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50集:盟约巩固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50集:盟约巩固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盟定山河:秦与诸侯会盟记

咸阳城外的渭水之畔,已连月车马不绝。工匠们伐取秦岭之木,在河畔筑起高三丈的盟台,台身以朱砂涂饰,上书“协和万邦”四个大篆,远远望去,如同一座矗立于天地间的赤色丰碑。盟台两侧,各国的旗帜迎风招展——秦国的玄鸟旗、魏国的青龙旗、韩国的白虎旗、赵国的玄武旗、楚国的朱雀旗,五色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将秋日的天空衬得愈发高远。

秦王政身着玄色朝服,腰间佩着太阿剑,缓步走上盟台。他年方二十二,眉宇间却已见沉稳,目光扫过台下各国使臣,最终落在了身旁的丞相吕不韦身上。吕不韦今日换上了绣有山河纹的锦袍,手中捧着用青铜打造的盟约礼器,低声对秦王道:“君上,各国使臣均已到齐,只待吉时行礼。”

秦王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台下最前排的魏国丞相魏昂。魏国与秦国接壤最长,边境冲突也最频繁,此次盟约能否顺利签订,魏国的态度至关重要。魏昂感受到秦王的目光,上前一步拱手道:“秦王殿下,魏秦两国隔河相望,此前因河西之地多有摩擦。若此次盟约能明确边境商道与戍边规矩,魏国愿与秦国世代交好。”

他的话音刚落,韩国使臣申不害便接话道:“韩地贫瘠,全靠与各国通商度日。此前秦国在函谷关设卡,征收重税,韩商苦不堪言。若盟约能定下‘通关无滞、税率均分’的规矩,韩国必全力支持。”

秦王听着各国使臣的诉求,心中已有定数。待众人说完,他抬手示意全场安静,声音洪亮如钟:“诸位使臣,秦与各国接壤千里,或有商路之利,或有边境之患,然战乱只会让百姓流离,唯有盟约能保长久太平。今日秦愿与各国定下三约,若各国同意,便请登台歃血为盟。”

话音落时,吕不韦上前展开竹简,以中气十足的声音宣读盟约条款:

1. 贸易之约:各国开放境内主要商道,在边境设立“互市驿”,由秦与各国共同派官管理,商税统一定为“什一税”,严禁随意设卡征税;秦国承诺每年向魏国、韩国供应十万石粮食,魏国、韩国则需向秦国输送铁器与丝绸,楚国需供应木材与漆器,赵国供应战马,互通有无。

2. 边境之约:以当前实际控制区域为界,各国在边境线五十里内不得修建新的堡垒,戍边军队不得越界巡逻;若遇边境纠纷,需先由“边境议事会”协商解决,议事会由秦与相关各国各派三名使臣组成,不得直接动武;各国需共同围剿边境盗匪,共享盗匪动向情报。

3. 文化之约:秦国开放太学,允许各国学子入学深造,学习律法与治术;各国需向秦国派遣史官,共同编撰《列国史记》,记录各国历史与文化;秦国的都江堰水利技术,将派工匠向各国传授,帮助各国改善农田灌溉。

竹简上的文字被风吹得微微颤动,台下各国使臣议论纷纷。赵国使臣赵胜皱着眉道:“秦国太学教授律法,莫非是想让各国效仿秦法?赵国自有礼法,此事需再议。”

秦王早有准备,从容回应:“赵使多虑了。秦法重‘治’,赵礼重‘仁’,各有优劣。太学开放,是让学子们各取所长,而非强求效仿。况且赵国的骑兵战术闻名天下,秦也愿派将领向赵国学习,这便是文化交流的本意。”

赵胜闻言,脸色缓和了几分。楚国使臣春申君黄歇此时开口:“都江堰技术若能传入楚国,可解江南水患,楚国感激不尽。只是盟约需写明,秦国工匠入楚后,不得干涉楚国政务,楚国也会保障其安全与待遇。”

“自然。”秦王点头,“盟约中已写明‘技术交流,互不干涉内政’,若楚国同意,便可登台签约。”

吉时已到,司礼官敲响编钟,十二声钟鸣过后,各国使臣依次走上盟台。秦王率先以手指蘸取牛血,在盟约竹简上按下指印,随后魏昂、申不害、赵胜、黄歇等人也一一按印。当最后一位使臣按下指印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渭水河畔的百姓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酒樽,向盟台方向致意。

盟约签订后的第三个月,秦国与魏国的边境互市驿正式启用。驿站内划分出粮食区、铁器区、丝绸区,商人们推着满载货物的牛车穿梭其中,脸上满是笑意。魏国商人张老三此前因边境关卡多,一趟生意要走半个月,如今走互市驿,三天便能从魏都大梁抵达秦都咸阳。他看着驿站内悬挂的盟约条文,对身旁的秦商李二笑道:“以前过函谷关,官吏总要刁难,如今有盟约在,再也不用怕了。”

李二笑着点头,递给他一壶秦酒:“可不是嘛!我上个月拉了一车粮食去魏国,关税只收了什一,比以前少了一半。这盟约,真是救了我们这些商人。”

边境的太平不仅惠及商人,更让百姓得以安心耕作。在秦国的陇西郡,此前因与赵国边境时有摩擦,百姓们不敢在边境五十里内种地。如今按照盟约,秦赵两国的戍边军队共同巡逻,盗匪也被围剿殆尽,百姓们纷纷回到边境开垦荒地。郡太守向秦王上书,称陇西郡三个月内新增农田万亩,预计明年粮食产量可增加三成。

文化交流也在悄然推进。韩国学子韩非来到秦国太学,起初他对秦法心存疑虑,认为其过于严苛。但在太学中,他与秦国学子争论律法得失,又亲眼见到秦法如何让秦国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渐渐改变了看法。他在给韩国国君的信中写道:“秦法非无情,乃以‘公’代‘私’,使官吏不敢贪,百姓不敢乱,此乃强国之道。韩若想富强,当借鉴秦法之精华,而非一味排斥。”

楚国则派来了百名工匠,跟随秦国工匠学习都江堰技术。楚国工匠在蜀地学习了半年,回到楚国后,便着手修建荆江水利工程。工程完工后,楚国的江南之地再也没有因水患颗粒无收,百姓们为纪念这一工程,在江边立起了“秦楚工匠纪念碑”,碑上刻着参与工程的秦楚工匠的名字。

然而,盟约的巩固并非一帆风顺。盟约签订半年后,赵国的代郡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赵国的一名戍边士兵因追逐猎物,不小心越过了秦赵边界,被秦国戍边军队扣押。赵国代郡太守得知后,当即派兵前往边境,要求秦国释放士兵,否则便要动武。

消息传到咸阳,秦王召集大臣商议。吕不韦认为,此事虽小,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两国大规模冲突,破坏盟约。他建议按照盟约中的“边境议事会”条款,派使臣与赵国协商解决。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御史大夫冯去疾前往赵国代郡,与赵国使臣共同处理此事。

冯去疾抵达代郡后,先是向赵国使臣出示了盟约竹简,明确指出“戍边军队不得越界,若有越界,需由议事会协商处理,不得动武”。随后,他又提议释放赵国士兵,但要求赵国对士兵进行惩戒,以儆效尤。赵国使臣见秦国态度诚恳,又有盟约为依据,便同意了这一解决方案。最终,赵国士兵被释放,赵国代郡太守也向秦国道歉,一场即将爆发的冲突就此化解。

此事过后,各国更加重视盟约的效力。魏国丞相魏昂在给秦王的信中写道:“此前魏秦两国多有猜忌,如今因盟约,小事可协商,大事可共议,此乃太平之基。魏国愿与秦国共同维护盟约,让各国百姓永享太平。”

盟约签订一年后,渭水河畔再次热闹起来。这一次,不是为了会盟,而是为了举办“列国通商大会”。秦、魏、韩、赵、楚五国的商人齐聚咸阳,带来了各国的特产——秦国的粮食与铁器、魏国的丝绸与陶器、韩国的弓弩与布匹、赵国的战马与皮毛、楚国的木材与漆器。咸阳城内的街道上,摆满了各国的货物,百姓们穿梭其中,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商品,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秦王政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看着下方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转头对吕不韦道:“昔日先祖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今日寡人与各国签订盟约,使秦国外部太平。内外皆安,秦国方能东出,统一天下。”

吕不韦躬身行礼:“君上英明。盟约不仅稳定了秦国的外部环境,更让各国与秦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假以时日,各国必会认同秦国的治世之道,到那时,统一天下便指日可待。”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咸阳城的街道上,也洒在各国商人与百姓的脸上。渭水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太平与繁荣。盟约的竹简被珍藏在秦国的宗庙中,成为了秦国与各国和平共处的见证,也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