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93集:粮荒预警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93集:粮荒预警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仓风警

渭水初涨的三月,陇西郡农官李信踩着泥泞的田埂,指尖拂过刚冒芽的粟苗,眉头却锁得更紧。往年此时,田埂边该是潮润却不积水,可今年冬雪融得晚,春雨又连下了半月,脚下的泥土攥在手里能挤出清水,粟苗的根须在湿土里泛着淡淡的褐锈色。

“农正,再这么涝下去,苗怕是要烂根了。”身后的小吏赵括捧着木牍,笔尖悬在“农田长势”一栏上,迟迟不敢落下。李信蹲下身,拨开一株粟苗,根须果然已有些发黑,他心头发沉,起身时衣摆沾了满襟泥水:“如实写,‘陇西郡中部三县,春雨连绵,积水伤苗,长势较往年弱三成’。”

赵括咬了咬唇:“可上月报的还是‘长势平稳’,这月突然降三成,郡府那边怕是要问责……”

“问责事小,误了粮情事大。”李信打断他,目光扫过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你忘了去年关中蝗灾,就是因为下邽县农官瞒了蝗卵滋生的事,等蝗灾蔓延才上报,朝廷调拨粮食时,已经饿死了几十口人。”

赵括低下头,在木牍上一笔一划刻下字迹。两人踩着田埂往回走,路过郡城粮市时,李信特意绕了过去。粮市口的粮商张老三正守着粮摊,见他过来,连忙迎上前:“李大人,您可来了!这几日来买粮的人越来越多,我这粟米价格,比上月涨了一成还多。”

李信心里“咯噔”一下,伸手拿起一捧粟米,颗粒还算饱满,却比往年干瘦些。“为何涨价?”

“还不是因为涝天!农户们怕后续粮少,都想着多存点,粮源紧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张老三叹了口气,“我这还是少涨了的,南边成纪县的粮商,都涨了一成五了。”

李信没再多说,转身往农官署走。回到署中,他铺开秦国颁布的《粮荒预警律》木牍,指尖划过“粮食价格连续三月上涨超两成,需立即上报朝廷”的条文,眉头拧成了结。这月才涨一成,虽未到预警线,可涝灾若持续,下月、下下月呢?

他叫来了赵括,让他整理近半年的粮价记录。油灯下,两人对着木牍上的数字盘算:一月粟米百石价五十钱,二月五十四钱,三月五十九钱,每月都在涨,且涨幅越来越大。“不行,得给郡府递呈文,请求派人勘察灾情,再请常平仓先放些粮食到粮市,平抑价格。”李信说着,提笔蘸墨,在竹简上快速书写。

可呈文递上去三日,郡府却只回了一句“春耕时节,勿扰民心,粮价波动属正常,再观一月”。李信气得拍了案,赵括劝道:“大人,郡丞大人许是怕担责,毕竟没到预警线,贸然上报朝廷,万一后续灾情缓解,咱们都得受罚。”

“可若是灾情加重呢?”李信踱步到窗边,望着外面又开始下的细雨,“陇西本就多灾,去年刚遭了旱灾,今年再涝,百姓手里的存粮本就不多,粮价再涨,下月怕是就要突破两成了!”

他没等郡府的批复,当晚就让赵括整理了陇西郡的农田勘察记录、粮价走势,还有几户受灾农户的证词,亲自带着竹简往咸阳去。从陇西到咸阳,千里路程,李信骑着快马,日夜兼程,中途只在驿站歇了两回。抵达咸阳时,他的衣袍沾满尘土,眼睛里布满血丝,却顾不上休息,直奔丞相府。

丞相吕不韦正在与廷尉讨论律法,听闻陇西农官求见,皱了皱眉:“春耕繁忙,他不在郡里守着,来咸阳做什么?”

“大人,他说有紧急粮情要禀。”侍从回道。

吕不韦放下竹简:“让他进来。”

李信走进府中,没等行礼就递上竹简:“丞相大人,陇西郡连月降雨,积水伤苗,粟苗长势弱于往年三成,粮价三月内已涨一成,照此趋势,下月恐突破两成预警线,恳请朝廷提前调拨周边粮仓粮食,以防粮荒!”

吕不韦拿起竹简,仔细翻看上面的记录,又问:“陇西郡府为何不上报?”

“郡府以‘未到预警线’为由,暂缓上报,可属下担心,等真到了预警线,再调拨粮食就晚了!”李信急声道,“去年关中蝗灾,就是因为延误了上报时机,才让灾情扩大,如今陇西百姓刚从旱灾中缓过来,若是再遭粮荒,恐生民变!”

吕不韦沉默片刻,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咸阳城外绿油油的田野:“秦国推行粮荒预警制度,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若是都等灾情蔓延才行动,这制度还有何用?”他转身对侍从道,“传我命令,即刻召大司农、治粟内史来府议事,同时派人去陇西郡核查灾情,若情况属实,从汉中、关中常平仓调拨十万石粮食,运往陇西!”

李信听到这话,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深深作揖:“谢丞相大人!”

三日后,朝廷的核查官员抵达陇西,经过实地勘察,确认李信所言属实。半个月后,汉中、关中的运粮船队沿着渭水逆流而上,抵达陇西郡城。看着一艘艘装满粮食的船只停靠在码头,李信终于松了口气。他立刻组织人手,将粮食分运到各郡县常平仓,同时开放粮仓,以低于市价一成的价格出售粮食。

粮市上的粮价很快稳定下来,之前囤粮的百姓见粮食充足,也不再争抢。张老三拿着刚从常平仓买来的粟米,对李信笑道:“李大人,还是朝廷有远见,这下咱们再也不用怕粮价涨了!”

李信望着码头边忙碌的人群,又看了看田埂上重新焕发生机的粟苗,心里感慨万千。他想起出发去咸阳前,赵括问他:“大人,您就不怕万一灾情缓解,您这一趟是白跑,还落个‘谎报灾情’的罪名?”

当时他是这么回答的:“身为农官,守的是百姓的饭碗,宁可多跑一趟,也不能让百姓饿肚子。秦国建立粮荒预警制度,不是为了‘等灾来’,而是为了‘防灾来’,咱们这些做农官的,就得把这‘防’字刻在心里。”

五月初,陇西郡的雨终于停了,阳光普照,田埂上的粟苗长势日渐好转。李信再次上报农情时,木牍上“农田长势”一栏写的是“积水消退,粟苗长势恢复,预计秋收可达往年八成”,“粮价”一栏则是“稳定在百石五十钱,与一月持平”。

咸阳丞相府中,吕不韦看着陇西郡的农情报告,对身边的大司农道:“你看,这就是粮荒预警制度的用处。若不是李信及时上报,提前调拨粮食,陇西如今怕是已经闹起粮荒了。”

大司农点头道:“是啊,之前还有些郡县农官觉得这制度‘麻烦’,如今陇西之事,也该让他们明白,这‘麻烦’的背后,是百姓的安稳。”

吕不韦拿起笔,在陇西郡的农情报告上批下“赏李信黄金百镒,擢升为陇西郡丞”,又对大司农道:“传旨各郡县,今后凡遇灾情苗头,无论是否达到预警线,均可上报朝廷,朝廷将派专人核查,若属实,一律予以嘉奖;若有隐瞒不报者,严惩不贷!”

消息传到陇西时,李信正在田埂上查看粟苗。赵括拿着朝廷的旨意,兴奋地跑过来:“大人,您升官了!朝廷还赏了您黄金百镒!”

李信接过旨意,看着上面的字迹,没有太多喜悦,只是笑着拍了拍赵括的肩膀:“走,咱们再去看看北边的田,听说那里的粟苗长得比南边还好呢。”

两人踩着田埂往前走,阳光洒在田野上,粟苗随风摇曳,泛起层层绿浪。远处的常平仓前,百姓们正有序地购买粮食,脸上满是安稳的笑容。李信知道,这就是粮荒预警制度的意义——不是为了彰显功绩,而是为了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足够的粮食,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让秦国的根基,在这“防患于未然”的谨慎中,愈发稳固。

七月,秦国东部的东郡遭遇蝗灾,农官按照预警制度,第一时间上报朝廷。吕不韦接到报告后,参照陇西的经验,迅速从周边粮仓调拨粮食,同时派灭蝗队伍前往东郡。由于应对及时,东郡的蝗灾并未引发粮荒,百姓的生活也未受到太大影响。

消息传到六国,韩王感叹道:“秦国如今有粮荒预警制度,可提前防患,再看我韩国,去年遭旱灾,等发现粮荒时,已经饿死了不少人,差距啊!”

而在秦国,随着粮荒预警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农官主动承担起“预警”的责任,各郡县的粮食储备愈发充足,百姓的生活也愈发安稳。李信站在陇西郡的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田野和繁忙的粮市,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秦国要统一六国,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稳固的民生根基,而这粮荒预警制度,就是这根基上最重要的一块砖石。

秋风起时,陇西郡迎来了丰收。百姓们将收获的粮食一部分存入自家粮缸,一部分上交常平仓,粮仓里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李信看着满仓的粮食,又想起了三月里那场惊心动魄的“提前预警”,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只要秦国坚持“防患于未然”的粮荒预警制度,就一定能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让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