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71集:桑麻种植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71集:桑麻种植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桑绿:渭水畔的产业链之歌

时值秦昭襄王二十二年暮春,渭水南岸的下邽县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桑麻会”。县衙前的空地上,数十捆新采的桑叶与亚麻秆整齐码放,县令赵平手持一卷竹简,声音洪亮地念着咸阳传来的诏令:“凡垦荒种桑百亩者,免徭役三年;麻田亩产超三石者,赏布二匹。”

人群中的老农陈仲直了直佝偻的腰。他家三亩薄田世代种粟,去年因旱灾颗粒无收,如今听闻种桑麻有如此优待,干枯的眼里泛起了光。身旁的青年李商却皱着眉:“桑苗要三年才结果,眼下春播在即,万一误了农时怎么办?”

赵平仿佛早料到会有质疑,挥手召来两名吏役。吏役抬着的木架上,挂着一幅麻布与丝绸缝制的地图——红色标记的“桑区”沿渭水绵延百里,蓝色“麻区”则分布在泾水下游的沙土地带。“诸位请看,”赵平指着地图,“县府已请农官勘察,咱们下邽县六成土地适宜种桑,三成宜种麻。农官今日便会上门,帮各家规划田亩。”

陈仲回家后,农官很快带着桑苗与麻种登门。看着院角堆着的粟种,陈仲的老伴犹豫道:“要不留半亩种粟?万一桑麻卖不出去……”农官却从行囊里掏出一匹细麻布:“老夫人瞧,这是去年栎阳县农妇织的麻布,在咸阳集市能换五斗粟。等桑苗结果,养蚕织绸,收益还要翻番。”

说服了农户,赵平又马不停蹄赶往城西的苏家染坊。坊主苏娘正对着一堆泛黄的麻布发愁,见县令来访,忙迎了上去:“大人,去年麻料不够,染好的布没到冬月就卖光了,今年……”

“今年麻料管够。”赵平笑着递过文书,“县府已与十户麻农签了契书,秋收后优先供应你这里。但有一条,你得收些农家女子学染织,教她们手艺。”苏娘眼睛一亮,当即应下:“我这就贴告示,凡是愿意来学的,管饭还发月钱!”

转眼到了盛夏,陈仲的桑田已郁郁葱葱。他每日天不亮就去采桑,回家后将桑叶撒进蚕匾。儿媳阿翠原是邻村织妇,如今得了苏娘传授的缫丝技艺,坐在纺车前,指尖翻飞间,雪白的蚕丝便缠绕在锭子上。

这天午后,咸阳来的商队突然停在陈仲家门口。为首的商人冯通看着满院的蚕茧,拱手笑道:“老丈,我是‘秦锦行’的掌柜,听闻下邽县桑麻丰收,特来收茧。”陈仲愣了愣,忙唤来阿翠,掀开木柜——里面整齐码着二十斤缫好的生丝。冯通拿起一缕,对着阳光看了看,当即定下价格:“每斤丝换两石粟,这些丝我全要了!”

消息很快传遍村子。李商原本只种了半亩麻,见陈仲靠卖丝换了粮食,连夜翻了两亩粟田种麻。农官得知后,特意送来新改良的麻种:“这种麻耐旱,纤维还细,苏娘那边最喜欢。”

秋收时节,下邽县的桑麻产量竟比去年翻了三倍。苏娘的染坊日夜忙碌,染好的麻布与丝绸堆满了库房。冯通的商队再次到来时,不仅收走了所有成品,还与赵平签订了长期契约:“明年我要在县城设个货栈,桑麻织品直接从这里运去咸阳、邯郸,省去中间环节,农户和织户都能多赚些。”

入冬后,县衙举办了“桑麻庆功会”。陈仲作为种桑能手,被请上高台。他捧着县令赏赐的绸缎,哽咽道:“往年冬天,家里连棉衣都穿不上,如今不仅有粟米,还能给孙儿做件丝绸小袄。”台下的农户们纷纷点头,李商举着自家织的麻布喊道:“我家的麻布卖到了燕国,听说燕王妃都穿咱们织的布呢!”

赵平看着热闹的场面,提笔给咸阳写起文书。窗外,渭水结着薄冰,岸边的桑树枝桠上,已冒出了来年的新芽。他想起农官说的话:“桑麻不仅是庄稼,更是连起田垄与集市的绳。”如今,这条“绳”已在秦地蔓延,从下邽县的农田,到苏娘的染坊,再到冯通的货栈,织成了一条看不见的产业链,将农村的土地与远方的市集紧紧连在一起。

开春后,咸阳传来诏令,将下邽县的桑麻种植经验推广到关中各地。陈仲带着自家的桑苗,跟着农官去了邻县。路上,他看到田埂上的农人正翻土,染坊的炊烟在远处袅袅升起,商队的马蹄声从驿道上传来——这声音,像极了纺车转动的节奏,在秦地的土地上,奏响了一曲丰收的歌。

苏娘的染坊也扩大了规模,招收了上百名农家女子。阿翠成了染坊的管事,教新学徒缫丝时,总会说起去年那个午后:“当时冯掌柜来收丝,我才知道,咱们在纺车前织的,不只是布,更是好日子。”

冯通的货栈在县城落成那天,赵平特意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桑麻兴县”四个大字。往来的商人、农户路过时,都会驻足看看。有个邯郸来的商人指着石碑问:“秦国的桑麻,为何能种得这么好?”赵平笑着指向田埂:“因为每一株桑苗、每一棵麻,都连着农人的手、织户的纺车、商人的马队——这便是秦的力量。”

入夏后,下邽县的桑麻织品通过函谷关,卖到了六国。在临淄的集市上,有楚国人拿着秦国的丝绸赞叹:“这丝比楚国的还细!”在大梁的布店,赵国商人批量订购秦国麻布:“秦军的军服要用这种布,耐穿!”

陈仲的孙儿渐渐长大,最喜欢坐在桑田边,听爷爷讲种桑的故事。每当商队路过,他都会追着马队跑,直到看不见踪影。陈仲知道,孙儿追的不是马队,是远方——是桑麻织成的,通往更远地方的路。

这年秋收,秦国的桑麻产量创下新高。咸阳的朝堂上,丞相范雎拿着各地上报的文书,对昭襄王说:“桑麻产业链已成,农户增收,织户有活,商人得利,国库也因关税多了不少收入。”昭襄王看着文书上的数字,笑道:“农为本,工为用,商为桥,三者相济,方是强国之道。”

下邽县的夜晚,纺车声依旧不绝。苏娘的染坊里,新染的绸缎泛着月光般的光泽。冯通的货栈前,商人们正在清点货物,准备连夜运往咸阳。赵平站在县衙的楼上,望着灯火通明的县城,想起初到下邽时的景象——那时的农田荒芜,集市冷清,而如今,田埂上桑麻成行,集市里人声鼎沸,连渭水上的船只,都装满了待运的桑麻织品。

他忽然明白,推广桑麻种植,不仅是让农户多了一种庄稼,更是在秦地的土地上,种下了希望。这种希望,从农人的汗水里发芽,在织户的纺车里成长,在商人的马队中远行,最终长成了支撑秦国经济的大树。

深秋的一天,陈仲收到了冯通从燕国送来的信。信里说,他的桑蚕丝织成的绸缎,被燕王送给了秦国的使臣。陈仲拿着信,走到桑田边,看着随风摆动的桑叶,仿佛看到了绸缎在燕国宫殿里飘动的模样。他蹲下身,抚摸着桑苗的根须——这根须,早已扎进了秦地的土壤,也扎进了六国的市集。

冬天再次来临的时候,下邽县的农户们不再担心饥寒。他们用卖桑麻的钱,买了粟米、棉衣,还能给孩子添置些笔墨。苏娘的染坊里,织户们正在赶制明年的新布,冯通的货栈里,商人们正在规划来年的商路。赵平在给咸阳的文书里写道:“桑麻产业链已现成效,农、工、商协同发展,关中之地,已见富庶之象。”

窗外,又下起了雪。陈仲的孙儿穿着丝绸小袄,在院子里堆雪人。阿翠坐在纺车前,哼着新编的桑麻歌谣:“渭水畔,桑麻绿,织成布,换粟米,秦地好,人欢喜……”歌声飘出院子,飘向田埂,飘向染坊,飘向远方的驿道,在秦地的雪夜里,温暖而悠长。

昭襄王二十四年春,秦国将桑麻种植推广到巴蜀之地。陈仲跟着农官去了蜀地,那里的气候更适合种桑。在成都平原的田埂上,他教蜀地的农人嫁接桑苗,说起下邽县的故事:“只要肯种桑麻,肯织布,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蜀地的农人看着陈仲带来的桑苗,又看了看远处的岷江——那里的都江堰刚修好,灌溉便利。他们仿佛看到了来年桑麻满田、织机轰鸣的景象,就像下邽县一样。

这年夏天,从蜀地到关中,从咸阳到六国,秦国的桑麻织品成了最受欢迎的商品。在邯郸的布店,秦国的麻布供不应求;在临淄的丝绸铺,秦国的绸缎价格比楚国的还高;在大梁的集市,商人争相订购秦国的桑麻制品,只为能早点运回本国售卖。

陈仲在蜀地待了半年,临走时,蜀地的农人送给他一匹自己织的麻布:“这是用您教的方法种的麻织的,您带回去,给孙儿做件衣裳。”陈仲接过麻布,摸了摸,比自家织的还细。他知道,桑麻的种子,已经在蜀地生根发芽,很快就会织成新的产业链。

回到下邽县时,已是深秋。冯通的货栈里,堆满了从蜀地运来的桑蚕丝。苏娘的染坊里,织户们正在用蜀地的蚕丝织绸。赵平笑着对陈仲说:“如今关中、巴蜀的桑麻连成了一片,咱们的织品,能卖到更远方了。”

陈仲走到桑田边,看着满地的桑叶,想起两年前的那个暮春——那时他还在为粟米发愁,而如今,他不仅养活了家人,还教会了其他地方的人种桑麻。他忽然觉得,自己种的不是桑麻,是秦国的未来。

入冬后,咸阳传来消息,秦国的国库因桑麻产业增收了百万石粟。昭襄王下令,在全国修建“桑麻学堂”,教农人种桑麻,教织户织绸缎。赵平被调往咸阳,负责全国的桑麻产业推广。临走前,他对下邽县的吏役说:“要记得,桑麻产业的根在农田,在农户的手里,只要保住这个根,秦国的桑麻就会一直丰收。”

陈仲送赵平到渭水边。船开动时,赵平挥着手喊道:“明年我来收丝!”陈仲也挥着手,直到船消失在渭水的尽头。他转身走向桑田,雪地里,桑苗的根须在土壤下孕育着生机,等待着来年的春天。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春,秦国的桑麻产业链已遍布全国。从关中的农田到巴蜀的织坊,从咸阳的货栈到六国的市集,桑麻织品成了秦国的象征。在邯郸,有人说:“秦国的桑麻比秦国的军队还厉害,不知不觉就占领了我们的市集。”在临淄,有人感叹:“秦国不仅有强兵,还有桑麻,这才是真正的强国啊。”

陈仲的孙儿已经上学了,书包是用阿翠织的麻布做的。每天放学,他都会去桑田边,帮爷爷采桑叶。陈仲看着孙儿的背影,又看了看远处的染坊和货栈,仿佛看到了一条看不见的线——这条线,从他的桑田出发,经过阿翠的纺车,苏娘的染坊,冯通的货栈,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六国,将秦国的土地与天下的市集紧紧连在一起。

这年秋收,秦国的桑麻产量再次创下新高。昭襄王在咸阳举办了“桑麻盛典”,邀请了各国的使臣。当使臣们看到堆积如山的桑麻织品,听到农人们讲述种桑麻的故事时,无不感叹秦国的富庶与强大。

陈仲作为种桑能手,被邀请到咸阳参加盛典。站在咸阳宫的广场上,他看着远处的宫殿,又想起了下邽县的桑田。他忽然明白,秦国大力推广桑麻种植,不仅是为了增收,更是为了让农人的日子好起来,让秦国的经济强起来。而这条“种植—纺织—销售”的产业链,就像一条坚韧的绳,将秦国的农、工、商紧紧绑在一起,共同支撑着这个强大的国家。

盛典结束后,陈仲带着咸阳赏赐的丝绸,回到了下邽县。村口,苏娘、冯通和村民们早已等在那里。阿翠接过丝绸,笑着说:“咱们用这丝绸,织件最漂亮的衣裳,送给远方的客人,让他们知道,秦国的桑麻,不仅好种,还好织,还好卖。”

陈仲点了点头,望向田埂。夕阳下,桑麻随风摆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商队的马蹄声传来,越来越近,仿佛在奏响一曲属于秦国的,桑麻丰收的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