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421集:科技萌芽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421集:科技萌芽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秦土新萌

咸阳城的晨雾还未散尽,渭水岸边已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李墨蹲在新砌的石渠边,指尖划过渠壁上细密的凿痕。渠水顺着坡度缓缓流淌,冲击在不远处木轮的叶片上,那木轮便“吱呀”转动起来,带动着轴端的石磨缓缓研磨着粟米。

“李匠师,这水转磨当真不需人力?”身后传来驿丞的惊叹。李墨回头时,见那官差正盯着磨盘间簌簌落下的米粉,鬓角的汗珠子顺着络腮胡滚进衣领。

“昨日试了三个时辰,磨出的粟米抵得上四个壮汉忙活一天。”李墨扯了扯被汗水浸透的麻布短褂,露出胳膊上结实的肌肉。他掌心的茧子比石磨的纹路还要深,那是十年打造战车轴承磨出的印记。去年秋汛时,他在泾阳见到农人踏车灌田,望着水流冲垮的堤岸忽然想到:这水的力气,怎就不能借来推磨呢?

三个月来,他把自己关在渭水边的旧作坊里。先是用桑木做轮叶,却被水流冲得散了架;换了枣木,轴承又总被磨坏。直到前日,他将战车的青铜轴套拆下来装在木轮上,这不听话的水才终于肯替人干活。

“只是这木轮忒吵。”李墨踹了踹轮轴,木轮转动的声音里夹杂着细碎的摩擦声,“得寻些油脂来润滑,或许用牛油?”

驿丞已蹲在磨盘前抓起一把米粉,对着晨光捻了捻:“细腻!比石臼舂的细多了。若能在各郡县推广,省下的人力能多耕多少田?”他忽然起身,袍角扫过渠边的杂草,“我这就去禀报廷尉,定要为你请功!”

李墨望着驿丞匆匆离去的背影,又低头看那转动的木轮。渠水冲击叶片的力道还有大半浪费了,若是能造个更大的轮子,或许能带动织布机?他摸出腰间的竹尺,在泥地上画起了歪歪扭扭的图样,晨露打湿了他的草鞋,却浑然不觉。

同一时刻,咸阳城西的观星台已升起炊烟。石申站在青铜浑仪前,指尖抚过环形刻度上的凹槽。昨夜观测到的荧惑星轨迹被他用朱砂画在帛书上,那道弧线比历法记载的偏了足足三寸。

“先生,早饭是黍米糕。”弟子甘石捧着陶碗上来,见师父又对着星空出神,便将碗搁在石案上。案上堆叠着数十卷帛书,最上面一卷写着《天文》二字,边角已被翻得起了毛边。

石申忽然转身,眼中布满血丝:“去取浑仪的校准锤。”他指着浑仪北侧的立柱,“昨夜测北斗,天枢星的位置比上月又偏了半分。若按此刻度推算农时,秋收怕是要差上三日。”

甘石握着铜锤的手微微发颤。这架浑仪是三年前耗尽三十斤青铜铸成的,环环相扣的刻度能测出星辰的方位,可师父总说不够精确。他记得去年冬至,师父在观星台守了三夜,冻裂了脚后跟,只为验证日影长短是否与历法相合。

“历法若误,农人误了播种,便是千里饿殍。”石申蹲下身,用指甲在石案上刻下一道细线,“你看这日晷的影子,午时应当与这条线重合,可如今却偏了两指。这不是星辰在动,是我们算错了。”

甘石望着那道歪斜的日影,忽然明白为何师父总在深夜独自登上观星台。那些闪烁的星辰不仅指引方向,更藏着万物生长的密码。他默默取来笔墨,将师父新测的轨迹仔细誊抄在帛书上,晨光透过观星台的窗棂,在字迹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城南的医馆里,淳于意正用青铜刀剖开一段甘草。案上摆着三具陶人,胸腔处被凿出了空洞,里面塞满了晒干的艾草。他捏起一根细竹管,小心翼翼地探进陶人胸口的孔洞。

“师父,张里正家的小子还在咳血。”学徒阿药端着药罐进来,罐口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眉梢的愁绪,“按《黄帝内经》的法子换了三服药,都不见好。”

淳于意放下竹管,指尖在陶人肋下的刻痕上点了点:“昨日诊脉,那孩子脉细如丝,却总说胸痛。我疑心是肺腑间积了瘀血,可经脉图上没标过此处的穴位。”他揭开陶人背后的木盖,里面用朱砂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那是他根据数十个病患的脉象画出的脉络走向。

三年前,有个战死的士兵被抬到医馆,胸口的箭伤穿透了肺叶。淳于意第一次见到人体内部的模样,竟与医书描述的有些偏差。从那以后,他总在深夜解剖那些无人认领的尸身,用桑皮纸拓下内脏的形状,再刻进陶人里。

“阿药,取银针来。”淳于意指着陶人左胸第三根肋骨下的位置,“此处应当有个新穴位,我昨夜在死囚尸身上摸到过跳动的脉络。”他执针的手稳如磐石,针尖刺破陶人表面的釉彩,“若能通了这里的气血,或许能化开瘀血。”

阿药捧着针匣的手在发抖。市井里总有人说师父在做伤天害理的事,可他见过太多被师父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病患。去年瘟疫时,师父用煮沸的井水调配汤药,救活的人比其他医馆加起来还多。

“师父,真要在活人身上试?”

淳于意望着窗外,医馆前的老槐树上有新叶正在舒展。“医书是人写的,人会错,书便会错。”他将银针在火上烤了烤,“若因惧怕出错就停滞不前,才是真的对不起病患。”

暮色降临时,李墨的作坊里又响起了新的动静。他将五片木扇装在横轴上,用麻绳固定在屋顶,风一吹,木扇便带着轴端的陶轮转动起来。一个陶工正捧着泥坯坐在轮前,不需脚踩踏板,陶轮便能匀速旋转,转出的陶罐壁匀得像水面的波纹。

“这风转陶轮,怕是要让不少制陶匠丢了活路。”陶工摸着陶罐的弧度,语气里又惊又喜。

李墨仰头望着转动的木扇,风穿过扇叶的声音像极了战车驶过平原。“匠人不是靠力气吃饭,是靠脑子。”他忽然笑起来,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等我琢磨出用水力打铁,咱们就不用挥着锤子砸烧红的铁块了。”

观星台的灯火亮到了后半夜。石申将新测的星图铺在地上,甘石正用墨斗沿着轨迹弹出直线。忽然,甘石“呀”了一声:“师父,您看荧惑星的轨迹,和三年前的冬至点能连成一个圆!”

石申俯身细看,果然,那些散落的红点在帛书上构成了一道完整的弧线。他想起年轻时在赵国求学,先生说星辰运行有常,可这道弧线分明在诉说着星辰的变化。

“去取算筹。”石申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我们重新推算历法,就从这荧惑星的轨迹开始。”

医馆里,张里正的儿子已经能坐起来喝粥了。淳于意正在陶人背上添加新的刻痕,阿药在一旁研墨。忽然,巷口传来喧哗,是驿丞带着几个官差匆匆走过,他们身后跟着李墨,那匠人手里捧着一个新做的木轮模型,脸上满是兴奋。

“听说了吗?廷尉要在各郡县推广水转磨呢!”

“还有城西的石先生,说是算出了新的历法,能让农时更准!”

淳于意放下刻刀,望向窗外。月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那些被刻满痕迹的陶人,想起李墨作坊里转动的木轮,想起观星台上彻夜不熄的灯火。这些看似零散的微光,正在秦地的夜色里汇聚成星河。

阿药忽然指着案上的医书:“师父,我们也把新发现的穴位写进书里吧?”

淳于意点点头,提笔蘸墨。笔尖落在帛书上的刹那,他仿佛听见渭水岸边的木轮还在转动,观星台的铜环正在校准,而那些沉睡的陶人,似乎也在夜色里轻轻搏动起来。

天快亮时,李墨的作坊迎来了第一位访客。石申抱着一卷星图站在门口,看着那个被风驱动的陶轮,忽然笑道:“李匠师,若用你的水力驱动浑仪,是否能更精确地测量星辰?”

李墨愣了愣,随即大笑起来:“石先生若肯画图纸,我便能造出这样的器械!”

远处的医馆里,淳于意刚写完新穴位的注解。他推开窗,正好看见李墨和石申在作坊前比划着什么,晨风吹过,带着渭水的湿气和新麦的清香。他忽然觉得,那些藏在泥土里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