一小袋陈米,里面还掺着沙子。”

这话让周老三也叹了口气。他在河西开粮铺快二十年了,最清楚打仗时的苦。魏人占着河西那几年,年年征粮,府库里的粮食都被运去养兵,市集上的粮价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有时候还断货。有一年冬天,他铺子里的粟米卖光了,一个老妇抱着饿得哭的孙儿来求粮,他只能把自己家留的口粮匀了些出去,看着老妇千恩万谢的样子,心里又酸又涩。

“如今不一样了。”周老三把第二斛粟米倒进布袋,拍了拍袋子上的浮尘,“自从商君变法,秦国收复了河西,官府就管起了粮价,还从关中调了大批粟米过来,咱们这市集上的粮就没断过。你看这价钱,百钱一石,比三年前便宜了三分之二,寻常百姓都买得起。俺这粮铺生意也安稳,不用再担心打仗断货,也不用怕粮商囤粮抬价,这才是正经的好日子啊。”

王二柱用力点头,从怀里掏出钱串,数出两百钱递给周老三:“可不是嘛!俺家今年种了五亩田,收了二十多石粟米,除了缴赋税,还能剩下不少。这不,快过年了,多买两石存着,再给俺家小子熬点粟米粥,补补身子。”他说着,把沉甸甸的布袋扛到肩上,又道:“周老板,俺听说商君最近还在查田,不让豪强占百姓的地,俺家那几亩田,官府都给立了田契,以后再也不怕被人抢了,这都是托了商君的福啊!”

周老三笑着应和,目送王二柱扛着布袋走远,转身又迎来了新的客人——是个提着竹篮的妇人,想买些粟米给家里的老人熬粥。市集上的人越来越多,吆喝声、说笑声渐渐盖过了风声,粮铺前也排起了不长的队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意,没有了往日的焦虑。

不远处,一个身着青色布袍的年轻男子正缓步走着,他是商鞅的侍从陈默,奉了商鞅之命来市集巡查粮价和民生。陈默出身寒门,早年在河西吃过不少苦,魏人统治时,他父亲因为交不出苛捐杂税,被抓去做苦役,没多久就病逝了。后来商鞅变法,秦国收复河西,他才有机会进了军营,因为识些字,被调到商鞅身边当侍从。

他看着市集上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去年这个时候,他跟着商鞅来河西巡查,那时市集刚恢复不久,摊位寥寥无几,百姓们买粮还得精打细算,有的人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破衣。可如今才过了一年,市集上的摊位多了一倍,卖粟米的、卖布匹的、卖陶器的,还有卖肉的,琳琅满目。百姓们的衣服也整洁了不少,孩子们手里拿着糖人,在市集上跑着闹着,笑声清脆。

陈默走到一个卖布匹的摊位前,摊主是个中年妇人,正拿着一匹青色的布给客人看。“这布是关中织的,又软又结实,才五十钱一匹,你买回去给汉子做件新衣,正好过年穿。”妇人笑着说,客人拿起布摸了摸,爽快地付了钱。

陈默忍不住问道:“老板娘,如今这布匹好卖吗?”

妇人见他衣着整洁,说话客气,便笑着回答:“好卖!往年魏人在的时候,布价贵得很,一匹粗布都要百钱,百姓们哪舍得买?如今不一样了,商君鼓励女子织布,官府还收布,织得多的还能免徭役,市集上的布多了,价钱也降了。俺这摊位,一天能卖十几匹布呢!”

陈默点点头,又走到一个卖肉的摊位前。摊主是个壮汉,正挥着刀给客人割肉,案板上的猪肉新鲜得很。“掌柜的,这肉多少钱一斤?”陈默问道。

壮汉咧嘴一笑:“十五钱一斤!如今百姓日子好了,买肉的人也多了,俺这肉都是从附近村里收的,新鲜得很,你要不要买点?”

陈默摇摇头,笑着说:“不了,我就是问问。”他看着壮汉麻利地割肉、称重、收钱,客人提着肉满意地离开,心里更踏实了——粮价平稳,布匹充足,连肉都成了百姓能常买的东西,这说明河西的民生确实好了。

他继续往前走,走到市集的拐角处,看见几个官吏正在给百姓宣讲律法。一个官吏拿着竹简,高声念道:“商君新法规定,百姓耕织粟帛多者,免其徭役;若有豪强侵占民田,百姓可到县衙告状,官府必严惩不贷!”

百姓们围在一旁,听得认真,有的还时不时提问。一个老农问道:“官爷,俺家那几亩田,去年官府给立了田契,要是有人想抢,俺真能去告吗?”

官吏点头道:“当然!新法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都要受罚。你放心,只要有人敢抢你的田,你去县衙告状,俺们定帮你讨回公道!”

老农听了,高兴地说:“好!有官爷这话,俺就放心了。俺一定好好种地,多收粟米,为大秦出力!”

陈默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商鞅常说的话:“治国之本,在于富民。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才会拥护新法,大秦才能强大。”如今看来,商鞅的话果然没错。

他又在市集上转了一圈,见每个摊位前都有人光顾,百姓们买东西时脸上都带着笑意,没有了往日的愁苦。他走到周老三的粮铺前,正好看见周老三给一个老妇称粟米,老妇手里攥着钱,颤巍巍地说:“周老板,给俺称一石粟米,俺孙儿快放寒假了,想给他熬点粟米粥喝。”

周老三笑着说:“老夫人,您放心,这粟米好得很,熬粥香得很。”他给老妇称好粟米,又多舀了一小瓢放进去:“老夫人,这瓢粟米您拿着,算是俺给您孙儿的压岁钱。”

老妇连忙道谢:“多谢周老板!您真是个好人。如今日子好了,俺们这些老人也能沾光了。”

陈默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里彻底放了心。他知道,商鞅最关心的就是河西的民生,尤其是粮价,因为粮食是百姓的根本,粮价稳了,百姓的心才能稳。如今市集上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他回去复命,商鞅也定会高兴。

陈默转身离开市集,往大营的方向走去。风依旧吹着,却不再像刚才那样凛冽,反而带着几分暖意。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在晨光中缓缓升起,像一幅宁静的画卷。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还在的时候,也曾带着他在市集上买过粟米,那时粮价高,父亲总是只买一小袋,省着吃。可如今,百姓们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孩子们也能吃饱饭,穿暖衣,这都是商鞅变法带来的改变。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大营的轮廓渐渐出现在眼前。营门口的哨兵见了陈默,笑着打招呼:“陈侍从,巡查回来了?”

陈默点头道:“回来了,市集上一切都好。”

他走进大营,径直往商鞅的营帐走去。此时商鞅正在营帐里看竹简,见陈默进来,便放下竹简,问道:“市集上情况如何?粮价还稳吗?”

陈默躬身行礼,笑着回答:“回商君,市集上一切安好。粮铺的粟米价仍是百钱一石,百姓们买粮的人很多,还有不少人买布匹、买肉,市集上很热闹。官吏们还在市集上宣讲律法,百姓们听得很认真,都很拥护新法。”

商鞅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起身走到营帐门口,望向河西城池的方向,目光深邃:“河西是大秦的门户,也是变法的试金石。如今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新法在河西已经扎下了根。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大秦就有希望。”

陈默站在一旁,看着商鞅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敬佩。他知道,商鞅为了变法,付出了很多。这些年,商鞅不仅制定新法,还亲自到各地巡查,督促官吏落实新法,解决百姓的难题。河西能有今天的景象,离不开商鞅的努力。

“商君,”陈默轻声道,“如今河西民生渐好,百姓们都在念您的好。方才在市集上,有百姓说,要是没有您,他们现在还在受魏人的苦呢。”

商鞅转过头,看着陈默,淡淡一笑:“百姓过得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新法的功劳,也是全体大秦百姓的功劳。只要百姓能拥护新法,好好耕织,好好当兵,大秦定能越来越强,总有一天,能一统天下,让天下的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

陈默用力点头,他相信商鞅的话。他看着商鞅重新拿起竹简,开始研究新的税律,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辅佐商鞅,为大秦的强大出一份力。

营帐外的风还在吹着,可营帐里却透着一股暖意。阳光透过营帐的缝隙照进来,落在竹简上,也落在商鞅的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金光。陈默知道,有商鞅在,有新法在,河西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大秦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光明。

而此时的市集上,周老三还在忙着给百姓称粟米,卖布匹的妇人还在热情地招呼客人,孩子们还在市集上跑着闹着。腊月的风渐渐柔和下来,阳光也越来越暖,整个河西城池,都沉浸在这安稳、祥和的氛围里,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诉说着变法带来的好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