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31集:教育多元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31集:教育多元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学新风

咸阳城的晨雾裹着初秋的凉意,太学檐角的铜铃在微光里轻轻摇晃。李斯踩着露水登上三阶,廊下三十余名弟子正对着竹简诵读,声音撞在朱红廊柱上,碎成满地清响。他袖中的《仓颉篇》竹简已被摩挲得发亮,竹纹里还嵌着去年在会稽刻石时沾的海盐。

“李廷尉今日来得早。”淳于越的声音从身后飘来,带着老儒特有的温润。李斯转过身,见这位执掌太学的博士正捧着卷《九章算术》,素色的博士服袖口沾着新鲜墨痕,像是刚从书案前起身。

“陇西郡的文书昨夜递到,”李斯的目光越过庭院,落在西侧学舍前的沙盘上,几个少年正用细竹枝勾勒着什么,“他们要在边地学室添畜牧课,想请太学派位算师去编牲畜存栏的算表。”

淳于越顺着他的视线望去,那沙盘上插着数十根小木牌,有的写着“渠”,有的标着“亩”,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浑仪争论,铜制的圆环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当年廷议设太学时,谁能想到学子会整日对着这些铜疙瘩琢磨日月运行?”老儒捋着花白的胡须,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

李斯笑了笑。他记得三年前朝堂上的争论,博士淳于越力主延续周制,只授六经;而廷尉府的属吏们却吵着要加授律法、算术。始皇帝最后拍板的那日,御座上的声音透过大殿梁柱传来:“书同文,车同轨,学问亦当随世变。”

廊下忽然起了骚动。五个身着短褐的少年捧着竹简匆匆跑过,衣摆沾着的泥点在青砖上拖出浅痕。为首的少年额角还带着薄汗,看模样不过十三四岁,腰间的麻绳系得松了,跑起来时怀里的竹简哗啦啦作响。

“当心!”李斯话音未落,那少年已在阶前踉跄着滑倒。竹简散落一地,其中一卷帛书摊开,上面用朱砂标着密密麻麻的刻度,竟是都江堰的水利图。

“对不住!”少年慌忙爬起来,脸涨得通红,手忙脚乱地去拾。李斯弯腰拾起那卷帛书,指尖触到帛面微凉的质地,图上李冰父子开凿的鱼嘴分水堤旁,新添了几处用墨笔标注的渠口。

“这是李冰郡守新修订的?”他抬头问。少年点头如捣蒜:“先生说学好这个,明年回去就能帮县里修新渠。”话音未落,已被同伴拽着跑远,短褐的衣角在晨光里划出轻快的弧线。

淳于越望着他们的背影轻叹:“前几日孔鲋来咸阳,还抱怨临淄的私学里,学商贾之术的弟子比读《论语》的多了三成。”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前日去看小儿在医学院的课业,见他们对着铜人练习针灸,倒也觉得……这般学问确有裨益。”

李斯没接话。他想起十年前太学初立时,自己站在同样的台阶上,看着弟子们清一色捧着《诗》《书》。而如今,东边的学舍里,博士正在讲授《商君书》的“垦草令”;西边的窗内,传来“勾三股四弦五”的吟诵;城北的医学院中,弟子们正用陶管练习脉诊,管中流淌的清水模拟着人体经脉;城南的工坊学室里,老工匠正拿着矩尺,教少年们丈量木材的曲直。

暮色漫过咸阳城墙时,李斯的车驾行至西市。一阵琅琅书声从巷口飘来,不同于太学的规整,带着几分市井的鲜活。他让车夫停了车,自己沿着青砖铺就的窄巷往里走。

那是间简陋的私学,茅草搭的屋檐下悬着盏油灯,昏黄的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里面挤着二十多个孩子,有卖浆者的幼子,有铁匠的女儿,还有几个刚脱了尿布的稚童。教书先生是位跛足的老丈,左腿明显短了一截,正拄着木杖,用树枝在泥地上演算:“若三斗粟可换二斗米,今有七斗粟,当换几何?”

“四斗又三分之二!”一个扎着总角的孩童抢着答,手里还攥着半截啃剩的麦饼。老丈笑了,露出缺了的门牙:“不错,明日给你多讲段《考工记》的轮人篇。”

李斯站在巷口,看着油灯下那些专注的脸庞。他想起前日巡视边关,见到戍卒能看懂星图来判断方位,小吏能计算粮草消耗,连驿站里的驿卒都能在竹简上记下往来时日。这些人或许背不出《尚书》的篇章,却用自己的学问守着大秦的每一寸土地。

回到府邸时,长子李由正对着满案竹简发愁。那些来自各地学室的课业堆得像座小山,有算错田亩账的,有画歪地形图的,还有几篇用稚嫩笔迹写就的医案,墨迹在竹简上晕成小小的团块。

“父亲,这些东西真要收录进府库?”李由挠着头,拿起一卷写满错字的算术题,“有些连秦隶都写不规整。”

李斯从其中抽出一卷来自南海郡的课业。上面用生涩的秦隶画着渔船图样,船舷边歪歪扭扭标注着不同季节的风向,旁边还画着几条跳跃的鱼。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刚入秦的时候,整个咸阳城能看懂律法文书的人,凑起来还坐不满半个朝堂。

“都收着吧。”他把竹简递给儿子,指尖拂过那些笨拙的笔画,“或许再过十年,大秦的栋梁,就藏在这些东西里。”

窗外的月光漫进书房,照亮了案上那卷刚修订好的《尉律》。其中一条墨迹未干:“郡县学室,除授经史,当依土俗设课,习算术、知地理、晓医理者,皆可入仕。”这是他和几位廷臣熬了三夜才定下的条文,初稿上的“经史为先”被划去,改成了“诸学并重”。

夜风穿过廊檐,带来远处学室的读书声。那声音里有《诗经》的吟诵,有算筹碰撞的清脆响,还有少年们争论如何开凿新渠的争执,像一串散落的珠子滚过夜空。李斯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忽然觉得,这或许比任何刻石纪功都更能让大秦长久。

三日后,二十辆马车驶出咸阳城,车轮碾过黄土路,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车厢里堆满新刻印的算书、医经和工艺图谱,车辕上插着的青色旗帜在风里舒展,旗面绣着两个秦隶大字:“学令”。

打头的马车里,坐着位须发皆白的老算师。他怀里揣着卷《九章算术》,封皮上印着新刻的校勘记,那是昨日李斯亲自提笔添的:“算者,量天地,度万物,治国之基也。”

车队行至函谷关时,守关的戍卒认出了旗帜,纷纷驻足行礼。老算师撩开车帘,见关隘旁新辟的学室前,十几个穿着甲胄的士兵正围着算师请教,阳光落在他们握着算筹的手上,亮得像撒了层金粉。

他忽然想起临行前,李斯站在城门口说的话:“当年商君变法,靠的是律法;如今大秦要守天下,得靠这些能算田亩、识药方、懂营造的学问。”风掀起车帘,将远处学室传来的读书声送进来,那声音里有《秦律》的条文,有《算数书》的口诀,还有少年们讨论如何改良耒耜的雀跃,像春潮般漫过黄土高原,奔向帝国的四面八方。

马车继续前行,车辙在黄土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如同那些正在各地学室里生根发芽的学问,终将长成支撑大秦的参天梁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