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68集:陶瓷新彩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68集:陶瓷新彩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窑新彩

咸阳城西的窑区,烟火终年不熄。李陶蹲在自家窑口前,指尖捏着半块青釉料,望着窑火映红的天,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是他烧砸的第三窑青瓷了——釉色要么暗沉发灰,要么烧到一半就裂出细纹,跟隔壁王窑烧出的“雨过天青”差了十万八千里。

“阿父,又没成?”儿子李墨捧着一筐刚采的瓷土跑过来,裤脚沾着泥,却眼尖地瞥见窑边碎瓷片上斑驳的釉色,“这釉里好像有星子似的,比往常亮些。”

李陶愣了愣,捡起碎瓷片凑近看。阳光斜斜照在瓷片上,原本该是纯青的釉面,竟泛着一丝极淡的黄,像初春刚融的冰下藏着的草色。他猛地拍了下大腿:“前日调釉时,误把灶边那罐草木灰当成滑石粉加了,难不成是这个缘故?”

这念头像颗火星,落在他心里烧了起来。李陶祖上三代都是秦窑工匠,从西陲迁到咸阳时,带的只有一匣祖传的釉料配方和一双烧瓷的手。早年秦国陶瓷多是素面灰陶,能烧出带釉的青瓷,已是匠人中的翘楚。可近年随着商路开通,他在咸阳集市上见过赵国的褐陶、楚国的黄釉罐,那些鲜亮的颜色,让秦瓷显得越发沉闷。官府上个月还贴了告示,说要寻能烧“异色瓷”的工匠,若能成,便许在渭水边开新窑。

“墨儿,去把灶房那罐草木灰拿来,再把库房里的铜矿石研成粉。”李陶撸起袖子,把案上的釉料罐全推倒,重新调配。草木灰的灰烬、铜矿石的粉末、原本的青釉料,在陶钵里被他反复研磨,直到变成细腻的糊状。李墨在一旁帮着递水,看阿父的眼睛亮得像窑火,比上次烧出好瓷时还要兴奋。

新调配的釉料涂在素胎上,是暗沉的灰绿色,李陶却抱着瓷胎进了窑,把火候调得比往常高了两成。接下来的三天,他几乎没合眼,守在窑边每隔一个时辰就添一次柴,耳朵贴在窑壁上听里面的声响——那是瓷胎与釉料在火里“说话”,经验老到的工匠,能从声响里辨出瓷的好坏。

开窑那天,窑区的工匠都围了过来。王窑的老王头叼着烟袋,眯着眼看李陶掀开窑门:“李老弟,别又白忙活一场,你那釉料配方,还是太死了。”

李陶没接话,伸手从窑里捧出第一件瓷——那是个敞口碗,刚出窑时还带着热气,釉面在阳光下慢慢显露出颜色:底是淡青,往上晕着一层鹅黄,碗沿处竟泛着一丝浅绿,像渭水边的芦苇荡,风一吹就晃出层次来。

“这……这是啥颜色?”老王头的烟袋杆掉在地上,周围的工匠都凑了过来,指尖不敢碰,只敢盯着看。李墨更是跳起来:“阿父!是三色!比赵国的褐陶还好看!”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几天就传到了咸阳府。掌管工商的少府令亲自来了窑区,看着案上摆着的青黄釉碗、绿褐釉罐,手指摩挲着罐身上李陶试着画的缠枝纹——以往秦瓷只敢刻简单的弦纹,这新釉料附着力强,竟能把藤蔓的卷须画得根根分明。

“好!”少府令拍了案,“李陶,官府给你拨五十石粮、二十斤铜料,再许你在渭水边开三座新窑,招工匠传艺。三个月后,要赶在与楚国通商的‘渭水会’前,烧出百件新彩瓷来!”

李陶接了官府的文书,手都在抖。他知道,这不仅是给他自家窑的机会,更是给秦窑的机会。可开窑传艺哪有那么容易?第一批招的工匠里,有一半是刚入行的学徒,连釉料都分不清;还有老工匠觉得“老配方最稳妥”,不肯学新调釉的法子。

头一个月,新窑就出了岔子。有个叫赵二的工匠,调釉时嫌草木灰麻烦,偷偷减了一半,结果烧出来的瓷全是暗褐色,跟烧糊的陶片似的。李陶把那窑瓷全砸了,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写在木板上,挂在窑边:“秦瓷要想走出咸阳,靠的不是藏着掖着,是大伙一起把手艺磨好。这配方,你们谁想学,我都教。”

他说到做到。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工匠们采瓷土、研釉料,手把手教他们掌握火候——青釉要烧足十二个时辰,加了铜粉的绿釉得少烧一个时辰,火候差一刻,颜色就差千里。李墨也跟着学,他心思活,试着把集市上看到的楚式花纹画在瓷胎上,再用褐釉勾边,烧出来的瓷瓶竟有了几分楚风,却又带着秦瓷的厚重。

这天,有个穿着胡服的商人找到窑区,操着半生不熟的秦语,说要订五十件新彩瓷,运到燕国去卖。“燕国那边只见过素陶,若这彩瓷能去,定能卖好价钱。”商人指着案上的青黄釉盘,“这个,要画满秦地的麦浪纹,燕国百姓爱看。”

李陶应了下来。可没过几天,赵二就跑来报信,说库房里的铜矿石快用完了——铜料是官府拨的,一时半会补不上,可商人的货期又紧。李陶急得满嘴燎泡,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西陲,祖母用野果壳煮水染布,染出的红色格外鲜亮。

“墨儿,跟我去山里采野果!”天刚亮,李陶就带着儿子进了终南山。野山楂、黄栌果、橡子壳,装了满满一筐。回到窑区,他把野果壳煮成汁,滤掉渣,掺进釉料里。试烧的第一窑,竟烧出了淡红的釉色,像夕阳落在渭水上的颜色。

“这是‘果釉’!”李墨捧着红釉杯,激动得声音都变了,“没有铜料也能烧出彩瓷!”

消息传开,工匠们更有干劲了。有人试着把秦地的槐花煮水加进釉料,烧出了浅紫;有人用河边的铁砂,烧出了深褐。新彩瓷的颜色越来越多,青、黄、绿、褐、红、紫,摆在一起像开了一园的花。李陶还琢磨着在瓷上画更复杂的图案——咸阳城的宫阙、渭水的商船、田间的农人,这些秦人的日常,被他一笔一笔画在瓷胎上,烧出来后,竟成了最鲜活的景致。

三个月后,渭水会如期举行。咸阳城外的渭水岸边,搭起了数十个货棚,秦国的丝绸、铁器、陶瓷摆得满满当当。李陶的新彩瓷棚前,围得人最多。楚国的商人拿起一个青釉绿纹瓶,指尖划过瓶身上的龙舟纹:“这瓷又亮又硬,比我们楚国的黄釉罐耐用多了,我要订两百件,运到郢都去!”

燕国的商人则盯着红釉杯,连声道:“这红色像我们燕地的晚霞,回去定能卖个好价钱!”

少府令走过来,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拍了拍李陶的肩:“你这新彩瓷,不仅让秦瓷出了名,更让各国知道,我秦国不仅有强兵,还有这般精巧的手艺。”

李陶望着棚外的人群,又看了看身边忙着打包的工匠和儿子,心里满是踏实。窑火还在烧,新的釉料还在试,秦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知道,这些带着秦地色彩的陶瓷,会顺着渭水,顺着商路,走到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都,燕国的蓟城,让天下人都知道——秦有好瓷,瓷有秦彩。

日子一天天过,李陶的新窑越开越多,窑区里的工匠也越来越多。有从赵国来的画匠,专门来学在瓷上画画;有从楚国来的窑工,带来了楚地的制胎技法。李陶从不藏私,把自己的配方和技法全教给他们,还让工匠们互相交流,把各国的手艺融到秦瓷里。

这年冬天,咸阳下了场大雪。李陶坐在窑边,喝着热茶,看着窑火映着窗外的雪。李墨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刚烧好的瓷盘——盘上画着秦地的雪景,屋檐下挂着冰棱,院里的梅花正开着,用的是新研的粉釉,淡得像雪上的霜。

“阿父,这是给西域商人订的货,他们说要把秦地的雪,带回西域去。”李墨笑着说。

李陶接过瓷盘,指尖摸着冰凉的釉面,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刚烧新彩瓷时的艰难,想起那些碎掉的瓷片,想起工匠们一起琢磨配方的日夜。原来,好的陶瓷,不仅要经得起窑火的烧炼,还要容得下各国的手艺,藏得下人间的烟火。

窑火噼啪作响,新的一窑瓷又要开烧了。李陶站起身,推开窑门,热气扑面而来,带着釉料的清香。他知道,这些陶瓷烧好后,会带着秦地的温度,带着工匠们的心意,走向更远的地方,让天下人都看见——秦国的陶瓷,不仅有坚硬的质地,更有多彩的灵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