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70集:邮驿规范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70集:邮驿规范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驿传信

咸阳城西的邮驿总站,晨雾还未散尽,驿丞赵平已手持竹简站在院中。晨光透过槐树叶落在他身上,照亮了竹简上“邮驿新律”四个朱红大字——这是上个月廷尉府刚下发的诏令,要求从今日起,全国所有邮驿统一执行新的传递流程。

“都动作快点!”赵平的声音打破宁静,几个驿卒正将捆扎好的文书搬上驿车,车辕两侧悬挂的铜铃在风中轻轻晃动。最前面那辆驿车上,插着一面黑色的“急”字旗,旗角绣着细密的秦纹,“这辆车要送陇西郡的军情文书,按新律,三日内必须到,谁也耽误不起!”

驿卒李信弯腰将最后一捆竹简塞进车厢,闻言直起身应道:“丞君放心,我们昨晚就检查过马匹,换马的驿站也都打过招呼,绝误不了。”他袖口磨得发亮,露出手腕上一道浅疤——那是去年送紧急文书时,为避开路上的坑洼摔的。彼时还没有统一的驿道维护制度,有些路段连车轮印都找不准,更别说按时送达了。

赵平点点头,伸手翻开文书旁的《邮驿登记簿》,笔尖蘸了墨,在“发件地”“收件地”“文书类型”几栏依次填好,最后在“责任人”处写下李信的名字。“新律规定,每一份文书都要登记在册,传递过程中出了差错,谁的名字在上面,谁就要担责。”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你们也别怕,朝廷给每个驿站都配了新的铜符,到下一站交接时,双方验过符才算完成传递,不会让你们平白受冤。”

李信接过铜符,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心里踏实了几分。这铜符一分为二,他手里的这半刻着“咸阳西驿”,另一半在邻县的杜邮驿,交接时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才算数。他翻身上马,缰绳一勒,驿车的铜铃“叮铃”作响,朝着西方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驿站东侧的民信收发处,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正踮着脚往里望。她叫苏娘,丈夫在巴蜀郡做织锦生意,去年至今只收到过一封家书,还是托商队捎来的,字迹都被雨水泡得模糊了。今早听说邮驿开始收民间书信,她天不亮就揣着信来了。

“大嫂,您这信是寄到巴蜀郡临邛县吧?”负责民信登记的小吏接过信,指着信封上的字问道。苏娘连忙点头,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是啊,小吏君,这信能送到吗?我丈夫上次说,以前寄信要等商队,有时候半年都到不了……”

“您放心,按新律,民间书信和官方文书走的是同一条驿道,就是传递时限稍长些,巴蜀郡的话,十日之内准能到。”小吏一边说,一边在登记簿上写下收信人地址和苏娘的名字,又取出一枚木戳,在信封角落盖了个“咸阳西驿”的印,“您拿着这张回执,要是过了十日没收到回信,还能来这儿查。”

苏娘接过回执,指尖轻轻摸着上面的印戳,眼眶忽然有些发热。她想起丈夫临走时说的话,“等我在巴蜀站稳了,就接你和孩子过去”,如今有了靠谱的邮驿,往后他们就能常通信了。她又从布包里掏出几枚秦半两,递到小吏面前:“劳烦小吏君了,这是邮费。”

小吏接过钱,数了数放进木盒里:“正好,新律定了民信邮费,按距离算,咸阳到巴蜀就是这个数,不多收您的。”

苏娘走后,小吏将民间书信整理好,送到后院的分拣房。房里的驿卒正将文书按目的地分类,桌上摆着一张巨大的《秦驿道图》,图上用红线标着从咸阳辐射到全国各地的驿道,每个驿站的位置都用小黑点标注着。“咸阳到陇西的急件走西驿道,经杜邮、陈仓,三日到;咸阳到巴蜀的民信走南驿道,经汉中、剑阁,十日到……”驿卒一边念叨,一边将书信放进对应的竹筐里,每个竹筐上都贴着目的地的标签。

傍晚时分,李信赶着驿车抵达杜邮驿。他刚勒住马,杜邮驿的驿丞就带着驿卒迎了上来。“李兄弟,一路辛苦!”驿丞接过李信递来的铜符,和自己手里的半块对在一起,“咔嗒”一声,铜符严丝合缝。他又翻开《邮驿登记簿》,核对了文书数量和内容,在“交接人”处写下自己的名字,“没问题,文书都齐了,下一段路交给我们,保证按时送到。”

李信松了口气,靠在驿车上喝了碗水。夕阳落在驿道旁的杨树上,他想起去年走这条路时,杜邮驿的驿丞还跟他抱怨,“有时候一天要接好几拨文书,连登记都来不及,丢了都不知道找谁”,如今有了统一的铜符和登记簿,交接起来又快又稳妥。

“对了,李兄弟,你们咸阳西驿今天收民信了吗?”驿丞忽然问道,“我家小子在临淄郡求学,以前只能靠同窗捎信,现在有了新律,我也想给他寄封信,问问他最近的功课。”

“收了,民信和官方文书一起走驿道,就是慢几天,临淄郡的话,十二日能到。”李信笑着说,“等我回去,帮你把信带来。”

驿丞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可太好了!以前总觉得临淄远,现在有了这邮驿,倒像是近了许多。”

十日之后,苏娘正在院子里晒丝帛,忽然听到院外有人喊她的名字。她探头出去,看见一个驿卒牵着马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封信。“苏大嫂,这是您丈夫从巴蜀郡寄来的回信。”驿卒递过信,又拿出登记簿,“麻烦您在这儿签个名,证明您收到了。”

苏娘接过信,指尖有些发抖。她拆开信封,里面的信纸叠得整整齐齐,丈夫的字迹清晰可见:“收到你寄的信,我一切都好,织锦生意也顺,等下个月忙完这阵,就回咸阳接你和孩子……”她读着信,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信纸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同一时间,咸阳宫的书房里,秦始皇正拿着陇西郡送来的军情文书,眉头渐渐舒展。“三日就送到了,比以前快了整整两日。”他抬头对丞相李斯说,“这邮驿新律果然有效,不仅官方文书传递快了,民间书信也能按时送达,如此一来,各地的消息就能及时传到咸阳,百姓也能安心,真是一举两得。”

李斯躬身道:“陛下英明。如今全国的邮驿都按新律执行,传递流程、时限、责任都清清楚楚,驿卒们各司其职,自然效率大增。而且民间书信流通起来,百姓之间的联系也多了,各地的风俗、物产通过书信交流,也能促进文化交融。”

秦始皇点点头,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驿道。夕阳下,一辆驿车正朝着咸阳的方向驶来,铜铃声在风中回荡,像是在诉说着各地的故事。他忽然想起,早年在赵国做人质时,想给咸阳寄封信都难如登天,如今大秦统一,连民间百姓都能轻松传信,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一统。

“传令下去,让廷尉府再派人去各地巡查邮驿,确保新律落实到位。”秦始皇的声音带着一丝欣慰,“另外,给各地驿丞下令,要是遇到偏远地区的百姓寄信,多帮衬着点,别让他们因为路远就断了联系。”

李斯躬身应道:“臣遵旨。”

又过了几日,李信再次奉命送文书到陇西郡。这次他车上除了官方文书,还装着几封民间书信——有杜邮驿驿丞寄给临淄郡儿子的信,有咸阳城里的商人寄给云中郡伙伴的生意信,还有一个老妇人寄给戍边儿子的家书。

驿车行驶在平整的驿道上,李信勒住马,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咸阳城。晨光中,邮驿总站的旗帜随风飘扬,“秦驿”两个字格外醒目。他想起赵平说过的话,“这邮驿就像是大秦的血脉,把各地的人和事都连在一起,血脉通了,国家才能强盛”。

他轻轻一夹马腹,驿车再次前行,铜铃声清脆悦耳,在空旷的驿道上久久回荡。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在守护着这条连接四方的驿道,也守护着大秦百姓之间的每一份牵挂。

日子一天天过去,秦国的邮驿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地的驿道不断修缮,驿站里的设施也越来越齐全,有的驿站还专门为过往的驿卒准备了热汤和干粮,有的则为民间寄信人提供纸笔。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通过邮驿传递书信,有的寄家书报平安,有的寄生意信谈合作,还有的寄诗稿和友人交流。

这年冬天,咸阳下了一场大雪,驿道被积雪覆盖。赵平担心驿卒们赶路危险,亲自带着驿卒们去铲雪。李信赶着驿车从陇西回来,看到路边铲雪的人群,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在陇西郡时,当地的驿丞告诉他,因为邮驿及时传递了朝廷的救灾文书,陇西郡的百姓提前做好了防寒准备,没有一人受冻。

“丞君,这次回来,我在陈仓驿看到有个书生在寄信,说要把咸阳的新书寄给蜀郡的同窗。”李信一边帮着铲雪,一边对赵平说,“他还说,以前蜀郡的人想看咸阳的书,得等商队带过去,现在有了邮驿,不出半个月就能看到。”

赵平笑着说:“这就是陛下推行邮驿新律的本意啊,不仅要传递消息,还要传递知识和文化。等将来,大秦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通过这邮驿连在一起,到时候,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不管是文人还是百姓,都能共享天下的信息,这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李信点点头,望着远处的驿道。雪地里,一辆驿车正缓缓驶来,车辕上的铜铃在雪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是在宣告着,无论风雪多大,这邮驿都会将牵挂与希望,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

秦国的邮驿,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分散在四方的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将大秦的统一与繁荣,通过一封封书信,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而那些奔波在驿道上的驿卒,就像是这条线上的使者,用他们的脚步,丈量着大秦的土地,也守护着百姓之间的每一份温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