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18集:王翦巡边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18集:王翦巡边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边尘记

河西的风是淬了冰的。腊月的朔气裹着沙砾,打在秦军士卒的黑甲上簌簌作响,像是无数细小的冰粒在啃噬金属。王翦勒住缰绳,胯下的乌骓马打了个响鼻,前蹄在冻得发硬的土路上刨出浅坑,蹄铁与碎石摩擦的脆响,在空旷的边境线上格外清晰。

他抬手按了按头盔边缘,将被风吹乱的额发压回去。视线越过眼前连绵的土丘,能望见远处魏国边境的烽燧——那烽燧用夯土筑成,像根枯瘦的杆子插在灰蒙蒙的天际线下,顶端连个守望的人影都看不见,却依旧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压迫感。

“伍长,再往前半里,就是魏人的巡哨线了。”身后传来士卒赵三的声音。这汉子年近三十,脸上刻着河西百姓特有的粗糙纹路,说话时哈出的白气瞬间被风吹散,“昨儿个听伙房的老张说,魏人换了守将,是个叫公孙衍的,听说打起仗来不要命。咱们要不要再探探?摸清楚他们的巡哨时辰,也好早做防备。”

王翦回头,目光扫过随行的五个士卒。除了赵三,剩下的四个都是河西之战后补进来的新兵,年纪最大的不过二十,最小的李二才十七,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可手里的弩机都擦得锃亮,腰间的铜剑也磨得锋利——都是想在战场上挣个爵位,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的硬汉子。

“不可。”王翦勒转马头,声音沉得像脚下的冻土,“昨日营里刚传了将令,魏人虽退了兵,却没撤边境的哨卡。咱们若是越境,哪怕只是一步,被他们抓了把柄,反倒给了他们寻衅的由头。咱们守在这里,是为了不让魏人过来骚扰百姓,不是来挑事的。”

李二攥着长矛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这少年个头不高,肩膀却挺得笔直,声音带着点未变声的沙哑:“伍长,俺知道规矩。可俺总想起去年魏人烧俺们村的样子——俺爹为了护着粮囤,被他们的长矛戳穿了肚子,俺娘织的布也被他们抢走了……俺就是想多盯着点,别让他们再过来作恶。”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队伍里顿时静了下来。赵三拍了拍李二的肩膀,没说话——他的老家在河西临晋,去年魏人撤退时,还抢了他媳妇刚织好的两匹麻布,至今没找回来。王翦看着他们,心里也泛起一阵沉意。他十二岁跟着父亲在演武场练弩,十四岁就上了河西战场,魏人的蛮横,他比谁都清楚。

“放心。”王翦放缓了语气,指了指前方不远处的一处土坡,“你们看那处坡,地势高,站在上面能望见魏人烽燧的动静,还能盯着咱们这边的土路——那是附近三个村子百姓去市集的必经之路,得把这里守住。”

几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土坡约莫两丈高,顶上长着几棵枯树,光秃秃的枝桠在风里呜呜地响,倒像是天然的哨位。赵三眼睛一亮:“伍长好眼力!那坡上视野开阔,要是在上面设个岗,魏人只要有动静,咱们立马能看见。就算他们想绕路去骚扰村子,也逃不过岗哨的眼睛。”

“明日一早就派两个人过来,日夜值守。”王翦翻身下马,踩着冻土往土坡上走。靴子踩在残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他走得稳,每一步都踩实了,像是在丈量这片刚收复的土地,“岗哨要带足干粮和水,再备些柴火,夜里冷,能烤烤火。另外,把弩机的弦检查好,别冻脆了——要是发现魏人有异动,先放信号箭,再派人回营报信,切记别擅自行动。”

赵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点头:“俺明白,伍长。咱们不能给魏人可乘之机,也不能让弟兄们白白送命。”

几人爬到土坡顶时,风更烈了。王翦的甲片被吹得哗哗作响,他眯起眼,往魏人烽燧的方向望——隐约能看见两个黑点在烽燧下走动,该是魏人的哨兵。再转头看向自家这边,土路蜿蜒着通向远处的村庄,雪地里还留着几串浅浅的脚印,有的是百姓挑水的桶底印,有的是孩童跑闹的小鞋印。

“伍长,你看那!”李二突然指着土路尽头的一个小土房,声音里带着点激动,“那不是王老伯家的草屋吗?昨日俺还见他去营里买粟米,说家里的麦子够吃到来年春天了,还说要给俺们送些腌菜呢!”

王翦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果然见那土房的烟囱里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在寒风里打了个旋,很快散了。他心里一暖——河西收复后,百姓们陆续回了家,重新垦了田,织了布,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上个月他去巡查时,还见王老伯在地里种麦,老人手里的锄头磨得发亮,说要多收些粮食,给军队送些来,让士兵们吃饱了好打仗。

“所以咱们更得把这里守好。”王翦蹲下身,摸了摸脚下的土——这土是黑的,肥沃,能种出好庄稼。他想起商鞅在河西推行新法时说的话:“地是百姓的根,也是大秦的根。守着土地,就是守着百姓的日子。”

赵三也蹲下来,抓起一把土,放在手里搓了搓:“俺小时候,俺爹就说,河西的土最养人。后来魏人来了,把俺们的地抢了,把俺们的房子烧了。现在好了,土地又回到咱们手里,俺们说啥也不能再让魏人抢回去。”

几人说着,开始在土坡上清理杂草。李二力气小,却跑得勤,在坡下找了些干柴,堆在避风的地方;赵三则用石头垒了个简单的挡风墙,石头之间的缝隙用干草塞住,能挡不少风。王翦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踏实了不少——这些年轻的士卒,或许还有些毛躁,却有着最纯粹的念想:守着边界,护着家,挣个爵位,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等他们把岗哨的雏形搭好,天已经擦黑了。夕阳把西边的天空染成一片暗红,魏人的烽燧也亮起了一点昏黄的火光,该是他们点的夜哨。王翦看了看天色,道:“时候不早了,咱们回营。明日一早,赵三和李二先来值岗,带上两袋干粮,三壶水,再把营里那床旧棉被带上——夜里冷,轮流盖着。”

“得令!”赵三和李二齐声应道,声音响亮。

几人收拾好东西,跟着王翦往回走。风依旧刮得紧,可没人再缩脖子,脚步也比来时更稳了。李二走在最后,时不时回头望那土坡,像是怕夜里会有魏人过来。王翦看在眼里,放慢脚步等他:“别担心,夜里营里会派巡哨过来,每半个时辰就会绕着土坡走一圈。明日你要是想多值会儿岗,我就把你排进下午的班次。”

李二眼睛一亮,用力点头:“俺想!俺想守着那坡,看着王老伯家的烟囱冒烟,俺心里踏实。”

王翦笑了笑,没说话。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咸阳方向——那里有秦孝公,有商鞅,有蒙恬。蒙恬去年被调去协助地方官断案,听说最近在学骑射,进步很快。他想起两人在军营里一起看河西地形图的日子,蒙恬拿着笔在图上画圈,说:“将来咱们要把魏人的地盘都拿下来,让大秦的旗帜插遍天下。”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远处终于传来了军营的号角声。那声音在寒风里传得很远,像是给守边的人吃了颗定心丸。赵三忍不住加快了脚步:“快到营了!今晚伙房该煮粟米粥,还能就着点咸菜,暖和!”

李二也笑了:“俺娘说,等俺挣了爵位,就给俺织件新棉衣,再做双新布鞋。俺想早点穿上,让俺娘看看俺现在的样子。”

王翦听着他们的话,心里也热了起来。他知道,这边境的风再冷,土再硬,只要这些士卒在,只要百姓能安心种地织布,大秦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他握紧了腰间的铜剑——这剑是河西之战时缴获的魏人兵器,剑身上还留着一道缺口,那是他砍翻一个魏兵时留下的。

回到营时,天已经全黑了。营里的火把亮了起来,映着士卒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擦拭兵器,有的在整理甲胄,还有的围在伙房门口,伸长脖子等着喝热粥。王翦把几人叫到跟前,又叮嘱了一遍岗哨的注意事项,才让他们去吃饭。

他自己却没去伙房,而是往军需官的营帐走。军需官老周正坐在案前算账,见他进来,连忙起身:“王伍长,这么晚了还来?是缺啥东西了?”

“老周,”王翦坐下,开门见山,“明日我要在边境土坡设个岗,需要两床棉被,还有些炭火。夜里冷,弟兄们守岗,得暖和些。”

老周皱了皱眉:“棉被倒是有两床旧的,可炭火……营里的炭火不多了,得省着用,给将领们取暖的。”

“将领们有营帐,有厚甲,可岗哨在野外,风比营里大十倍。”王翦的声音沉了下来,“弟兄们守着边界,冻得手都握不住弩机,怎么防备魏人?老周,你就通融一下,先给岗哨匀些炭火,日后营里补了货,再还回来。”

老周看着他,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行,看在弟兄们守边辛苦的份上,我给你拿两筐炭火。棉被在后面的库房里,你自己去取。”

王翦道了谢,去库房取了棉被和炭火,又扛着往自己的营帐走。路过伙房时,伙房的老张喊住他:“王伍长,还没吃饭吧?我给你留了碗热粥,还有块麦饼,快进来吃。”

王翦走进伙房,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老张把一碗冒着热气的粟米粥递给他,又拿出一块麦饼:“这饼是下午刚烤的,还软和。你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多谢张叔。”王翦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滑到肚子里,驱散了不少寒气。

老张坐在他对面,叹了口气:“你们守边辛苦,我能做的,也就是给你们多煮点热粥,多烤几块饼。昨儿个王老伯还来送了些腌菜,说让给守边的弟兄们尝尝。”

“王老伯有心了。”王翦想起那老人的样子,心里又暖了几分。

“可不是嘛。”老张道,“现在日子好了,百姓们都念着你们的好。前几天还有个妇人来送布,说要给弟兄们做些护膝,怕你们在野外冻着腿。”

王翦听着,手里的麦饼似乎更香甜了。他知道,这些百姓的心意,就是他们守边的动力。他们守着边界,就是守着这些百姓的笑脸,守着这些热腾腾的粥和饼,守着大秦的未来。

吃完粥,王翦扛着棉被和炭火回到自己的营帐。他把棉被铺在榻上,又把炭火放在炭盆里,点了火。营帐里渐渐暖和起来,他拿出案上的竹简——那是昨日蒙恬托人送来的信。

蒙恬在信里说,他最近读了《孙子兵法》,有几处不懂的地方,想等下次见面时跟他讨论。还说他学骑射有了进步,已经能在马上射中靶心了,等边境安稳了,要跟他比试一番。

王翦摸了摸竹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了回信:“边境一切安好,我在土坡设了岗,百姓们都能安心过日子。等你过来,咱们一起去看河西的麦田,再比试骑射。”

写完信,他把竹简收好,又拿起案上的弩机,仔细检查着弦。弩机的弦是新换的,用牛筋做的,坚韧耐用。他试着拉了拉弦,力度刚好——明日还要去巡查,还要守着这河西的边界,他得把兵器保养好,才能护着身边的弟兄,护着这里的百姓,护着大秦的土地。

窗外的风还在呜呜地刮,可营帐里,却透着一股暖意。王翦坐在炭盆旁,望着跳动的火光,心里想起了商鞅说的话:“变法不是一日之功,守业也不是一日之功。只要咱们上下一心,大秦定会越来越强。”

他知道,这河西的边界,只是大秦扩张的第一步。将来,他们还要去更远的地方,去收复更多的土地,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守好这土坡,守好这河西的边界,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第二天天还没亮,王翦就醒了。他披好甲,拿起弩机,走出营帐。营里的士卒们已经起来了,有的在操练,有的在准备早饭。赵三和李二也来了,两人背着干粮和水,手里还抱着那床旧棉被。

“伍长,咱们可以走了。”赵三说道。

王翦点头,带着两人往土坡的方向走。天刚蒙蒙亮,风依旧冷,可东方的天际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走在土路上,能看见远处村庄的烟囱里冒出了缕缕青烟,那是百姓们开始做早饭了。

“你看,王老伯家的烟又冒起来了。”李二指着远处的土房,笑着说。

王翦望去,果然见那缕青烟在晨曦里慢慢升起,像一根温柔的线,连接着土地和天空。他知道,这就是他们要守护的东西——百姓的炊烟,土地的生机,大秦的未来。

到了土坡上,赵三和李二立刻开始布置岗哨。他们把炭火点燃,放在挡风墙里,又把弩机架好,对准魏人烽燧的方向。王翦站在坡顶,望着远处的天际线——太阳慢慢升了起来,金色的光芒洒在河西的土地上,把残雪照得亮晶晶的,也把土坡上的黑甲照得闪闪发亮。

“伍长,你放心回去吧,这里有我们呢!”赵三说道,声音里满是坚定。

王翦点头,又叮嘱了几句,才转身往回走。走了几步,他回头望去,见赵三和李二已经站在了岗哨上,两人挺直了腰杆,像两尊铁塔,守着这土坡,守着这河西的边界。

风还在刮,可他心里却暖暖的。他知道,有这样的弟兄,有这样的百姓,大秦的边界,永远不会被攻破。而他,也会继续守在这里,守着这河西的土地,等着那一天——大秦的旗帜,插遍天下的那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