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52集:民间谚语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52集:民间谚语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地谚语录

第一章 渭水边的春耕

惊蛰刚过,渭水的冰面彻底化开,浑浊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碎冰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陈满蹲在自家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刚筛选好的谷种,指腹反复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种子,耳边传来儿子陈禾的抱怨:“爹,这土还冻着呢,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

陈满抬头瞪了儿子一眼,顺手将手里的谷种撒了一小把在翻好的垄沟里,泥土的腥气混着水汽扑面而来。“你懂什么?”他拍了拍手上的土,“老辈人常说,‘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现在离春分还有十日,正是松土育苗的好时候。要是等土彻底暖透,别家的苗都冒尖了,咱们的还在土里睡大觉,到了秋收,喝西北风去?”

陈禾撇了撇嘴,手里的锄头杵在地上,一脸不情愿。他今年刚满十六,总觉得老辈人的规矩太死板,去年秋收时,邻村有人用了新的耕作法子,据说收成比往年多了两成,他心里早就犯了嘀咕,想跟着试试,可陈满死活不答应。

“爹,我听说邻村的李伯用了‘隔行种植’的法子,说能让庄稼通风,还能少生虫子,咱们为啥不学学?”陈禾忍不住问道。

陈满弯腰拿起锄头,用力将一块冻硬的土块敲碎,沉声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庄稼地里的活儿,哪有什么捷径可走?李伯家的地在坡上,咱们的地在渭水边,水土不一样,法子怎么能照搬?你以为人家收成好,只靠那什么‘隔行种植’?我上个月路过他家田埂,看到他天不亮就去地里除草,夜里还提着灯笼去看苗,这背后的辛苦,你咋没看见?”

正说着,隔壁的王大娘挎着竹篮走过,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黍米糕,热气腾腾的香气飘了过来。“满哥,禾儿,歇会儿吧,吃块糕垫垫肚子。”王大娘笑着将篮子递过来,“我家柱子昨天还说,想跟禾儿一起去渭水摸鱼呢,等周末天好,让他们去耍耍?”

陈满接过糕,掰了一半递给陈禾,对王大娘道:“还是你心思细。不过摸鱼可以,可别耽误了地里的活儿。‘春争日,夏争时’,这春天的时光金贵着呢,少耽误一天,秋收就能多收一斗粮。”

王大娘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跟我说,今年要多养几只鸡,既能下蛋换盐,鸡粪还能肥田。老话说‘养鸡不难,肥了农田’,这话一点不假。”

陈禾咬着香甜的黍米糕,看着父亲和王大娘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谚语,心里忽然觉得,这些听了十几年的话,好像比以前多了几分道理。他低头看了看脚下的土地,又望了望远处正在劳作的村民,手里的锄头不知不觉间,握得更紧了。

第二章 集市上的较量

谷雨过后,秦地的集市渐渐热闹起来。陈满带着陈禾,推着一辆装满新收蔬菜的木车去镇上赶集,车上的黄瓜顶着嫩黄的花,生菜水灵灵的,一看就招人喜欢。

刚到集市口,就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摊位前,吵吵嚷嚷的。陈满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一个穿着绸缎衣服的商人正和一个卖布的老汉争执。那商人手里拿着一匹粗布,眉头皱得紧紧的:“你这布也太次了,我买回去做衣服,没穿几天就破了,你必须给我退钱!”

卖布的老汉急得脸通红,手里攥着布的一角,声音有些发颤:“客官,这布是我家老婆子织了半个月才织出来的,用的都是好棉线,怎么会破呢?‘一分钱,一分货’,你当初买的时候,我就跟你说了,这是粗布,耐穿但不耐磨,你要是想穿细布,得加钱买另一种。”

“我不管!”商人蛮横地说,“我花了钱,就得买到好东西,你今天不退钱,我就砸了你的摊子!”

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有人劝老汉退钱了事,有人指责商人不讲理。陈满见状,上前一步,对商人抱了抱拳:“这位客官,我是旁边卖菜的,刚才的话我也听了几句。老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您要是觉得布不好,不如跟老汉商量着换一匹,或者让他便宜点再卖您一匹细布,砸摊子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商人斜了陈满一眼:“你算哪根葱?这事跟你没关系,少多管闲事!”

陈满不卑不亢地说:“话不能这么说。这集市上的买卖,靠的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您今天要是砸了老汉的摊子,传出去,以后谁还敢跟您做生意?老汉卖布挣点钱不容易,您要是真觉得布有问题,咱们可以找集市上的管事来评评理,看看这布到底是不是次品。”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让商人找管事评理。商人见众怒难犯,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冷哼一声,对老汉说:“算了,我也不跟你计较,给我换一匹细布,多出来的钱我补给你。”

老汉松了一口气,连忙给商人拿了一匹细布,还多送了他一小块补丁布。商人付了钱,悻悻地走了。

围观的人散去后,老汉对陈满拱手道谢:“多谢兄弟刚才帮忙,不然我今天可就麻烦了。”

陈满笑着摆手:“不用谢,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是刚才大家都不管,那商人说不定真的会砸了你的摊子。”

一旁的陈禾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父亲平时挂在嘴边的谚语,竟然能在这种时候派上用场。他拉了拉陈满的衣角:“爹,你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以前听爷爷说的吗?”

陈满点头:“是啊,这些话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虽然简单,可都是道理。就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得讲诚信,做人也一样,不能为了一点利益就不讲道理。”

说话间,有几个妇人来买陈满的蔬菜,陈禾主动上前招呼,还学着父亲的样子,跟她们说:“婶子,这黄瓜刚摘的,新鲜得很,‘吃菜要吃鲜,买货要趁早’,您要是今天不买,明天可能就没这么好的了。”

妇人们被陈禾逗笑了,纷纷挑了好几斤蔬菜。陈满看着儿子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就像一颗颗种子,已经在儿子的心里发了芽。

第三章 学堂里的启蒙

夏收过后,陈满送陈禾去了镇上的学堂。学堂的先生姓孔,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头发花白,戴着一副旧眼镜,手里总是拿着一本线装的《论语》。

第一天上课,孔先生没有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而是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挣钱”,还有的说“为了让爹娘高兴”。陈禾坐在角落里,想起父亲常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刚想开口,却被孔先生打断了。

孔先生摆了摆手,示意孩子们安静,然后缓缓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都不是最根本的。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就像咱们秦地的百姓,虽然大多不识字,可他们嘴里常说的谚语,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着,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禾立刻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先生,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就像我爹种庄稼,春天的时候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粮食。要是春天不干活,秋天就什么都得不到。”

孔先生点了点头,赞许地说:“说得好!陈禾同学说得很对。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种庄稼,也适用于读书。你们现在每天来学堂读书,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只有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学到知识,成为有用的人。”

接着,孔先生又给孩子们讲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谚语,告诉他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还说:“这些谚语都是咱们秦地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虽然简单易懂,可里面的道理却能让人受益终身。你们要记住,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人,都要多听老辈人的话,多学这些有用的道理。”

陈禾在学堂里,不仅学到了读书写字,还对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谚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学堂里组织孩子们一起打扫院子,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偷懒,不愿意干活。陈禾想起孔先生讲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主动对他们说:“咱们一起干活,一会儿就能打扫完,要是就靠几个人,天黑都干不完。‘人心齐,泰山移’,咱们团结一点,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那几个孩子听了陈禾的话,不好意思地拿起扫帚,加入了打扫的队伍。不一会儿,院子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孔先生看到后,对陈禾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陈禾心里美滋滋的,他越来越觉得,那些流传在秦地民间的谚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第四章 灾荒中的守望

这年冬天,秦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从入秋开始就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渭水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民们看着干裂的土地,脸上满是愁容。

陈满家里的存粮也不多了,他把家里的粮食仔细地分成一份份,每天只吃很少的一点。陈禾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陈满说:“爹,我去山上挖点野菜吧,说不定能找到能吃的东西。”

陈满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去吧,注意安全,早去早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咱们还活着,就有希望。”

陈禾拿着篮子,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了山上。山上的草早就枯黄了,野菜更是难找,他们找了大半天,才挖了一点点能吃的野菜。回到村里,他们看到王大娘正站在村口,手里拿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些黍米。

“禾儿,你们回来了?”王大娘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这是我家仅剩的一点黍米,你们分着吃吧。”

陈禾连忙摆手:“大娘,这不行,您家里也需要粮食。”

“没事,”王大娘笑着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村里遭了灾,咱们就得互相帮衬。我家柱子去镇上找活干了,说不定能换点粮食回来,你们先拿着,别饿坏了身子。”

这时,村里的族长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张告示,对村民们说:“乡亲们,我刚从镇上回来,官府已经知道咱们这里遭了灾,会派人送救济粮过来。不过救济粮在路上,还需要几天时间。在这期间,咱们要团结起来,共渡难关。‘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咱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熬过这个难关。”

村民们听了族长的话,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笑容。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家里仅剩的一点粮食,集中在一起,由族长统一分配。陈满也把家里的存粮拿了出来,他对村民们说:“虽然咱们的粮食不多,但只要省着点吃,再加上大家一起找野菜、挖草根,肯定能等到救济粮。‘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咱们不能被灾荒吓倒。”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村民们互相帮助,有的去山上挖野菜,有的去渭水边捕鱼,有的则在家里编织竹筐,准备等救济粮来了之后,去镇上换点东西。陈禾和小伙伴们也没闲着,他们每天都去山上找野菜,虽然辛苦,但看到大家团结在一起,心里充满了力量。

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官府的救济粮送到了村里。看着一车车的粮食,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族长把粮食分给大家,还对村民们说:“这次能熬过灾荒,全靠大家团结一心,也靠官府的帮助。咱们要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官府的恩情,也要记住在灾荒中帮助过咱们的人。”

陈满拿着分到的粮食,对陈禾说:“你看,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要是咱们各自为战,说不定早就撑不下去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在什么时候都管用。”

陈禾点了点头,他看着村里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心里更加明白了这些谚语的深意。他知道,这些凝聚着秦地百姓智慧的话语,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第五章 谚语的传承

春去秋来,转眼间几年过去了,陈禾已经长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田地,还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铺子,卖些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由于他诚实守信,待人热情,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有一天,陈禾的儿子陈小宝问他:“爹,为什么你每次跟别人做生意的时候,都要跟他们说那些奇怪的话呀?比如‘一分钱,一分货’‘买卖不成仁义在’什么的。”

陈禾放下手里的账本,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说:“这些不是奇怪的话,是咱们秦地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里面藏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像‘一分钱,一分货’,是告诉咱们,做生意要诚信,不能卖假货,也不能漫天要价;‘买卖不成仁义在’,是说就算生意没做成,也不能跟顾客吵架,要保持礼貌,这样以后才有机会再合作。”

接着,陈禾给儿子讲了自己小时候,父亲如何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导他要勤劳,孔先生如何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导他要读书,还有在灾荒年里,村民们如何用“众人拾柴火焰高”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故事。

陈小宝听得入了迷,他拉着陈禾的手说:“爹,这些谚语真有意思,你以后多给我讲讲好不好?我也要像你和爷爷一样,学会这些道理。”

陈禾欣慰地笑了:“好啊,以后爹每天都给你讲一个谚语,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谚语是咱们秦地百姓的智慧结晶,咱们要把它们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有用的道理。”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陈禾都会给陈小宝讲一个秦地的谚语,教他理解里面的含义。陈小宝也很懂事,把父亲教的谚语都记在心里,还经常在生活中用这些谚语来提醒自己。

有一次,陈小宝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有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把他的玩具弄坏了,吓得快要哭了。陈小宝想起父亲教他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笑着对那个小伙伴说:“没关系,玩具坏了可以修,咱们还是好朋友。”

那个小伙伴听了,感动得不得了,后来还把自己最喜欢的零食分给了陈小宝。陈禾看到儿子的表现,心里十分高兴,他知道,那些流传在秦地民间的谚语,已经在儿子的心里扎下了根,并且会像一颗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在秦地,像陈禾这样传承谚语的人还有很多。这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谚语,就像一条条纽带,连接着秦地的过去和现在,也连接着秦地百姓的生活和智慧。它们不仅是人们教育子女、指导行为的简洁准则,更是秦地民间智慧与社会风尚的生动体现,并且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流传下去,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