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503集:府库盈仓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503集:府库盈仓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仓廪实,河西归

栎阳府库的大门在晨光里敞着,木轴上的铜环还沾着昨夜的露水,风一吹便发出沉闷的“吱呀”声。仓外的土路上,粮车的辙痕深嵌进土里,像一道道凝固的田垄——昨夜刚从关中各县运来的粟米,此刻正由役夫们用麻布口袋扛着,沿着木梯往库里送。麻袋落地时,粟米颗粒碰撞的脆响,在空旷的府库里织成一片细密的声浪。

仓令李斯站在粮堆前,青色的官袍下摆沾了些粟米的碎末。他弯腰从最近的粮堆里捻起几颗粟米,指尖轻轻搓动,壳碎了,露出里面饱满的米仁,带着新粮特有的清润气息。“颗粒匀实,无霉变,”他抬头对身旁记录的小吏说,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各县送来的粮,都按这个标准验,差一颗都得退回去。”

小吏连忙应着,手里的毛笔在竹简上飞快滑动。李斯直起身,目光扫过眼前的粮堆——这些粟米堆得比府库的屋檐还高,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库房深处,像是一片金色的山丘。几个穿着褐衣的官吏正围着一只木斛忙碌,木斛是用上好的榆木做的,内壁打磨得光滑,一斛粟米倒出来,刚好够装满两只陶瓮。“大人,东库第三堆量完了,共二百三十一斛!”一个官吏高声禀报。

“记上。”李斯点头,伸手从随从手里接过账册。竹简制成的账册沉甸甸的,上面用朱砂和墨笔密密麻麻记着各县的缴粮数,最后一行用醒目的朱砂写着总数:“今岁关中粟储超三百万石,足够全军五年之用。”他的指尖在“三百万石”那几个字上顿了顿,指腹能摸到竹简上未磨平的刻痕,心里却像被温水浸过——他在楚国上蔡做小吏时,见过最窘迫的粮仓,里面只有寥寥几堆发霉的粟米,连县衙的役夫都不够吃,如今大秦的府库,竟能有这般景象。

“李大人,”身后传来脚步声,内史赵痤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一块刚烤好的麦饼,“歇会儿吧,这粮要验到天黑呢。”他将麦饼递给李斯,目光落在满仓的粟米上,语气里满是感慨,“还记得先父曾说,穆公时咱们大秦何等憋屈——三败于晋,连河西之地都丢了,每次出征都要愁粮道,有时候士卒们只能啃着半熟的粟米打仗。可如今呢?商君这‘废井田,开阡陌’的法子,真是把百姓的劲头都提起来了。”

李斯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淡淡的盐味在嘴里散开。他想起去年秋天去关中巡田的情景:渭水两岸的田垄,像被一把尺子量过似的整齐,农夫们在田里收割粟米,连孩童都提着小篮子跟在后面,捡拾掉落的谷穗。有个老农告诉他,自从能自己开垦荒地,种出来的粮食除了缴赋,剩下的都归自己,家里的粮仓今年也堆满了,连过冬的柴火都比往年多备了两捆。“百姓耕织不倦,府库自然就有了底气。”李斯顺着赵痤的话往下说,目光却又落回账册上,“不过,这底气不是用来囤着的。”

赵痤愣了一下:“李大人的意思是?”

“你看这账册,”李斯指着“三百万石”的数字,声音压得更低了些,“三百万石粟米,够全军五年之用。可你想过吗?这些粟米堆在府库里,时间久了会发霉,会被虫蛀,可河西之地的百姓,还在魏人的治下种着咱们大秦的田,吃着掺了沙土的粟米。”他顿了顿,指尖捻着账册的边缘,指节微微泛白,“穆公当年丢了河西,是因为粮道不继;如今咱们有粮,有新法练出来的新军,该备着了——河西之地,该收回来了。”

赵痤的眼睛猛地亮了。他凑近两步,压低声音:“大人是想向商君进言?可魏人在河西驻军五万,守将龙贾是老将,不好对付啊。”

“不好对付,不代表不能对付。”李斯转身走到府库的窗边,推开木窗。窗外的栎阳城渐渐热闹起来,街上的商贩开始吆喝,远处传来秦军操练的呐喊声。“商君变法这些年,咱们练的新军,个个都盼着立军功;咱们种的粟米,足够支撑三月战事。只要断了魏人的粮道,龙贾再能守,也撑不住。”他的目光穿过街巷,望向西方——那里,河西之地的方向,此刻正被晨光笼罩着,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就在这时,府库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穿着黑色军袍的斥候翻身下马,手里举着一卷红色的文书,高声喊道:“急报!商君在咸阳宫召集群臣议事,请仓令李斯、内史赵痤即刻前往!”

李斯和赵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默契。李斯将账册递给随从,又拍了拍身上的粟米碎末,语气坚定:“走,去咸阳宫。这河西之地,该让商君知道,咱们有底气收回来了。”

两人快步走出府库,阳光正好落在他们身上。府库里的粟米,依旧在晨光里泛着金色的光,那些饱满的颗粒,像是一颗颗蓄势待发的种子,等待着在河西的土地上,重新生根发芽。

从栎阳到咸阳,不过半日的路程。李斯和赵痤坐在马车里,一路都在盘算着如何向商鞅进言。赵痤担心魏人的兵力,李斯却更在意粮道——他已经让随从整理了河西的地理图册,哪里有渡口,哪里有粮仓,都标注得清清楚楚。马车驶过渭水桥时,李斯掀开帘子,看着渭水滔滔东流,心里突然想起商鞅说过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戎之根本,在仓廪。”如今仓廪实了,戎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咸阳宫的议事殿里,气氛已经有些热烈。商鞅坐在主位上,青色的相袍上绣着黑色的纹饰,目光锐利地扫过殿内的群臣。看到李斯和赵痤进来,他微微点头:“李仓令,赵内史,你们来得正好。今日召你们来,是想议议河西之事——寡人听说,今年关中的粟储,够全军五年之用?”

李斯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回商君,今岁关中粟储确已超三百万石,臣昨日亲自查验,颗粒饱满,无一处霉变。若出兵河西,臣可保证,粮道绝无问题。”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有个老臣忍不住开口:“商君,魏人在河西经营多年,龙贾又是老将,咱们贸然出兵,会不会……”

“贸然?”商鞅打断他的话,声音里带着一丝威严,“穆公时丢了河西,是贸然;如今咱们有粮,有兵,有新法,怎么是贸然?”他看向李斯,“李仓令,你说若断了魏人的粮道,龙贾能撑多久?”

“最多一月。”李斯毫不犹豫地回答,“臣已查过河西的地理,魏人的粮道主要靠汾水运输,只要派一支奇兵守住汾水的浅滩,烧毁他们的粮车,不出一月,魏兵必乱。”他一边说,一边让随从将地理图册呈上去,“这是河西的地理图,浅滩的位置,粮仓的分布,都在上面。”

商鞅接过图册,仔细翻看。殿内的群臣也围了过来,看着图册上标注的信息,原本的疑虑渐渐消散。赵痤趁机补充:“商君,如今百姓耕织不倦,府库有粮,新军也已练熟,正是收复河西的好时机。若再等下去,魏人说不定会增兵,到时候就难了。”

商鞅合上图册,目光扫过殿内的群臣:“寡人意已决,三个月后,出兵河西。李仓令,你负责筹备粮草,务必保证粮道畅通;赵内史,你负责协调关中各县,征调民夫运送粮草;其余诸将,即刻返回军营,加紧操练,准备出征!”

“诺!”群臣齐声应道,声音在议事殿里回荡,像是一阵惊雷。

李斯站在人群中,心里一阵激荡。他想起栎阳府库里的粟米,想起关中田垄里的农夫,想起那些盼着立军功的士卒——这些,都是大秦收复河西的底气。他抬头看向商鞅,见商鞅正望着殿外的天空,目光坚定。那一刻,李斯知道,河西之地,很快就要回到大秦的怀抱了。

三个月后,秦军五万将士在渭水之滨集结。黑色的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弩兵在前,步兵在后,方阵严整如铁。商鞅立马阵前,高声喊道:“河西是我秦地,魏人占我城池,掠我子民!今日出征,凡斩首一级者,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若能破城,论功行赏,绝不食言!”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震渭水。李斯站在粮车队伍的最前面,看着一辆辆装满粟米的粮车跟着大军出发,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这些粟米,会像一股暖流,沿着粮道,流到河西的战场上,流到每一个秦军将士的手中。

大军行至汾水浅滩时,果然如李斯所料,魏人的粮车正从这里经过。秦军的奇兵突然杀出,魏兵猝不及防,纷纷逃窜。粮车被烧毁,粮草被缴获,消息传到少梁城下,魏兵的士气顿时低落下来。

龙贾站在城头,看着城下的秦军,脸色铁青。他知道,没有了粮草,少梁城撑不了多久。可他还是不甘心——他守了河西这么多年,怎么能就这样输给秦军?

然而,秦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弩箭如雨,长戟如林,很快就攻破了城门。龙贾率军抵抗,却寡不敌众,最终战死。当秦军的旗帜插上少梁城的城头时,整个河西之地,都沸腾了。

百姓们走出家门,看着穿着黑色甲胄的秦军,手里捧着刚收获的粟米,纷纷上前慰问。有个老农拉着李斯的手,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大人,我们终于又成秦民了!以后再也不用吃掺了沙土的粟米了!”

李斯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河西的田野。此刻,夕阳正落在田垄上,金色的余晖洒在粟米地里,像是一片流动的光海。他想起栎阳府库里的粟米,想起咸阳宫议事时的决心,想起那些为收复河西而战死的将士——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有了回报。

当晚,秦军在少梁城举行庆功宴。商鞅举起酒爵,对众人说:“河西能收复,多亏了李仓令筹备的粮草,多亏了诸位将士的奋勇杀敌,更多亏了关中百姓的耕织不倦。这杯酒,敬大秦,敬百姓,敬所有为河西归来而努力的人!”

众人齐声应和,举杯痛饮。李斯喝着酒,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河西收复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这里的百姓重新过上好日子,让河西的田垄,重新长出饱满的粟米。他知道,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但他有信心——因为大秦有新法,有百姓,有满仓的粟米,更有一颗让天下安定的心。

几天后,李斯带着官吏们在河西巡田。他们丈量土地,分配田亩,教百姓们新的耕种方法。有个年轻的农夫问他:“大人,以后咱们种的粟米,会不会也能堆得像栎阳府库那样高?”

李斯蹲下身,摸了摸田里的土壤,笑着说:“会的。只要你们好好耕织,不仅粟米能堆得高,日子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农夫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拿起锄头,开始翻耕土地。阳光落在他的身上,落在田里的土壤上,落在远处秦军的营帐上,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李斯站起身,望向远方——那里,咸阳城的方向,正被晨光笼罩着,而河西的土地上,新的种子已经种下,正等待着丰收的季节。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大秦的路还很长,要走的路还有很多,但只要仓廪实,百姓安,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大秦前进的脚步。就像栎阳府库里的粟米,一颗一颗,堆积起来,就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底气,撑起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河西的归来,不过是这漫长征程中的第一步——接下来,大秦要走的,是一条通往天下太平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