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83集:新军训练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83集:新军训练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铁血重塑:卫鞅练兵记

栎阳城的风,带着渭水的湿气,却吹不散卫鞅眉宇间的凝重。他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演武场的方向,那里本该是杀声震天,此刻却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呼喝,像极了垂暮老人的喘息。三日前,边境传来急报,赵国小股骑兵越界劫掠,秦军斥候竟被对方追得丢了旗号,回来的士兵个个垂头丧气,连甲胄都歪歪扭扭——这若是放在十年前,光是丢了旗号这一条,就足够让整个斥候队自请军法。

“商君,演武场的兵丁们,连最基本的阵型都快忘了。”身后传来副将赵亢的声音,这位跟着卫鞅打了多年仗的老将,此刻声音里满是痛心,“前几日抽查弓弩营,十人中竟有三人拉不开满弓,还有两个连箭靶都瞄不准。”

卫鞅转过身,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这把剑跟着他在河西战场上斩过魏将,也曾在变法初期劈开旧贵族的阻挠,可如今,他却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沉重。孝公驾崩后那几年的动荡,旧贵族趁机在军中安插亲信,克扣军饷、松弛训练,曾经令列国闻风丧胆的秦军,竟像被蛀空的堤坝,看似依旧坚固,实则早已危机四伏。

“不能再等了。”卫鞅的声音斩钉截铁,“传我命令,三日之内,各军推举二十岁至三十岁的年轻将官,无论出身,只看三样——勇力、智谋、心志。我要亲自选拔。”

赵亢一愣:“商君,这怕是会得罪不少人。那些世家出身的将官……”

“秦国的军队,是用来保家卫国的,不是给世家子弟镀金的。”卫鞅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若有人敢阻挠,以通敌论处。”

三日后,演武场被临时改造成了选拔场。三百多名年轻将官列队而立,有穿着精致甲胄的贵族子弟,也有一身粗布战袍、手上满是老茧的普通士兵,个个神色紧张,却又难掩兴奋。卫鞅坐在高台上,身旁放着三样东西:一张两石强弓,一副打乱的兵阵图,还有一盆烧得正旺的炭火。

“第一关,挽弓。”卫鞅的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全场,“能拉开两石弓,且百步外射中靶心者,留下。”

一阵骚动后,不少人面露难色。两石弓在秦军里已是强弓标准,寻常士兵能拉开一石五就算不错。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率先出列,他皮肤黝黑,甲胄上还带着蹭掉的漆,正是前几日被赵国骑兵追得丢了旗号的斥候队小队长,名叫蒙骜。他走到强弓前,深吸一口气,双臂肌肉贲张,“嘿”地一声,竟将弓拉成了满月,松手时,箭矢如流星般射出,正中百步外靶心的红心。

“好!”卫鞅微微颔首。

紧接着,又有几人陆续通过,其中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寒门士兵。但更多的人只能拉到半满,或是脱靶,垂头丧气地退到了场外。第一关下来,三百人只剩了不到五十。

“第二关,识阵。”卫鞅让人将打乱的兵阵图铺开,“半个时辰内,能复原‘鱼鳞阵’者,留下。”

鱼鳞阵是秦军常用的冲锋阵法,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变化,需要对各兵种配合、地形利用有深刻理解。不少人对着图纸抓耳挠腮,唯有几个年轻人沉着冷静。一个名叫王龁的年轻人,出身军户,父亲曾是河西之战的百夫长,他只用了三刻钟,就将阵图复原得丝毫不差,连卫鞅特意留下的两处陷阱都指了出来。

“你父亲是谁?”卫鞅问道。

“家父王贲,十年前战死于河西。”王龁腰杆挺得笔直,“他临终前说,商君的新法,能让我这样的军户儿子也有出头之日。”

卫鞅心中一动,点了点头:“留下。”

最后一关,是心志。卫鞅让人将炭火盆端到剩下的二十人面前:“伸手,放在火上,坚持一炷香。”

这下连赵亢都惊住了,低声道:“商君,这会不会太……”

“军人的手,既要握得住刀,也要忍得住痛。”卫鞅目不斜视,“连这点火灼之痛都受不住,将来在战场上,如何能顶住敌军的箭雨?”

第一个伸手的是蒙骜。他眼神坚定,将手掌缓缓放在炭火上方,火苗舔舐着他的皮肤,发出“滋滋”的声响,一股焦糊味散开。他牙关紧咬,额头渗出冷汗,却始终没有缩回手。接着,王龁也伸了手,还有几个年轻人,有的龇牙咧嘴,有的脸色惨白,但竟无一人退缩。唯有两个贵族子弟,刚把手靠近就尖叫着缩了回去,被卫鞅冷冷地看了一眼,灰溜溜地离场了。

一炷香燃尽,留下的十二人,手掌都被灼得通红,有的甚至起了水泡,却个个昂首挺胸。卫鞅站起身,走到他们面前,声音带着一丝难得的温和:“从今日起,你们便是秦军的‘锐士将’,直接归我调遣。”

消息传开,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甘龙的侄子甘成,本是骑兵营的偏将,因没通过选拔,在家中大发脾气,甘龙则在朝堂上弹劾卫鞅“滥用私刑,轻慢贵族”。新君驷却只是淡淡一句:“商君练兵,为的是秦国,此事不必再议。”

卫鞅知道,选拔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重塑,从训练开始。他将十二名锐士将分成三组,分别负责步兵、骑兵、弓弩营,自己则亲自制定训练方案,连赵亢看了都咋舌:“商君,这强度,怕是会出人命。”

方案上写着:每日卯时起身,先跑五十里,负重三十斤;辰时练阵型,从基础的“方阵”到复杂的“雁行阵”,每日变换三种,错一步者,罚抄军法十遍;午时烈日下练弓弩,每人必须射出百箭,且五十箭以上中靶;未时练近战,两两对练,不许留手,伤了由军医诊治,怯战者直接除名;申时研习兵法,卫鞅亲自授课,分析过往战例,让他们提出破敌之策;酉时还要查军纪,甲胄不整、兵器不洁者,罚站军姿一个时辰。

更狠的是纪律建设。卫鞅重新修订了《秦律·军法篇》,将“什伍连坐”细化到极致:五人一伍,一人逃跑,全伍受罚;百人一队,一队溃败,队长斩首。他还让人将军法刻在木板上,立在每个营寨门口,每日卯时集体诵读。

第一天训练,就有人撑不住了。一个贵族出身的骑兵,跑了二十里就瘫倒在地,哭着说自己父亲是朝中大夫。蒙骜二话不说,上去就给了他一脚:“在这营里,只有兵,没有大夫的儿子!”说着,架起他就往前拖。那骑兵又羞又怒,却在蒙骜的眼神里看到了不容置疑的坚定,只能咬牙跟上。

练阵型时,王龁带领的步兵队总是最快成型。他有个诀窍,把每个士兵的位置编成口诀,“左三右五,前二后四”,简单好记,连新兵都能快速跟上。卫鞅看在眼里,让他把口诀推广到全军。

最让人头疼的是弓弩营。卫鞅发现,士兵射不准,不光是力气不够,更因为姿势不对。他请来军中最老的射手,手把手教他们“站如松,拉如弓,瞄如钉”,还特意做了一批木架,让士兵对着架子练习姿势,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半个月后,卫鞅突然下令:夜间紧急集合。三更时分,一声锣响,各营寨顿时乱作一团。有的士兵找不到盔甲,有的找不到兵器,还有的分不清方向。卫鞅站在演武场,冷冷地看着迟到的士兵,直到一个时辰后,最后一个士兵才跌跌撞撞跑来。

“看到了吗?”卫鞅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若是敌军此刻来袭,你们连武器都拿不稳,谈何保家卫国?”他下令,所有迟到者,罚跑百里,天亮前必须跑完。

那天之后,营寨里多了一道风景:每个士兵的盔甲都放在床头,兵器靠在门边,连鞋子都摆得整整齐齐,随时能起身出发。

一个月后,卫鞅请新君驷来视察。演武场上,秦军士兵列成方阵,甲胄鲜明,兵器闪亮,连呼吸都几乎一致。新君驷一声令下,阵型瞬间变换成雁行阵,如同一群展翅的大雁;再一声令下,又变成圆形阵,密不透风。弓弩营射出的箭矢,密密麻麻落在靶场上,竟有八成射中了红心。

“好!好!”新君驷连声赞叹,看向卫鞅的目光里满是敬佩,“商君,这才是我大秦的军队!”

卫鞅却没放松。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在战场上。果然,不久后,魏国联合韩国,派了三万大军压境,扬言要夺回河西之地。消息传来,秦军上下摩拳擦掌,都想试试新训练的成果。

卫鞅任命蒙骜为先锋,王龁为步兵统领,自己亲率中军。出发前,他站在高台上,看着下方黑压压的士兵,声音洪亮:“你们是谁?”

“秦军锐士!”

“你们怕不怕魏军?”

“不怕!”吼声震得尘土飞扬。

“好!”卫鞅拔出佩剑,直指前方,“让列国看看,我大秦的兵,还是那把最锋利的刀!”

两军在河西古道相遇。魏军依旧是当年的重装步兵,排着密集的方阵,如同移动的城墙。蒙骜率领的骑兵没有正面冲击,而是按照卫鞅教的战术,绕到魏军侧翼,不断袭扰,射倒对方的旗手和鼓手。魏军阵脚稍乱,王龁立刻带领步兵冲锋,方阵变成长枪阵,如同一支支毒刺,扎进魏军的软肋。

激战中,一个魏将杀到王龁面前,长刀劈来。王龁不慌不忙,侧身避开,手中长枪顺势刺穿了对方的咽喉。他抹了把脸上的血,大喊一声:“跟我冲!”身后的士兵如潮水般涌上。

这场仗打了不到半日,魏军溃败,丢下近万具尸体,狼狈逃回魏国。消息传回栎阳,新君驷亲自出城迎接,握着卫鞅的手说:“商君,你不仅救了秦军,更救了秦国。”

列国得知秦军大胜,皆感震惊。赵国国君立刻下令,撤回边境的骑兵,还派人送来礼物,赔礼道歉。魏国则闭门不出,再也不提夺回河西之事。楚国的使者在朝堂上感慨:“秦军如今的锐不可当,怕是连当年的吴起魏武卒,也比不上了。”

卫鞅站在城楼上,看着训练场上依旧在挥汗如雨的士兵,心中终于松了口气。他知道,军队的重塑,不只是练出了力气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找回了那股不服输的血性,和对军纪的敬畏。这股力量,将是秦国未来最坚实的盾牌,也是最锋利的剑。

夕阳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而远处传来的“嗬嗬”喊杀声,正如同秦国的心跳,强劲而有力,宣告着一个属于铁血锐士的时代,已然归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