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74集:民间乐器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74集:民间乐器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声里的新韵

暮色刚漫过咸阳城的城墙,李阿翁就抱着新制的胡琴往西市走。琴杆是酸枣木削的,比宫里乐师用的柘木胡琴细了一圈,蒙的蛇皮也是城郊猎户送的,虽不是上等货,却透着股鲜活的韧劲。他走得急,腰间挂着的笛袋晃来晃去,里面横放着支竹笛,是今早刚给邻街小娃修好的。

“阿翁,您这新胡琴能拉《秦风·无衣》不?”巷口卖糖人的王二老远就喊。李阿翁停下脚步,手指在琴杆上轻轻敲了敲:“昨儿试了半宿,定调比老胡琴亮,拉起来不费劲儿,你且等着,今晚准让你听够。”

西市的戏台子早已围满了人。木台是临时搭的,铺着块褪色的蓝布,台边挂着两盏油灯,灯芯跳动着把人影投在布上,忽明忽暗。台前的石墩上坐着几个老人,手里摇着蒲扇;孩童们围着戏台跑,手里攥着刚买的麦芽糖;还有些挑着货担的商旅,也停下脚步,想凑个热闹。

李阿翁刚把胡琴放在台边,就见张阿妹提着个布包挤了过来。她是城郊农家女,前两年跟着李阿翁学吹笛,如今已是西市小有名气的乐手。“阿翁,您看我这新做的唢呐!”张阿妹打开布包,里面躺着支黄铜唢呐,喇叭口磨得发亮,“是铁匠铺王师傅帮我打的,比之前那支轻多了,吹起来也省气。”

李阿翁接过唢呐,放在嘴边试了试音。“呜——”清亮的声音一下子盖过了周围的喧闹,引得台下人纷纷侧目。“好!这音色够劲!”他赞道,“今晚祭月庆典,就用它开个头,保准能把气氛拉起来。”

说话间,戏台周围的人越来越多。负责主持庆典的里正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张红纸,上面写着今晚的节目单。“李阿翁,今晚来的人比去年多了不少,您可得多露几手。”里正笑着说,“昨儿还有个从赵国来的商人,说想听听咱们秦国的新调子呢。”

李阿翁点点头,把胡琴抱在怀里,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拨动。“放心,今晚准让大伙听得过瘾。”他抬头看了看天,月亮已经升了起来,银辉洒在戏台子上,给蓝布添了层柔光。

庆典开始了。先是几个孩童表演舞剑,剑光伴着鼓声,引得台下阵阵喝彩。接着,张阿妹提着唢呐走上台,深吸一口气,吹响了《庆丰年》。唢呐的声音欢快明亮,像田里的稻穗在风中摇摆,又像农家院里的鸡啼犬吠,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台下的农人们听得入了迷,有的跟着节奏点头,有的甚至哼起了调子。

吹完一曲,张阿妹刚要下台,台下忽然有人喊:“姑娘,能不能再吹首《渭水谣》?”她抬头一看,是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手里还牵着个五六岁的孩子。张阿妹笑了笑,拿起唢呐,调整了下气息,悠扬的旋律便流淌了出来。这曲子讲的是渭水边渔民的生活,唢呐吹得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像渭水的波浪,起起伏伏。汉子听得眼睛湿润了,轻轻拍着孩子的背,低声说:“你娘以前也爱听这曲子。”

轮到李阿翁上场了。他抱着胡琴坐在台中央,手指在琴弦上一拉,《秦风·无衣》的调子便响了起来。新胡琴的音色比老胡琴更清亮,却又不失豪迈,像秦国的将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奔赴战场。台下的商旅们停下了交谈,目光紧紧盯着李阿翁的手,仿佛能从琴声里看到千军万马的景象。

拉到**处,李阿翁忽然加快了节奏,琴弦发出急促的声响,像战场上的厮杀声。台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孩子们也停止了打闹,睁大眼睛看着台上。就在这时,张阿妹提着唢呐走了上来,加入了演奏。唢呐的高亢和胡琴的激昂交织在一起,像两股力量碰撞,却又完美地融合,听得台下人热血沸腾。

“好!”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把铜钱扔到台上,叮当作响;还有人递上酒壶,让李阿翁和张阿妹润润嗓子。

李阿翁放下胡琴,拿起酒壶喝了一口,笑着说:“各位乡亲,这新胡琴和唢呐,都是咱们老百姓自己做的玩意儿。以前啊,只有宫里的乐师能玩那些贵重的乐器,咱们想听听曲子,都得等节庆。可现在不一样了,酸枣木能做琴杆,黄铜能做唢呐,只要想学,谁都能玩。”

台下有人附和道:“是啊!阿翁您说得对!前阵子我家娃还跟着张姑娘学吹笛呢,现在已经能吹《采桑曲》了!”

“我也想做把胡琴!”一个年轻的铁匠喊道,“阿翁,您能不能教教我?”

李阿翁点点头:“没问题!明天你们谁想学,就到我那小铺来。材料都好找,酸枣木、蛇皮、铜丝,咱们咸阳城到处都是。只要肯下功夫,保准人人都能做乐器,人人都能奏曲子。”

那晚的庆典一直持续到深夜。月亮升到了头顶,银辉洒满了西市,琴声、唢呐声、笑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李阿翁看着台下的人们,有的在跟着曲子哼唱,有的在互相讨论着乐器的做法,心里满是欣慰。

他想起年轻时,宫里的乐师来西市表演,用的都是上好的琴瑟,普通人连碰都碰不到。那时候,他只能远远地听着,心里琢磨着:要是咱们老百姓也能有这样的乐器就好了。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酸枣木做的胡琴,黄铜打的唢呐,虽然比不上宫里的贵重,却透着股亲切劲儿,能奏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第二天一早,李阿翁的小铺就挤满了人。有想学做胡琴的铁匠,有想学吹唢呐的农妇,还有想修笛子的孩童。李阿翁耐心地教他们挑选木材,处理蛇皮,调整琴弦,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做乐器不用求贵,只要用心,普通的材料也能做出好东西。就像咱们过日子,不用跟别人比,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就好。”

铁匠跟着李阿翁学了半个月,终于做出了第一把胡琴。他抱着胡琴来到西市,拉了首《赶集调》,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农妇学吹唢呐也很用心,没过多久就能跟着张阿妹一起在庆典上表演了。孩童们更是学得快,没过多久,西市的巷子里就经常能听到笛子声、胡琴声、唢呐声,像一串串欢快的音符,飘荡在咸阳城的上空。

秋末的时候,咸阳城举办了一场民间乐器大赛。李阿翁和张阿妹带着一群弟子参加了比赛。他们演奏的《秦地新声》,用的都是自己做的乐器,胡琴清亮,唢呐高亢,笛子悠扬,鼓点铿锵,听得评委们连连点头。最终,他们获得了大赛的第一名。

颁奖的时候,评委里有个宫里的乐师,他握着李阿翁的手说:“以前我总觉得,只有贵重的乐器才能奏出好曲子。今天听了你们的演奏,我才明白,音乐的好坏不在于乐器的贵贱,而在于演奏者的心意。你们用普通的材料做出这么好的乐器,奏出这么动人的曲子,真是了不起!”

李阿翁笑了笑:“大人过奖了。咱们老百姓做乐器,奏曲子,不为别的,就为图个开心,图个热闹。要是能让更多人喜欢上音乐,那就更好了。”

从那以后,秦国的民间乐器越来越多。除了胡琴、唢呐、笛子、鼓,还出现了用竹筒做的笙,用陶土做的埙,用马尾做的二胡。这些乐器制作简单,便于携带,无论是街头表演,还是民间庆典,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农人们在田里劳作时,会哼着调子,手里拿着笛子,休息的时候就吹上一曲;工匠们在作坊里干活时,会敲着鼓点,跟着节奏干活,既省力又开心;孩子们在巷子里玩耍时,会拿着唢呐,吹着欢快的曲子,追逐打闹。

音乐渐渐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有时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首曲子,就能成为朋友;有时候,邻里之间有了矛盾,只要一起听一曲音乐,就能化解。音乐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让整个秦国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李阿翁年纪大了,走不动路了,就坐在小铺里,看着弟子们教别人做乐器、奏曲子。每当听到巷子里传来熟悉的琴声、唢呐声,他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些民间乐器会一直流传下去,会奏出更多动人的曲子,会让秦国的音乐文化越来越繁荣。

而那些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响起的音乐,也像一颗颗种子,在老百姓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的花。它们见证着秦国的发展,见证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见证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