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67集:道路维护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67集:道路维护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道:咸阳城外的渭水驿道上,马蹄声踏碎晨雾,一辆漆成赭红色的驿车正疾驰向西。车轴裹着浸油的麻布,滚动时只发出轻微的嗡鸣,车轮碾过平整的夯土路面,连颠簸都轻得让车厢里的竹简纹丝不动。

负责押送文书的驿卒赵平勒了勒缰绳,让马匹放慢脚步。他伸手摸了摸驿道边缘新铺的青石板,指尖能触到石板间细密的灰浆——那是上月“除道”时,县里征调的民夫刚补好的。三年前他初当驿卒时,这段路还满是坑洼,逢雨便泥泞不堪,如今却成了整个关中最平整的驿道之一。

“赵大哥,前面就是槐里县的界碑了,要不要歇脚?”随车的少年驿卒李信指着前方道旁的石碑,石碑上刻着“槐里县界”四个篆字,旁边还刻着一行小字:“始皇三年,除道丈五,厚三尺”。

赵平点头,驱马到道旁的驿亭。亭长早已提着陶壶迎出来,笑着道:“又劳赵卒长跑一趟西郡?这驿道如今是真省心,上个月暴雨冲坏了东边的桥,没三日就修好了,换在从前,至少得堵上半月。”

赵平接过陶壶饮了口温水,目光落在驿亭墙上挂着的木牌上。木牌上用墨笔写着“秦律·除道律”的条文,最显眼的一句是“春除道,秋治路,道广丈五,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他想起去年秋天,自己亲眼见槐里县令带着县吏沿驿道巡查,手里拿着尺规,量着路面宽度,但凡窄了半尺的地方,当场就唤来工师标记,第二日便有民夫带着夯土工具赶来拓宽。

歇脚的间隙,远处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响。赵平抬头望去,只见一队穿着粗布短褐的民夫推着小车走来,车上装着碎石和灰浆,为首的是个满脸风霜的汉子,腰间挂着一把铜制的“治道印”——那是官府授予的治道工匠凭证。

“是张工师!”李信认出了汉子,“上月修渭水桥,就是他带着人连夜赶工的。”

张工师也看到了驿亭里的人,笑着走过来打招呼。他手里拿着一把铁铲,铲头还沾着新鲜的泥土:“今日要补西边那段路,昨日巡查时见着有两处坑洼,不补的话,过几日商队多了,怕是要压得更深。”

赵平问道:“如今征调民夫除道,还像从前那样难吗?”

张工师摇了摇头,坐在驿亭的石阶上:“早不一样了。从前除道,民夫要自己带干粮,还要自带工具,如今官府不仅管饭,还发工钱,工具也都是县府统一打造的铁夯、铁铲。上个月我带的民夫里,还有几个是自愿来的——他们说家里种的粟米要运去咸阳卖,驿道好走了,马车跑得快,粟米也不容易坏。”

正说着,一支商队从西边过来,十几辆马车排成一列,车轮碾过路面,连扬起的尘土都比从前少了许多。商队首领是个胡商,看到张工师便勒住马,用半生不熟的秦话道:“张工师,你们秦人的路,比我们草原上的路好走十倍!我从陇西来,走了五日,马车连个木轮都没坏。”

张工师哈哈大笑,指着商队的马车:“再过两个月,北边的直道就要修到九原了,到时候你们去匈奴地界做生意,路会更好走。”

胡商眼睛一亮,又问:“我听说秦国有‘道官’,专门管道路?”

“没错。”赵平接过话头,“咸阳有‘大除道’,各县有‘除道啬夫’,就连乡邑都有‘道佐’。去年冬天,我送文书去上郡,见着道官带着人在驿道两旁种青松,说既能挡风沙,又能让行人认路。还有那桥梁,每座桥都有‘桥吏’看管,每月都要检查桥身牢不牢固,若是发现有松动的木梁,当即就换。”

胡商听得连连点头,又道:“我在赵国时,见过他们的路,宽的地方能过三辆马车,窄的地方只能过一辆,还满是石头。你们秦国的路,不管是驿道还是乡道,都修得一样宽,一样平,真是少见。”

张工师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这都是按‘秦律’来的。律文里写得明明白白,驿道要宽丈五,乡道要宽丈二,哪怕是村里的小路,也要宽八尺,能过牛车。若是哪个县的路修得不好,县令都要受罚。”

赵平看了看日头,起身向张工师和亭长告辞:“时候不早了,我得赶在日落前到西郡。”他翻身上马,李信也跟着跳上驿车。马蹄再次踏在平整的驿道上,赵平回头望去,张工师已经带着民夫开始填补坑洼,铁夯砸在地面上,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像是在为这条延伸向远方的秦道,敲打着坚实的节拍。

驿车向西行驶,路边的青松渐渐多了起来,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路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赵平想起去年夏天,他护送一位老臣去雍城,老臣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驿道,感叹道:“昔年秦穆公时,从咸阳到雍城要走十日,如今只需三日。道路通,则天下通啊。”

那时赵平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直到上个月,他亲眼看到西郡的粟米通过驿道运到咸阳,咸阳的铁器又通过驿道运到陇西,还有那些从楚国、齐国来的商人,坐着马车沿着驿道走进咸阳城,带来了南方的丝绸、东方的海盐。他才知道,这条平整的秦道,不仅是供人行走的路,更是串起天下的线。

行至傍晚,驿车来到一处渡口。渡口的桥是去年新修的石拱桥,桥面上刻着防滑的纹路,桥两侧的栏杆上还刻着“桥吏张”的名字——那是负责修建此桥的桥吏。赵平驱马走上桥,只见桥下的渭水缓缓流淌,远处的夕阳将天空染成了金红色,驿道在夕阳下延伸向远方,像是一条金色的带子,连接着秦国的每一座城、每一个乡。

李信坐在驿车上,看着路边的界碑,突然问道:“赵大哥,你说咱们秦国的路,能修到海边吗?”

赵平勒住马,望向东方:“会的。听说胶东郡的驿道已经修到了琅琊台,再过几年,说不定咱们就能沿着驿道,一直走到海边,看看大海是什么样子。”

说话间,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是西郡派来接文书的驿卒。那驿卒驱马来到近前,笑着道:“赵卒长来得正好,西郡的郡守还在等这份文书呢。如今这驿道,真是快得很,昨日咸阳发的文书,今日就能到。”

赵平将文书交给对方,又叮嘱道:“路上小心,东边那段路刚补过,虽平整,但要注意避让商队。”

驿卒点头应下,策马向东而去。赵平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夕阳里,又看了看脚下的秦道,突然觉得,这条路上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次夯土,每一棵青松,都在诉说着秦国的故事——一个关于统一,关于通畅,关于天下归心的故事。

夜幕渐渐降临,驿道两旁的青松上挂起了灯笼,那是道官为夜行的行人准备的。赵平和李信驱马向驿亭走去,远处的村庄里传来了犬吠声,还有妇人唤孩童回家的声音。赵平知道,再过几日,他又要沿着这条秦道,将西郡的文书送回咸阳,而这条平整的驿道,会像往常一样,载着他,载着文书,载着秦国的希望,一路向东,走向更远的地方。

秦道无言,却见证着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次车马往来。它像一条坚实的臂膀,将秦国的每一寸土地紧紧相拥,也像一条通畅的血脉,让天下的物资、文化、人心,都沿着它,汇聚向咸阳,汇聚向这个新生的大一统王朝。而那些为这条秦道付出汗水的民夫、工师、道官,还有奔波在道上的驿卒、商人、行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条秦道的一部分,成为了秦国故事里,最坚实的注脚。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洒在秦道上时,新的一天开始了。驿车再次出发,马蹄声再次响起,而这条被精心维护的秦道,也将继续承载着秦国的重量,向着更遥远的未来,延伸而去。它知道,只要这条路还在,秦国的统一就不会动摇,秦国的天下,就会永远通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