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88集:稻粟引种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88集:稻粟引种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穗南来

一、咸阳诏:咸阳宫的铜钟在晨雾里撞了三下,青铜的余响绕着宫墙转了半圈,才飘进东偏殿。蒙武捧着一卷竹简,指腹在“巴蜀粮耗岁增,关中粟产虽稳,不足以支十年之备”的字样上反复摩挲,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他抬头时,黑布履已踏过门槛。

“景监大人。”蒙武起身行礼,来人束着皂色官服,腰佩铜印,正是负责农政的大田令景监。景监接过竹简扫了一眼,眉头拧成结:“君上昨夜召我,说要从南方引种,你可知此事?”

蒙武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苗圃上——那里种着几株从楚国传来的稻禾,叶片在风里晃得单薄。“南方多水,稻粟皆耐旱高产,只是关中水土与南方不同,怕是难活。”他话音刚落,殿外传来内侍的唱喏,“君上召大田令、治粟内史入殿!”

咸阳宫正殿里,秦王政端坐在案后,青铜灯盏的光映着他年轻的脸。案上摊着一幅地图,南方的楚、越之地用朱笔圈出,旁边注着“稻粟盛产区”。“去年陇西旱灾,常平仓耗粮三成,”秦王的声音沉稳,“若再遇灾年,仅凭现有粮种,恐难支撑。景监,朕命你选一名农官,带百人前往楚地,引种耐旱稻粟,务必成功。”

景监躬身领命,余光瞥见站在一旁的蒙武。散朝后,他拉住蒙武的衣袖:“你在关中种过三年粟,又懂水土改良,此事非你莫属。”蒙武望着远处的终南山,想起幼时在田间帮父亲插秧的场景,掌心似乎还留着泥土的温度,他点头:“好,只是需给我三样东西——楚地农书、十名懂水性的民夫,还有陛下的节杖,方便沿途通关。”

三日后,蒙武带着队伍出了咸阳城。车驾上装着干燥的粟种——那是秦王特批的“种子粮”,用麻布裹了三层,还有几卷从王室书库调出的《楚农录》。队伍里的民夫多是巴蜀人,惯于涉水,走在最前面的老周头,手里还攥着一把青铜薅秧器,是他年轻时从楚商手里换的。

“蒙大人,”老周头凑到车旁,“楚地的稻子喜湿,但也怕涝,咱们关中的土是黄土,保水不行,到了那边,得先看他们怎么整田。”蒙武掀开布帘,看着车外掠过的麦田,麦穗已经泛黄,他想起景监的话:“引种不是搬种子,是搬技术,咱们得把楚人的法子学透,再改成关中能用的。”

队伍走了二十日,过了函谷关,再往南便是楚地。越往南走,田地里的作物越不一样——起初是零星的稻田,后来竟连成了片,农人戴着斗笠,弯腰在水田里插秧,动作又快又匀。蒙武让队伍停下,自己带着老周头走近田埂,远远地看着。

“这田埂比咱们关中的高,还挖了沟,”老周头指着田边的水渠,“下雨时能排水,天旱时能引水,是个好法子。”正说着,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农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根长杆,杆头绑着铁铲。“你们是秦国人?”农人操着带楚腔的话问,蒙武掏出节杖,笑着点头:“我们是秦国农官,来向你们学种稻子的。”

农人叫陈禾,是附近村落的里正,家里种了十亩稻田。听说蒙武是来学技术的,他领着众人回了村,还召集了村里的老农。当晚,蒙武在陈禾家的堂屋里,借着油灯的光,翻看《楚农录》,陈禾坐在一旁,指着书里的“育秧法”说:“稻子得先育秧,再移栽,不是像粟那样直接撒种。关中的春天比楚地冷,育秧时得盖草帘,不然芽长不出来。”

蒙武把这话记在竹简上,又问:“你们种的稻子,哪种最耐旱?”陈禾想了想,起身从墙角的粮囤里舀出一把稻种,颗粒比普通稻种小,颜色偏黄。“这是‘黄梗稻’,去年大旱,别的稻子都枯了,就它活了下来,亩产比普通稻子还多两石。”

接下来的半个月,蒙武和老周头跟着陈禾下田,从育秧到插秧,再到除草、施肥,每一步都记在竹简上。老周头还改良了楚人的薅秧器,把铁铲改成了木齿,这样在黄土里薅草时,不会伤了稻根。临走时,陈禾给他们装了二十石黄梗稻种,还有五石耐旱的“赤粟种”,叮嘱道:“粟种要先泡三天,再晒两天,这样发芽快。”

蒙武对着陈禾深深一揖:“若此去能在关中种出稻粟,必奏请秦王,赏你良田百亩。”陈禾笑着摆手:“只要能让百姓多收粮,比什么都强。”

二、试验田

回到咸阳时,已是深秋。景监亲自到城外迎接,看到车上装着的稻种和粟种,还有蒙武记满的十卷竹简,他拍着蒙武的肩膀:“君上听说你们回来了,今早还问了好几次。”

蒙武没先去见秦王,而是带着老周头去了关中平原的渭水岸边。这里离渭水近,灌溉方便,土壤是黄土,和楚地的黑土不同。蒙武让人丈量了二十亩地,用木杆围起来,当作试验田。

“第一步得改良土壤,”老周头蹲下身,抓起一把土,“黄土太散,保不住水,得掺些腐叶和河泥。”蒙武让人从渭水边挖来河泥,又收集了附近山林里的腐叶,和黄土掺在一起,翻耕了三遍。翻耕时,还在田里挖了纵横交错的水渠,就像陈禾说的那样,既能排水,又能引水。

冬天时,蒙武带着民夫在试验田旁搭了三间草屋,一间放种子,一间住人,还有一间用来育秧。育秧的屋子用泥土糊了墙,屋顶盖了茅草,里面架起木架,铺上竹篾,再把泡好的稻种撒在上面,盖上草帘。老周头每天都要去看两次,掀开草帘检查温度,若是天太冷,就生一盆炭火,隔着陶盆烘着。

开春后,稻种发了芽,嫩绿色的芽尖顶着水珠,看着喜人。蒙武让人把秧苗移栽到试验田里,移栽时,他特意让民夫按照楚地的法子,行距、株距都量好,不许乱栽。可没过几天,有些秧苗就蔫了,叶子发黄,蒙武急得睡不着觉,连夜让人去请陈禾。

陈禾赶来时,看着蔫掉的秧苗,蹲下身拔起一株,根须上沾着黄土。“关中的土比楚地的土硬,移栽前得把田耙软,”陈禾说着,让人拿来耙子,在田里来回耙了几遍,又往田里灌了些水,“水要没过土面半寸,这样根才能扎稳。”

按照陈禾的法子,剩下的秧苗果然活了过来。蒙武让陈禾留在关中,还给他封了“农师”的头衔。陈禾也不推辞,每天都在试验田里忙活,教民夫怎么除草、怎么施肥——楚地用的是绿肥,把野草埋在土里沤烂,陈禾就让人在试验田边种了一片苜蓿,等长高了就埋进土里。

到了夏天,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比人还高,稻穗沉甸甸的,粟苗也长得整齐。蒙武让人在田边插了牌子,上面写着“不许入内”,还派了两个民夫看守,怕有人不小心踩坏了作物。附近的农人听说秦国人在种南方的稻子,都跑来看热闹,有的还问:“这稻子真能在关中长?”蒙武笑着说:“等秋收了,你们就知道了。”

秋收那天,景监也来了,还带了几个史官。民夫们拿着镰刀,小心翼翼地割下稻穗,粟穗也一束束地捆起来。等把粮食脱粒、晒干,景监让人称重,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黄梗稻亩产四石,赤粟亩产三石,比关中本地的粟种亩产两石五斗,足足提升了三成!

“太好了!”景监拿着账本,激动地说,“我这就去禀报君上,让各地都学这个法子种!”蒙武看着晒场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粮食,想起陈禾教民夫育秧时的场景,心里也满是欢喜。陈禾站在一旁,摸着稻穗,笑着说:“这下,关中的粮仓该满了。”

秦王政听说试验田丰收,特意去了一趟渭水岸边。看着金黄的稻穗,他拿起一束,放在鼻尖闻了闻,对蒙武说:“你立了大功,朕赏你黄金百镒,再升你为治粟内史。”蒙武躬身谢恩,又说:“此功非臣一人之功,陈禾农师教了我们很多法子,民夫们也辛苦了。”秦王点头:“陈禾赏良田百亩,参与试种的民夫每人赏粟十石。”

三、遍秦疆

秋收后,景监召集了各郡县的农官,在咸阳开了“农政大会”。蒙武在会上讲解了引种的过程,陈禾则演示了育秧、移栽的法子,还把记满技术的竹简分给各郡县的农官。景监还下了诏令:各郡县要开辟试验田,按照关中的法子试种黄梗稻和赤粟,农官要亲自负责,若是试种失败,要受罚。

各郡县的农官不敢怠慢,回去后就选了合适的田地,有的还派人去关中请陈禾派来的农师。陇西郡的农官李信,选了离洮水近的一片地,按照蒙武的法子改良土壤,还挖了水渠。可陇西的春天比关中还冷,育秧时芽总也长不出来,李信急得不行,派人快马去咸阳找蒙武。

蒙武接到消息,带着老周头去了陇西。老周头一看育秧的屋子,就说:“这里太冷,得把屋子的墙加厚,再在草帘里加一层羊毛。”按照老周头的法子,育秧屋里的温度果然升了上来,芽也很快长了出来。李信感激地说:“多亏蒙大人赶来,不然今年的试种就黄了。”蒙武说:“各地水土不同,法子也得改,你们有什么问题,随时派人来问。”

蜀地的农官张苍,试种时遇到了另一个问题——蜀地多水,稻田容易涝。陈禾派去的农师建议他在田埂边挖深沟,还在沟里种了芦苇,既能排水,又能防止田埂坍塌。到了秋收,蜀地的黄梗稻亩产竟达四石五斗,比关中还高。张苍派人把新收的稻子送到咸阳,秦王政看了,高兴地说:“蜀地本就是粮仓,现在有了新稻种,更是锦上添花。”

慢慢地,秦国各地都种上了黄梗稻和赤粟。关中平原上,稻田和粟田连成了片,每到夏天,风吹过田垄,稻穗和粟穗摇晃,像金色的海浪。农人们不再担心旱年,因为耐旱的新作物,总能给他们带来好收成。

蒙武升任治粟内史后,每天都要去粮仓查看。咸阳的常平仓扩建了三倍,里面堆满了新收的稻子和粟子,粮囤上贴着标签,写着“黄梗稻”“赤粟”,还有产地和收成日期。仓监每天都要记录粮温、湿度,确保粮食不会霉变。

有一次,陇西遭遇了小旱,农田歉收。蒙武按照景监的命令,从咸阳的常平仓调拨了十万石赤粟,通过渭水、洮水运往陇西。运粮的船沿着河道走,粮卒们站在船上,看着两岸的粟田,有的已经收割,有的还在地里,但都比往年长得好。

到了陇西,百姓们看着运来的粮食,都跪在地上行礼。一个老农捧着赤粟,眼泪掉了下来:“往年旱年,家里的粮只够吃半年,今年有了这新粟种,就算旱了,也收了不少,再加上官府调拨的粮,再也不用饿肚子了。”蒙武扶起老农,说:“这是秦王让大家安心,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陈禾在关中住了下来,他教农人们改良农具,还把楚地的种植技术和关中的技术结合起来,写出了一本《秦农新法》。蒙武把这本书印发到各郡县,农人们照着书里的法子种庄稼,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三年后,秦国的粮仓储备总量比引种前翻了一倍,咸阳的常平仓里,粮食堆得能到屋顶,各地的郡县粮仓也都满了。景监在朝堂上禀报:“如今秦国的粮食,足够支撑全国百姓七年食用,就算遇到大灾,也不用怕了。”秦王政听了,笑着说:“当年引种南方稻粟,是明智之举,这都是蒙武、陈禾,还有天下农人的功劳。”

蒙武站在朝堂上,想起第一次去楚地时,看到的那些稻田,想起试验田里蔫掉的秧苗,想起各地农官送来的丰收账本,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这些金黄的稻穗和粟穗,不仅充实了秦国的粮仓,更给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底气——有了足够的粮食,士兵们才能吃饱饭,百姓们才能安心生活,秦国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一步步实现统一的大业。

夕阳下,咸阳城外的稻田里,几个孩童在田埂上奔跑,手里拿着刚成熟的稻穗,笑声传得很远。蒙武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片丰收的景象,想起陈禾说过的话:“只要能让百姓多收粮,比什么都强。”他知道,这才是秦国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银,不是城池,而是这满田的庄稼,和百姓脸上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